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科学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理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科学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一、科学课外实践活动能提升科学教学质量
要发展科学技术,要使中国成为科学强国,基础在小学,关键在小学的科学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
力,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它在人才培养中至少有以下作用。
1、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小学生都很喜欢科学课,原因是科学课的许多内客不仅是他们感兴趣的,而且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实践的。
好奇、好动、好探究、充满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正是迎合了儿童的这一身心特征。
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奇思异想会象泉水一样喷涌出来,渴望知识,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达到了刨根问底的程度。
如教《多种多样的植物》让学生去野外进行探究,学生看到各种植物,就会提出很多问题。
探究的兴趣会非常浓厚。
2、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物质力量的凭借。
人们在研究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要把观念形态的东西转化为实际的物质成果,必须通过操作能力来实现。
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从小培养孩子们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课外实验操作,孩子们可以逐步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
有利于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头脑里会冒出许许多多的奇思异想,想象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观察、实验、考察、饲养、种植、制
作等,有在课内进行的,也有课内外结合进行的,还有的主要是课后进行的,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研究,使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1、发挥校内优势。
校内的草地、花园、绿树,为学生研究植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实验室、各类活动场所、专用的教学仪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种植、养殖活动,可以开辟了实验园地,种植区、饲养室。
园地不大,却是学生的学习乐园。
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收获。
2、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农村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与一些专业户联系,建立校外西瓜、葡萄、雷竹、养殖实践基地,与专业户一起参加劳动,一起参与研究。
让学生分享生产劳动的成功喜悦。
城市也可以利用当地工厂企业和科技研究单位,为提供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场所。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产品质量检测,探讨技术的改进;参与环境污染的调查,提出改良的方案;参与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等活动。
让学生构建心目中理想的家园。
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领悟很多科学道理。
虽然,他们的想法比较幼稚,但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了培养,无时无刻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研究是进步的阶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惊异、未知和困惑,也给他们带来探索、追求和创造的机会。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自由,为他们提供
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去选择,让他们去豪翔。
给学生一份权力,让他们去表现,让他去评价。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让他们去研究。
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让他们去奋斗。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让他们去实践,让他们去创新。
只有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才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