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大学军事理论与训练考点整理

厦门大学军事理论与训练考点整理

军事理论与训练一.名词解释1.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对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2.军事科学: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

3.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

4.战争观:战争观是人民对战争本质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它主要回答战争是什么,即战争的基本性质和人们对战争所应采取的态度等一系列关于战争的根本问题。

5.伪装:伪装是为欺骗或迷惑对方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措施,是军队战斗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6.隐身技术: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减弱目标自身的反射和辐射特征信号,使其难以被探测发现的技术”。

7.侦察卫星:卫星侦察是使用人造卫星进行的侦察。

根据任务和侦察设备的不同,侦察卫星又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预警卫星和核爆炸探测卫星等。

8.国际战略力量:国际战略力量是指在国际关系中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形势及国际战略的运作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9.武装力量动员:武装力量动员是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

10.国防: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简答题1.简述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征:①武器装备的高度信息化;②战争能量释放形态的信息主导化;③战场空间的多维一体化;④信息系统成为作战双方的主要打击目标;⑤制信息权成为战场争夺的核心和基础;⑥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⑦软杀伤与硬摧毁有机结合成为作战的普遍法则。

2.简述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新要求:①必须树立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国防观念;②必须将国防信息化建设融入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之中;③必须加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④必须加快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步伐;⑤必须创新信息化战争理论体系。

3.简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①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②人民军队思想;③人民战争思想;④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⑤国防建设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和理论基础;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人民军队是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战法原则;国防建设思想是建国后其军事实践和理论创造的结晶。

4.简述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①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②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③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④兵民是胜利之本;⑤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5.简述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①电子侦察技术;②光电侦察技术;③雷达侦察技术;④传感器侦察技术;⑤其他侦察技术。

6.简述军事航天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①极大地增强了军事侦察能力和军事指挥控制能力;②有效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③对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战场发挥关键作用;④促使战场进一步向空间延伸。

7.简述国防的基本要素:①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②国防的对象:是指国防所要防备、抵抗和制止的行为;③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④国防的手段:是为达到国防的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8.简述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①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②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③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④保持忧患意识是国防巩固发展的前提。

9.简述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①中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②中国周边地区人口众多,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③中国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④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缘战略区的交接处,既受其他大国关系的影响,又影响其他大国关系。

10.简述国防动员的原则:①统一领导;②全民参与;③长期准备;④重点建设;⑤统筹兼顾;⑥有序高效。

三.论述题1.对教材基本理论观点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在“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章,尤其是“战争观与方法论”一节中的问题。

※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及本质特征?①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③毛泽东军事思想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

④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⑤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①毛泽东军事思想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②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

③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理解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①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与政治具有一致性: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

战争与政治具有差别性: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②战争是经济的竞赛: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因而也是战争的基础。

战争与经济之间有着深刻的本质联系。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

离开一定的经济条件,战争就无法进行。

※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①是对待不同性质的战争采取不同的态度,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②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一切战争,实现永久和平。

※为什么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战争规律?①所谓战争规律,就是战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②它是战争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性质等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战争实践反映出来。

③它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支配着战争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观性质,并随这人类社会和战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所以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探寻战争的规律性,进而给战争以正确的指导。

※为什么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和发展?①毛泽东研究和指导战争,首先是从研究战争规律入手的。

所谓战争规律,就是战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它是战争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关系等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战争实践反映出来。

它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支配着战争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并随着人类社会和战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②战争规律与其他事情的规律相比较,有其特殊性。

战争规律的客观性及可知性,决定战争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不。

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毛泽东研究和指导战争方法论的核心,就是探索和运用战争规律。

人们完全可以透过战争的某些征兆、端倪、现象去探寻潜藏于内部的本质即规律性,进而给战争以正确指导,多打胜仗。

※为什么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关照全局、把握关节?战争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有着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之分,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从整体上驾驭战争,是战争指导最高层次的制胜之道。

①关照全局是战争指导的首要问题。

战争全局统帅、决定局部,局部隶属、服从全局。

二者的关系表现在全局决定局部的地位和作用,全局决定局部的任务和行动;全局的主动或被动从根本上决定局部的主动或被动、全局的胜负最终决定着局部的胜负。

只有全局在胸,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妥善照顾战争的各个方面与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把战争的各个局部组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力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沉重打击敌人,获得全面的胜利。

②把握关节是推动全局发展的重要方法。

所谓关节,是指战争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也是对全局胜负有决定性影响的局部。

局部虽然为全局所支配,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总是以自己的运动及效果影响全局的发展,局部对全局是有反作用的,特别是关键性局部,对全局的胜负会产生决定决定性的影响。

要从两点把握关节:一是要从全局出发去把握关节;二是要从实际出发去把握关节。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什么?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唯物历史观在革命战争中的具体运用。

其基本理论观点有:①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②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③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④兵民是胜利之本;⑤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实行人民战争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哪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指导实行人民战争的原则和方法。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战争的统一领导。

②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

③发挥人民军队骨干力量的作用。

④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和“三结合一配合”的组织斗争形式。

⑤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⑥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这六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基本经验和毛泽东关于指导实行人民战争的主要理论。

※如何理解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精神?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科学的、系统的战略指导理论。

①充分准备,体现了有备无患的思想,是实行积极防御战略的前提;②后发制人,体现了我军的战略性质,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指导原则;③攻防结合,体现了战争形式和内容的必然联系,是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彻底战胜敌人的有效方法;④持久战胜,体现了以弱胜强的革命战争客观规律,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必由之路。

2.应用教材的理论,结合实际分析现实问题,重点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战略格局”这一章。

如“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第二节的基本理论要重点复习,重点准备。

※什么是威胁分析,威胁要素有哪些?所谓威胁分析,主要是对周边国家或地区客观存在的以军事行动危害本国安全的状态进行判定。

分析或判定威胁,必须实事求是。

威胁要素:a.实力。

实力是构成威胁的客观要素。

国家强弱是能否构成威胁的实力要素。

国防威胁分析,就是要分析周边国家的力量要素。

b.企图。

企图是构成威胁的主观要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c.环境、时机和方式。

任何威胁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利用一定的时机,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威胁的类型有哪些?如何理解威胁的转化?威胁的类型:①从时间方面讲:现实威胁与潜在威胁;②从强度方面讲:全面威胁与局部威胁;③从重点方面讲:主要威胁与次要威胁;④从武器方面讲:核武器威胁与常规武器威胁;⑤从手段方面讲:军事威胁与综合威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