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学生拖延症研究综述

关于中学生拖延症研究综述

关于中学生拖延症研究综述
摘要:拖延症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常见。

我们应该了解拖延症的特点、拖延症人群的类型、引起拖延症的原因、拖延症的危害、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前因后果,才会对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找到解决的办法,战胜拖延症。

关键词:拖延症中学生成因克服
前言: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在字典中,动词“procraste”的释义是“推迟、延后、缓慢、延长”,由两个拉丁词合成,“pro”和“crastinus"。

“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推到明天”亦即“以后再做”的意思。

心理学家给“拖延”的定义是:当事人故意延迟一项既定任务的执行,哪怕他明明知道这项任务最终是必须完成的,而且这样做可能会使情况恶化。

目前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

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拖延症的研究,比如刘文静的“关于拖延症的思考”[1],讲了拖延症的研究,有关原因,特点,危害以及如何克服;岑文华的“和拖延症说再见”[2],讲述如何克服拖延症;顾琳珺的“拖延及其应对方式”[3],讲了关于拖延症的概念,原因,应对方式;孙萌的“对付拖延”
[4]中,关于职场中的拖延现象,等等。

一、拖延症的特点。

1、自信心不足。

每次完成任务都不能使自己感到满意,从而对自己失望,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就越来越低,下次再有任务,就拖着不想去做。

2、总是推脱自己太忙。

一直拖着没做是因为我太忙。

3、顽固。

你催我也没用,我得准备好了才能做。

4、喜欢操控他人。

别人急也没用,只有等我准备好了才可以进行。

5、抵制压力。

因为每天压力很大,所以要做的时期一直被拖下来。

6、抱有受害者心态。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别人能做的自己却做不
来。

二、拖延症人群的类型。

1、强迫型人格。

强迫型的个人往往追求完美,害怕失败,崇尚“慢工出细活”,他们的不合理认知在于“我必须做得一点瑕疵都没有,否则就死定了”,对工作太过纠结,反倒放不开手脚,不知不觉就造成效率低下。

2、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的个人往往在孩提时就被过度关爱,独立性不强,遇事摇摆不定,很难独立成事。

他们的信念是“没有别人的帮助我肯定做不好”。

遇到比较复杂的事情,往往找各种借口逃避责任,能不做就不做,能推后一些时间,就暂且先往后拖延。

3、逆反型人格。

这种个性的人有强烈的控制欲,又及其敏感,本来自己喜欢做的事一旦由别人交代去做,或者被分配了不愿意干的活,他们就用拖拉来对抗被剥夺的自主感。

如果被分配去干杂活,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抵触情绪,碰到自己不擅长又不感兴趣的工作,就以“工作太难又复杂”为借口,拖拖踏踏,失去了上进的动力。

三、引起拖延症的原因。

(一)生理原因:对拖延生理根源的研究大多围绕前额叶皮层的作用。

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职能,比如规划、冲动控制、注意力,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减少因来自其他脑区刺激而造成的分心。

如果这个部位受损或者不活跃,会使人过滤干扰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处理事情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变差,注意力分散,结果拖延加重。

(二)深层原因:第一,完美主义。

很多人都想把事情一次做好,不愿意匆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着手开始,所以就一直没有行动。

完美主义者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他希望自己的行为可以得到认可与赞扬,总在担忧自己如果不完美就没有人会喜欢。

第二,抵制心理。

有些学生若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不乐意完成他布置的作业,或者直到最后一天才潦草完成。

第三,自卑心理。

在这个充分张扬个性的年代,很多人都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将自己的学习开诚布公,他们宁愿让人认为自己没有下足够的力气,也不想让人认为自己没有能
力。

第四,负面情绪影响。

比如焦虑、沮丧,面对大的压力,我们往往需要时间给自己缓冲,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

或者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需要调整心态,就容易导致拖拉。

第五,自制力差,容易倦怠。

这一点甚为普遍,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诱惑,而我们自制力却不强。

今天制定了任务,上午朋友打电话约出去玩,于是就把学习任务推到明天。

第六,个人能力不足。

一方面是因为个人能力缺乏,另一方面是难度太大。

第七,贪玩,好逸恶劳。

不管做什么,总是做一点事情就想偷懒。

第八,目标不明确,没有期限压力,没有后果严重性的意识等。

四、拖延症的危害。

拖延会耽误学业,自卑心理加重,无法提起兴致,空虚没有依托,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没有效率,经常遇到不顺,还会破坏团队协作,对人际关系也有负面影响,更有甚者会拖垮身体。

德国研究表明,慢性长期的拖延行为,都由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导致。

拖延使患者不能及时检查,总以为没多大的事,或者就算有事也不会很大,从而使自己错过了最佳最佳治疗时机,到最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五、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1、丢掉完美主义。

要认识到凡事不可能完美,就像维纳斯的手臂。

人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但永远不会做到完美。

对自己的潜能要有正确的估计,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过于自卑。

2、制定具体的计划。

很多人无法将自己的计划实行下去是因为计划过于抽象。

我们还要学会自我对话和自我暗示,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3、互相监督,形成组织。

一个寝室的同学,一个班级的同学都可以互相督促,戒掉拖延症。

4、消除干扰。

研究发现,拖延症最大的干扰是互联网,我们要鼓励自己,完成工作之后,再去聊天看电影。

5、缩短留给自己的时间。

大多数人,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时间的宽限足够他拖延。

如果我们自己给自己设定较短的时间,就可以自我督促着尽快完成任务。

要知道,对于拖延的人来说,拖延的时间越长,工作效率越低。

6、增强自信心。

因为没有自信心,所以不敢轻易去做某件事情。

要把心放开,要知道,尽管会有挫折,但总会有收获。

7、灵活面对困难。

许多拖延症的人很固执,或执着于过去的失败,或执着于眼前的无能为力。

我们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要懂得迂回,有时候,稍微降低点目标并不是不能实现我们的价值,还不会挫伤自己的自信心。

8、鼓励强化。

按时完成任务后及时进行自我奖励和自我肯定,增加其成功体验,以巩固行为,从而增强他们的效能感,自我控制感,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增加改变拖延的力量。

9、转换环境。

不同的环境对你学习的效率有不同的影响。

如果你在寝室里无法抵制电脑的诱惑,从而不愿意学习,那么,你可以选择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那里比较安静,适合学习。

总结:
拖延症不仅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现象。

拖延症具有普遍性、习惯性和危害性。

克服拖延症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坚持努力。

我们了解了拖延症的特点,原因以及应对方法等等,就要从我们所知道的做起,不能凡事都拖拖拉拉,遇到事情要灵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减少走弯路的时间,从而尽最大的努力克服拖延症。

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你肯坚持,就一定会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文静,关于拖延症的思考,世纪桥,2011(13):149~150
[2] 岑文华,和拖延症说再见,中等职业教育,2011:4~9
[3] 顾琳珺,拖延及其应对方式,知识经济,2012:53
[4] 孙萌,对付拖延,企业管理,2012(11):86~87
[5] 李春凯,拖延的影响因素及后果,华东师范大学,2009
[6] 陈洪岩,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09(20):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