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温里剂目的要求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参附汤。
概说一、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立法原则]二、分类及适应范围:温里剂适用于里虚寒证。
其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直中三阴,深入脏腑者;有因表寒证治疗不当,寒邪乘虚入里者;有因服药寒凉大过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者。
所以本章方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
三、配伍原则:1.辛温辛热为主,温阳助火,散寒驱除。
2.甘温益气药为辅,使阳有所统。
3.少佐甘寒酸收,适当养阴,使阴阳相配互相维系。
4.注意反佐,配伍寒药,以除寒邪格拒之势,或热药凉服。
四、注意事项: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属于何脏腑,才能有的放矢。
2.辨明寒热真假,勿被假象迷惑举例。
3.要注意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4.反佐法的应用,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冷服,以防寒热格拒。
5.多汗者忌姜,姜能散也;失血者忌桂,桂动血也;气短气怯忌保合丸以其能耗气也。
6.素体阴虚,或失血病证,不可过剂,中病即止,以免辛热之品劫阴动血。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温中祛寒剂主治中焦虚寒证。
脾胃属土,位居中州,主运化而司升降。
症状若脾胃阳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升降失职,势必导致寒湿内生,出现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或腹痛不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症。
药物常用温中散寒药如干姜、吴茱萸等配伍益气健脾药如人参、白术、饴糖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理中丸《伤寒论》〖方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各9g]〖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
日三四服,夜二服。
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味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脘腹冷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病机与治法〗┌升降失职吐、利、满、痛┐│(冷、喜温、喜按)││┌吐衄、便血、崩漏│中焦虚寒┤统摄失权┤├舌淡、苔白、│└喜唾流涎脉沉迟或沉细。
│││└土不荣木-抽搐、目睛上视(小儿慢惊风)┘治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解〙方中干姜温中祛寒,和胃止呕为君药。
人参补中益气为臣药。
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并为佐使。
君干姜──辛热,温中散寒臣人参──补脾益气佐白术──健脾燥湿使甘草──益气补中扶正以调和诸药〘临床应用〙.1。
本方是一首温补方剂,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所致之证。
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2.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助阳祛寒之力;兼气滞停饮,可加枳实、茯苓以理气化饮。
原书在方后尚有加减用法,如脐上筑动,为下焦肾寒上犯,去白术,加肉桂以平降冲逆;吐多者,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降逆和胃;利多者,仍用白术,意在健脾止泻;心悸者,为寒湿凌心,加茯苓以利湿宁心;渴欲得水,为脾不化湿,津液不布,加重白术用量,意在助脾运化。
3.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均可应用。
〘注意事项〙方中药性偏于温燥,故对外感发热或阴虚者忌用。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文献摘要〙《医方考》:“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
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呕。
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
便溏者,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
霍乱者,邪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缭乱也。
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
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临床报道:用理中丸作汤剂治疗脾阳虚多涎症42例,病程最短者20天,最长者3年。
吐涎日久,纳差,便溏者,加砂仁、鸡内金。
每日1剂,结果治愈40例,好转2例(广西中医药,1992;2∶15)。
实验研究:通过小鼠耐寒实验,结果表明,理中丸加附子能增强小鼠的耐寒能力。
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对家兔离体肠管活动的影响比较复杂,可明显拮抗肾上腺素所致的回肠运动,抑制乙酰胆碱所致的回肠痉挛(中成药,1990;5∶25)。
〖附方一〗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组成:人参去芦、白术锉、干姜炮、甘草炙,锉、黑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各9g)用法:为细末,炼蜜和,一两作十丸。
每服一丸,水一盏,化开,煎及七分,稍热服,食前。
小儿分二三服,大小以意加减。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乱吐利转筋等。
小建中汤《金匮要略》〘方源〙《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血痹虚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以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组成〗芍药六两,酒炒 [18g] 桂枝三两,去皮 [9g] 炙甘草二两 [6g] 生姜切,三两 [9g] 大枣十二枚擘 [4枚] 饴糖一升 [30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证。
腹中时痛,喜温欲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病机与治法〗虚劳里急——中焦虚寒化源不足—致1.虚寒腹痛腹中时痛、喜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弦细而缓。
2。
虚劳心悸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苍白无华,四肢不温3。
阳虚发热──手足烦热、口燥咽干,但喜热饮,四肢酸楚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方解〙方中重用甘温质润的饴糖为君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通阳气;芍药和营益阴并为臣药。
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配甘化阴而益肝滋脾为佐药。
生姜温胃,大枣补脾,调和营卫为使药┌温中补虚┐君饴糖┤│└和里缓急│├养营益血缓急止痛┌益阴养血和营│┌芍药┤││└缓急止痛┘臣┤│└桂枝温阳祛虚寒┌助饴糖、桂枝养阳,温中缓急佐炙甘草┤└又合芍药酸肝化阴,柔肝益脾和营┌生姜──温胃┐使┤├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大枣──补脾┘〘临床应用〙1.本方以温中补虚缓急为主,并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故临床以腹痛喜温喜按,心悸,发热,而见面色无华、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弦为证治要点。
2.若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属虚黄者,去饴糖,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虚阴阳不和者,可加减用之。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忌用。
2.呕家不宜用,恐甜助呕。
3.吐蛔者不可用,因蛔得甘则逆上。
4.中满不可用,因甘能填实助满。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文献摘要〙《伤寒明理论》:“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
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藏,是以建中名焉。
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建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
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
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
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黄帝针经》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
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或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
殊不知二者远近之制,皮肤之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桂枝汤芍药佐桂枝同用散,非与建中同体尔。
心腹之邪为远,则制大其服也,建中汤芍药佐胶饴以健脾,非与桂枝同用尔。
《内经》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谓也。
”〖附方一〗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组成: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9g)用法:同小建中汤功效: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方歌: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附方二〗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组成:小建中汤加当归四两(12g)用法:同小建中汤。
功效: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
产后虚羸,腹中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腹痛,不能饮食。
吴茱萸汤《伤寒论》〘方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组成〗吴茱萸一升,汤洗[9g] 人参三两[各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生姜切,六两[18g]〖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虚寒呕吐。
食谷欲呕,畏寒喜热,或胃脘痛,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病机与治法〗┌脾胃虚寒:食入欲呕,伴畏寒喜热,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胃中虚寒虚寒呕吐┤肝寒犯胃:干呕吐涎沫,巅顶头痛。
├││浊阴上逆└少阴寒水犯胃: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解〙┌降逆止呕┐││┌温中降逆,君吴茱萸┤中温脾胃,开郁化滞│││├┤止呕作用└下暖肝肾。
││└大大加强。
臣生姜(量重)──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佐人参──大补元气、益阴生津、安神┌大枣┐┌助人参益气健脾使┤├┤└甘平┘└伍生姜调和脾胃四药相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降逆止呕之功,使阴寒去,逆气平,而诸证自除。
〘临床应用〙1.本方为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证而设,除口不渴,四肢欠温等里寒表现外,应以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舌淡苔滑,脉细、迟或弦细为证治要点。
2.慢性胃炎。
妊娠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中焦虚寒者,可用本方加减。
〘注意事项〙1.对郁热胃痛,热性吞酸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等,均应忌用。
2.用药即吐者,热药冷服。
3.使用本方时还当注意呕吐吞酸有寒热之异,临证必须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