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军事理论大纲

大学军事理论大纲

军事理论大纲第一篇:中国国防一、中国国防概述(一)国防的定义(P3)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国防的目的1、保卫国家主权(P4、P5)国家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意思,根据本国情况……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捍卫国家主权,始终是国防的最主要的职能2、保卫国家领土完整(P5)国家领土是指在一国主权下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

领土和国家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补充知识:我国领土面积:960+300海洋领土;领空范围:地面高处100公里,100公里以上属于国际共有空间;12海里领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3、维护国家安全4、保障国家发展5、巩固国家的地位二、现代国防的类型和特征(一)国防的基本类型1、扩张型(美国)P6军事力量“前沿存在”,美国在世界各地建有300多个军事基地。

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

2、自卫型(中国)P6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以及领土完整的自卫型国防3、联盟型分为一元和多元(P6)4、中立型(瑞士)(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1、多种斗争的角逐(P6)政治斗争、心理斗争、经济斗争、科技斗争以及外交谈判、军备控制等2、战争潜力的转化(P7)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

3、综合国力的抗衡(P6)综合国力主要由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和国防力组成。

4、质量建设的道路5、威慑作用的功能(P7)威慑是和平时期国防的主要功能。

四、中国的国防体制(P35)(一)我国的国防领导职权由中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行使。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三结合体制(P39—4 1)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中国民兵五、中国国防的历史(P11)(一)古代国防1、形成多种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1)武装力量体制: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地主私家武装(P14)(2)兵役制:民军制、征兵制、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P14)2、加强边、海防建设(P14)3、强调富国强兵4、注重交通建设5、发展军事技术(1)发明火药并首先应用于军事(2)发明火箭并常识火箭载人飞行6、加强军事理论的研究(P15)(1)国防警言深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武“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魏征(2)军事名著繁多军事名著:《武经七书》(二)近代国防1、清末有国无防,屡战屡败(P15—16)(1)从“关塞之防”到“全面防卫”(2)从“宗藩”体制到“藩篱”体制(3)从耕战到商战,强调“师夷长技”2、民国软弱可欺,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P 16—18)(1)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口号(2)帝国主义全面发动对中国的侵略(3)中共高举救国大旗开创新中国(三)新中国国防建设回顾第一阶段:恢复时期(1949—1953)P18依据国防的需要,建立合成军队抗美掾朝,保家卫国第二阶段:调整时期(19853—1965)P19提出并建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设国防科研和工业体系与国内外敌人作斗争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5—1976)P19提出了新的战略方针国防和军事实力取得了重大发展北反南击,捍卫国家的主权第四阶段: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1989)P20—21 调整了国防和军事战略方针以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重点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保为了国家安全第五阶段:飞跃发展时期(1989—今)P21—22指定心事器军事战略方针,把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走精兵、利器、合成、高效的国防建设之路(总装备部)外扬国威、内镇台度,驻军港澳,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利益六、中国国防的启示(一)国防的强大依赖经济的发展(二)国防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的兴衰(三)巩固国防必须建设质量高数量足的军队(四)武装装备的优劣是决定国防强弱的重要因素(五)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国防(六)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基础七、国防建设成就(P43)(一)铸造了一支现代化的合成军队(庞大→强大)(二)形成了综合的国防工业和科研体系(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防动员体制第二篇:军事思想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一、军事思想含义(一)定义(P67)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二)军事思想分类按时代划分: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按阶级性质划分: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按地域国家划分:东方军事思想、西方军事思想、中国军事思想、美国军事思想二、军事思想的特征(一)阶级性和时代性(P73)任何军事思想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形态任何一种军事思想都是一定阶级利益在军事问题上的反映,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一定的军事思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体现着一定阶级对军事问题的态度、立场和观点。

没有超时代、超阶级的军事思想(二)多样性与共同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军事思想家的军事观点和主张各不相同。

使古今中外的军事思想呈现多样性。

同时,由于军事领域存在若干普遍的规律性和法则,这又使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的军事思想之间带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

因此,军事思想从总体上说是多样性与共同性的同意,各种不同的军事思想具有相互借鉴性。

(三)继承性和指导性(P74)军事思想是一个动态系统,一定时代的军事思想,总是充分汲取以往军事思想的积极成果,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同时,一时代的军事思想又具有预测性,为军事实践提供能动的指导,这是军事思想价值的重要方面,是军事思想为未来所继承的内在依据。

三、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一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时期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芽是从夏朝(公元前21世纪—16世纪)开始,经过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 1世纪)进一步的发展,到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得到初步形成,历时1400年我国最早的兵书(P68):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二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是中古代军事思想的黄金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大发展和成熟的阶段第三阶段: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充实与发展时期古代军事思想在春秋战国的时期获得成熟之后,又经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

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运用时间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四、《武经七书》简介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正式颁布《孙子》(春秋)、《吴子》(战国)、《六韬》(战国)、《司马法》(战国)、《黄石公三略》(唐朝)、(战国)和《李卫公答对》(唐朝)为武学必读之书,号称《武经七书》,是我国第一部兵书丛篇,为选拔将领的考试内容之一第二节:《孙子兵法》(一)作者简介P69孙武(春秋末期齐国)有提三万人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武子也。

(《尉缭子》)西破强楚(公元前506年)南服越人(公元前494年)北威齐晋(公元牵84—482年)(二)《孙子兵法》产生和主要影响1、《孙子兵法》的产生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孙武革新进步的军事思想结出的硕果2、主要影响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古代第一兵书。

比被西方称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罗多德所编写的《希腊波斯战争》早100多年;比号称古希腊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的色诺若的《远征记》和古罗马的恺撒大帝所著的《高卢战记》早400多年是流芳已久的文学瑰宝;享誉世界的东方盛典;世人共遵的成功秘诀。

(三)《孙子兵法》十三篇简介第一篇:《计》篇本篇是全书的总纲。

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重战思想。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用兵之前,必先审己量敌,计其胜负之情。

他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这是孙子的重战思想。

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

孙武认为“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以此为基础对敌我双方进行具体的比较,从而找出胜负的可能性。

三是实现战争胜利的手段。

1选将,挑出能带兵打战的将领。

2、造势,要设法造成战场上的有利态势/3、运用计谋,用兵打战必须运用计谋,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迷惑敌人,调动敌人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第二篇:《作战》篇主要从战争对经济的以来关系出发,阐明速胜的好处。

用兵打战最贵速胜,不宜久拖。

孙武认为:“兵贵速,不贵久”,“久暴师则用兵不足”。

他从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分析了战争久拖的害处,阐明了用兵作战要速胜的好处,这是孙武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

孙武主张以战养战,为了减轻战争中的经济负担,军队作战所用的粮食要在敌国就地解决,用缴获敌人的车辆、器材装备自己,用俘虏来补充自己的队伍,这样就能战胜敌人。

第三篇:《谋攻》篇论述采取什么样的进攻方法,以争取战争胜利的问题。

强调了“以谋取胜”,并解释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

孙武对以武力强攻和以谋巧攻这两种取胜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明艳。

孙武提出以智谋取胜的四种方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他强调,首先以争取“伐谋”、“伐交”取胜,其次立足于“伐兵”。

他同时认为:敌我力量对比,一般有三种情况,即我处于有时,势均力敌,我居于劣势。

那么这三种情况下,要随机应变,用智谋取胜,只有不得已才去攻打敌人的营寨。

孙武认为:在战争指导下,最重要的是知道敌我情况,做出判断,才能取得战争上的胜利,否则会产生机器危险的后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指导规律,是《孙子兵法》的精髓,是贯穿于十三篇的一条重要线索。

(四)《孙子兵法》的科学价值1、鲜明的战争观重战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慎战思想,“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谨之”。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运筹帷幄,庙算制胜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