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社会因素
社会道德文化影响
不正确的性生物学知识教育
不同价值体系社会的性伦理、性道德和性社会
学知识的不当教育
分类
①性身份障碍。也称性别认同障碍。指患者在心理上不愿 意接受自己生理性别事实, 如易性癖。

②性偏好障碍。指性活动方式不同于常人,而是以古怪的 方式来引起性欲的满足。如恋物症、露阴症、摩擦症、性施虐 和性受虐症等。
性指向障碍
(1)同性恋(homosexuality)gay lesbian 系指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 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 感情及性爱行为。 对异性虽可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 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 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素质性同性恋 权宜性同性恋
请求或同意他人为自己生活中大多数重要事情做
决定
将自己的需求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顺从他人
的意志
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 过分害怕不能照顾自己,在独处时总感到不舒服
或无助
沉陷于被关系亲密的人所抛弃的恐惧之中 没有别人过分的建设和保证时,做出日常决定的
能力很有限
八、焦虑型人格障碍: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 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 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 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 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三 、 人格障碍的成因
人格障碍的成因包括:
生物、心理、社会三类因素。
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 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 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
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
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
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 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悖德型人格障碍。这是一 种严重的人格缺陷,表现为高度的利己主义、自 我中心、自尊心强而又缺乏责任感。对他人情感 肤浅,没有怜悯同情之心,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 心,甚至冷酷无情,其行为大多由情感冲动、本 能欲望和偶尔动机支配。因而,容易不顾别人痛 苦,发生冲动行为,行为放荡、无法无天,对自 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从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中 汲取教训,一犯再犯而不知悔改。
以向性爱对象施加虐待或接受对方虐待的一种性 活动的异常偏好,作为性兴奋的主要手段。 其手段为捆绑、引起疼痛和侮辱等,甚至可造成 伤残或死亡。提供这种行为者为性施虐症。以接
受虐待行为来达到性兴奋者为性受虐症。
这种行为至少已持续6个月。
性偏好障碍
(7)混合型性偏好障碍: 最常见的组合是恋物症、易装症及施虐 — 受虐症。
中国最著名变性人—金星(男变 女)
性偏好障碍
(1)恋物症:几乎仅见于男性。 由于受到强烈性欲和性兴奋的联想驱使,反复出 现收集某种异性使用的无生命物件。 所恋物品均系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 通过抚摸闻嗅这类物品,并伴有手淫获得性满足, 所恋物体成了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 基本条件, 这些表现至少已持续6个月。
性偏好障碍
(2)异装症:恋物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几乎仅见于男 性。 表现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 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 其穿戴异性服饰主要是为了获得性兴奋, 当这种行为受抑制时可引起明显的不安情绪。 病人并不要求改变自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 这种表现至少已持续6个月。
性偏好障碍
(3)露阴症
人格障碍
人格: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 在日常活动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
人格障碍: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 为模式,且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 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 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人遭受痛 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 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一般不主张长期应用和常规使用,因远期效果难以 肯定
人格障碍的治疗
心理治疗
建立良好治疗关系
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
鼓励和强化他们积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分析性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
个别治疗、小组治疗 教育和训练
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一、性心理障碍的定义
指在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
性偏好障碍
(5)摩擦症:
男性病人在拥挤场合或乘对方不备之际,伺机以 身体某一部分(常为反复地通过靠拢异性,紧密 接触和摩擦自己的阴茎)接触和摩擦女性身体的 某一部分,以达到性兴奋的目的。 没有与摩擦对象性交的要求,也没有暴露自己生 殖器的愿望。 这种行为至少已存在6个月。
性偏好障碍
(6)性施虐与性受虐症:
性心理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生物学因素
大多数性心理障碍目前尚未发现其生物学异常变 化
心理因素
精神动力学认为性变态与其性心理发展过程中
遇到挫折,退行到儿童早期幼稚的性心理发育 阶段有关
行为学理论认为,通过对性快感情景的回忆和
性幻想强化了无关刺激,因而形成了条件联系
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失当与社会不良影响
反复在陌生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 伴有性唤起或手淫, 但没有与所选暴露对象性交的意愿或要求。 这种表现至少已存在6个月。几乎仅见于男 性,多发生在青春期。
性偏好障碍
(4)窥阴症 反复窥视异性下部、裸体或他人的性活动,以满 足引起性兴奋的强烈欲望, 可当场手淫或事后回忆窥视景象并手淫,以获得 性满足。 没有暴露自己的愿望,也没有同受窥视者发生性 关系的愿望。 几乎仅见于男性。观看淫秽音像制品,并获得性 的满足,不属于本诊断。
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 为特征,表现为:
持续和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 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没有吸引力或不如
别人
在社交场合总过分担心被人指责或拒绝 除非肯定受人欢迎,否则不肯与他人打交道
出于躯体安全感的需要,惯性地夸大日常处
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
1.生物学因素
研究发现: 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 高于正常人群。 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比 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人格障碍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 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 响。
2.心理因素
早期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重要心理影响因素。
错误学习的结果。
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态度相关。
美国学者Kinsey曾提出同性恋的 人口比例(1948年):
10%的男子一生中维持过至少3年的同性恋 关系, 37%的男子至少有一次同性性行为, 4%的人终身只有同性性行为。 中国官方2004年底,首次,男同性恋者人 数超过1000万。 总人数应在3600万以上。 李银河
性指向障碍
(2)双性恋: 系指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 对同性和异性两种成员均持续表现性爱的 迷恋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及性爱行为, 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

③性指向障碍。指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 碍,且为此感到内心痛苦,焦虑、抑郁等。如同性恋和双性恋

第一节 性身份异常——异性癖
异性癖是指性心理身份或性别意 识的完全颠倒。患者具有强烈改变自 己的自然性别的变态心理 。
韩国艺人 何莉秀
伊芙· 布施鲍姆,德国著名的29岁撑杆跳运 动员。成功接受了变性手术,从一个性感美女 摇身一变成了大帅哥。
早期母爱被剥夺,可形成缺乏感情的性 格,反社会行为多。
3.社会因素
家庭破裂、家庭经济贫穷、失业、受歧视、 居住拥挤、教育机会不足等; 社会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 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 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 至人格障碍。
各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一、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 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 碍。
性心理障碍者的特点
性格特征:内向、怕羞、安静少动、不喜交往、 或孤僻、温和、具有女性气质 除了性心理障碍所表现的异常性行为之外,多数 患者对社会生活适应良好 大多数患者性欲低下,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 活,家庭关系往往不和谐,甚至破裂 性心理障碍不等同于性犯罪
五、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又称爆发性人格, 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意志控制能力,常因 微小事件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 动行为,自己不能控制。其特点是对事物往往 做出爆发性反应,不可预测和完全不顾后果的
暴怒和攻击破坏行为、不可预测和反复无常的
心情变化,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动。
四、偏执型人格障碍:
1.敏感多疑,不信任别人,易把别人的好意当 作恶意。 2.易生嫉妒,无端怀疑配偶或恋人另有新欢。 3.易感委屈、挫折、无意中觉得被歧视、冷遇, 常有回击、报复之心。 4.自尊心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 追求权势。 5.固执、好急辩,经常抗议、反对他人意见。 6.对周围常抱有不信任、警惕与敌对态度,缺 少热情与同情,从来不开玩笑。
治 疗
教育
心理治疗:疗效取决于患者的治疗愿望是
否强烈、患者是否为自己的性心理偏离感
到不安或痛苦 行为矫正
性心理障碍的预后
青春期与成年早期的恋物症者在建立满意的异性 性关系后,其恋物行为可以减轻或消失
与女性交往时害羞的、没有性伴侣的独居单身男 子同较年轻的、社会适应较好的男性相比,预后 差 异性性行为频繁,经常破坏社会习俗、违反法律 者的预后通常较差
六、分裂样人格: 1.情感冷漠,疏远,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 关系,没有知心朋友。 2.孤僻、好沉思幻想,几乎总是单独活动。 3.行为古怪不修边幅,不能随和、顺应世俗。 4.对别人的赞扬与批评无动于衷,很少表现 情绪体验,如大喜或愤怒。 5.性生活表现冷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