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色龙》教学过程

《变色龙》教学过程

《变色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作了解性阅读,把握作者思路。

2.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二)整体感知
时代背景:《变色龙》这篇小说创作于1884年,当时俄国社会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黑暗统治之下。

面对民主革命浪潮的冲击,为了强化反动统治,挽救其必然灭亡的命运,沙皇政府豢养了一批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奴才。

沙皇的这些爪牙媚上欺下,对平民百姓是一副嘴脸,对贵族老爷则是另一副嘴脸。

1.解题:
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变色龙”,变色龙本是晰蝎的一种,小说的内容不是说明晰蝎如何,而是借这种动物颜色多变的特点,喻指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性格特征。

用“变色龙”作标题,不仅富有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生字词,
(1)应掌握的字:(用投影片检查)
盛满()筛子()
魁梧()敞()
畜生()崽子()
恐吓()中看()
(2)应掌握的词:
无精打采:形容精神萎靡不振。

魁梧:指身体强壮高大。

伶俐:聪明,灵活。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完全不切实际。

洋溢:充分流露。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害怕心理。

3.本文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小狗咬人事件。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作者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段落,了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碰上一个“案子”—狗咬人事件。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6—27段)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也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28~29),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

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教学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2.结合有关词语,弄清“案子”发生的地点、情况,“案子”双方的身份。

地点:木柴厂门口。

情况:狗咬伤了人的一个手指头,人打瘸了狗的一条腿。

案子双方的身份:“原告”:首饰匠赫留金;“被告”:白毛的小猎狗。

3.“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
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这一处的环境描写给人的感受怎样?作者描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压抑。

压抑的社会环境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写照,这里的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一片沉静”、“一个人也没有”,写社会环境的冷清、凄凉。

“门无精打采地敞着”,用拟人手法暗示市场的不景气;把商店、饭馆的门比喻成“饥饿的嘴巴”,形象写出了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

“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语意双关,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指沙皇的统治,语含讽刺意味。

4.找出第一节描写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的句子及作用。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军大衣是按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新”和“跟着巡警”显示了他威风凛凛;但跟的只有“一个”巡警,又端着“一个”筛子,这就显得不伦不类,和威风凛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收到了讽刺的效果。

“没收来的醋栗”暗示了军警宪兵横行,老百姓的自由和财产得不到保障的时代背景。

(四)小结
第一部分为我们刻画了当时沙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军警当道欺压百姓,由一件小事却被奥楚蔑洛夫借题发挥,小题大作,大耍威风,讽刺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腐朽。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理解课文的线索。

2.奥楚蔑洛夫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要求读出语气、语调。

2.讨论奥楚蔑洛夫“变”的根据。

“小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也是本文的线索。

3.讨论奥楚蔑洛夫作了几次判定,几次变色?分别是怎样判定,怎样变色的?
第一次判定(6—8段):弄死狗,罚狗的主人。

作出判定的根据—不知是“谁家的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狗是无辜的;原告是“敲竹杠”。

作出判定的根据—有人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第三次判定(14—17段):狗是“下贱胚子”;“原告”是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作出判定的根据—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

第四次判定是(18—20段):称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原告”受斥责。

作出判定的根据—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狗!”
第五次判定(21—23段):“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作出判定的根据—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第六次判定(24—27段):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条小狗”。

作出判定的根据—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4.在刻画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时,他的态度前后迥然不同,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找出表明不同态度的语句。

这样多变说明了奥楚蔑洛夫什么性格?(也就是这种对比手法的作用。

奥楚蔑络夫对赫留金的态度,对狗和狗的主人、对案子的处理意见,每一次变色,就形成一次对比,作者通过对比,让两种互相矛盾的语言交替出自同一人物之口,把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压下的“变色龙”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5.细节描写:
(1)这篇小说运用几处的细节描写。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想想这些细节表现了什么?
奥楚蔑洛夫“脱”和“穿”衣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

(2)文章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想想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手指头的细节描写写出赫留金的命运和遭遇,它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卑劣品质,反映了沙皇统治的社会黑暗。

总结:课文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三)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司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四)写作手法
1.作者通过对话描写奥楚蔑洛夫的性格,运用对比的手法,对狗、狗主人和赫留金不同态度,每变一次色,就形成一次对比。

作者通过对比,让两种互相矛盾的语言交替出自同一个人物之口,把“变色龙”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要求在生活中选择一件
平凡的小事表达重大的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