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闻传播与公众知情权

论新闻传播与公众知情权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2一、公众知情权(一)知情权的内涵知情权,又称知晓权、获知权、了解权等,指公民拥有了解世界变动,尤其是政府所作所为的权利。

①公众的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

公众知情权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种形式。

消极权利是指对于已经公开的信息,公众可以自由的寻求、获取,国家、社会、他人只是承担了(消极的)不予非法干预、妨碍的义务。

积极权利是指有关信息本来是应当让公众知悉的,但是它被控制在特定单位或人士的手里,公众的知情权就必须借助特定单位或人士的积极行为才能实现,即特定单位或人士负有向公众公开信息的义务。

②如同任何自由权利一样,公众的知情权是有边界的。

例如,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公共信息不得公开。

(二)我国公众知情权的权源我国《宪法》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学术上,言论、出版自由被归结为表达自由的概念。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理论上与言论自由共生。

国际人权公约规定,表达自由包含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了解情况是表达意见的前提条件,且保障表达自由必须保障他人接受表达内容的权利,故知情权被认为是从表达自由中引申出的一项“潜在”的权利。

《宪法》还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第2条);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3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接受人民的监督(第27条);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的权利(第41条)等。

而公众的知情权是实现上述民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此外,我国相关法律及行政法规亦对公众知情权进行规定。

例如,《土地管理法》规定,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公告;《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则从整体上对政府信息公开作出了规定。

综上所述,国际公约与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同构成了我国公众知情权的权源。

(三)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性身处纷繁复杂的大众社会之中,公众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为了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获知周边环境的信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对自身和社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下一步行动方针。

这一切都表现为公众知情权的满足。

在正常信息不足或不确切的时候,如突发性公论新闻传播与公众知情权宋一苇(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摘要】知情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保障公众知情权是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任务。

新闻传播环境因素对媒介知情权乃至公众知情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当前新闻传播环境下,当务之急是保证媒介及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关键词】知情权公众新闻传播媒介【中图分类号】DF2,DF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01(2012)02-0032-03①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157页。

②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收稿日期】2012-02-15【作者简介】宋一苇(1991-),女,安徽黄山人,四川大学2009级新闻专业优秀本科生。

No.2,2012General No.59,Vol.112012年第2期第11卷(总第59期)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32共事件发生时,公众知情权如果得不到满足,流言就会增多。

美国社会学家G·阿尔波特提出流言传播的公式:流言流传的强度=问题的重要性不了解程度。

①这种流言必然会引起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不理解,甚至引起社会混乱与恐慌。

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理解与接受,促进社会事务的协调与解决。

公众知情权重要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对政府信息的了解,从而形成对政府的监督。

只有对政府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公民才能更好地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从而促进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贪污腐败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政治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公众知情权的实现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自由程度和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二、新闻传播媒介的知情权与公众知情权(一)新闻传播媒介知情权的权源知情权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766年的瑞典新闻法中,但首先使用知情权这一词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美国记者库珀。

③由此可见,知情权和新闻传播紧密相关,相互交融。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规定:“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

”新闻记者的这些权利源于知情权,而知情权源于表达自由。

因此,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权利来源于《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和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

《宪法》赋予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的新闻传播媒介知情权,是新闻工作者通过采访掌握事实信息,并客观公正的向公众作出报道的保证。

(二)保障公众知情权是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任务1.新闻自由的实现实质上是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我国《宪法》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引申到新闻传播领域,可理解为新闻工作者作为公民,有权依法运用新闻传播媒介以各种形式发表意见。

新闻自由由此派生。

作为现代法治国家重要标志的新闻自由,通常指在法律范围内保证新闻传播媒介获取消息或报道、发表意见的言论自由权,包括媒介的采访自由、传递自由、出版自由和批评自由。

④知情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新闻自由的题中之义。

新闻自由不是新闻媒介的特权,归根结底还是公民的权利,新闻传播媒介的知情权的实现实质上是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2.满足公众知情权是坚持公开性原则的本质要求。

公开性原则是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之一。

公开性原则是一种无空间限制、无信息壁垒、无歧视性的传播,其最本质的意义是说新闻传播应该是一种自由的传播,因而新闻自由是公开性原则的内核和根本精神。

⑤通过公开报道,媒介充分发挥新闻自由,向公众告知与报道信息,从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三)保障新闻传播媒介知情权对于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成为人们了解各方信息、实现知情权的主要渠道。

一方面,新闻传播媒介有从信息控制主体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另一方面公民有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及其他方式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因而,新闻传播媒介充分享有新闻自由、在坚持公开性原则的基础上行使知情权,获得各种公共信息,对于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一,媒介通过报道事实,发挥传递信息、传承文化的职能,消除公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满足其知情权,使其更好地选择生活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第二,媒介通过引导舆论,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使公众更好地表达意见建议、行使民主权利,发挥言论自由,从而形成对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有效监督,避免贪污腐败等社会不良现象的产生。

三、新闻传播环境与公众知情权(一)新闻传播环境的内涵新闻的传播环境是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结合。

媒介环境主要由媒介行为的监管环境、媒介生存环境及媒介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社会环境主要由新闻传播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互动环境等要素构成。

⑥新闻传播环境对于媒体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质量,公众对信息的认可与接受,尤其是公众知情权的满足,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新闻传播环境对公众知情权的影响1.媒介政治环境对公众知情权的影响。

处于社会政治环境之中的新闻传播媒介,不得不受到国家和政府部门的监管与控制。

首先,新闻传播媒介的行为必须符合国家的政治制度。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传播媒介是党的耳目喉舌。

《宪法》第22条规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性质和任务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其次,新闻传播媒介的行为要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控制,主要包括①张友成:《公众知情权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满足与限制》,载于《青年记者》,2007年第3-4期,第83页。

②王爱伟:《试论危机传播中的知情权》,载于《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第94页。

③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④姚广宜:《论新闻采访权及其权源》,载于《当代传播》,2008年第6期,第56页。

⑤杨保军:《论新闻传播的公开原则》,载于《阴山学刊》,2004年第4期,第44页。

⑥李勤:《新闻传播环境对知情权的影响》,载于《当代传播》,2003年第6期,第10页。

33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2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2审查传播内容、控制新闻来源和制定传播导向。

《出版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对此进行了详细规定。

因此,对于一些符合党和政府利益的信息,往往要求大力宣传;对于一些有损党和政府利益的信息,媒介却容易失去报道自由。

这就必然导致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的不平衡,公众的知情权因而受到侵犯,同时也不利于形成对党和政府的舆论监督。

2.媒介市场环境对公众知情权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媒介大多身处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需要通过赢得大量受众来吸引广告商,从而获得利润,因此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与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新闻传播媒介也逐渐面向市场,由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过度。

然而,一些媒介为了争取受众,不惜专门挑选低俗的社区新闻,甚至选择新闻中的一部分进行片面报道以投其所好,客观上导致了受众无法了解事实的全部真相,这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侵犯,更是对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危害。

3.媒介自身歪曲信息对公众知情权的影响。

李普曼认为,新闻传播媒介向受众展示的并不是现实环境,而是经过自身选择、过滤、理解而后建构的拟态环境。

因而,公众从媒介处获得信息,不可能与事实完全一致。

新闻传播媒介对于信息的这种歪曲,受到阶级立场、利益涉及、价值判断甚至个人取向与职业水平的影响。

例如,我国的新闻传播媒介必须接受党的领导,政治宣传功能突出,当面对意识形态信息时,新闻工作者主观上会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甚至做出信息取舍。

这在客观上必然会影响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与判断,公众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侵害。

4.其他新闻传播媒介环境因素对公众知情权的影响。

除上述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外,国家的新闻政策、政府对某一事件的认知水平、公众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公众的社会道德及其文化观念、社会传统等因素也对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产生一定影响。

(三)当前新闻传播环境下实现公众知情权的手段和方法1.政府行为。

政府对国家进行管理,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国家公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保证政府信息的透明与公开,充分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