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第七章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四、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在我国公司法领域的移植
立法说与判例说 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 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 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 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移植后的关键不是股东滥用法人资格的问题,而是如何抑止法官滥用 法人资格否认理论的问题。
二、公司法人格否认的一般理念
(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含义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一般是指为防止公司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债权 人,法院在个案中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令股东直接清偿公司债务。 一般来说,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有下面特征:第一,公司已合法地 取得了法人资格;第二,股东滥用了公司人格;第三,公司人格的滥用 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第四,这是一种法人人格 的个案否定。
2.法人“否认说” (1)目的财产说 为德国学者布林兹所主张,认为法人本质不过是为一定目的而组成的 无主体之财产而已,这些为达到特定目的而由多数人的财产集合而成的财 产,已经不属于单个的个人,而属于一个为法律所拟制的人格所有 (2)受益者主体说 为德国学者耶林所主张。认为,拟制的团体是不存在的,法人不过是形 式上的权利、义务的归属者,而权利、义务归属的实质主体是享受该社团财 产利益的多数自然人。 (3)管理人主体说 为德国学者霍达等人主张,认为法人的财产,属于管理其财产的自然 人,即实际管理财产之人就是法人的主体。
第七讲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一、法人制度学说简介 二、公司法人格否认的一般理念 三、揭开公司面纱的标准 四、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在我国公司法的移植
一、法人制度学说简介
人格” 公司人格” (一)“人格”与“公司人格” “人格”在法律上就被界定为能够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即法律上 的人,包括个人和团体,或者说自然人和法人。公司人格是指公司这种组织 作为民事主体所具备的法律地位。 1868年美国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制约政府行政权力,为“人 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提供充分的保障。公司是否和自然人一样,受到该 条款的保护一致是有争议的话题。在1886年“圣克拉拉县诉南太平洋铁路 公司案”中,大法官裁决道:“《宪法》第14条修正案禁止一个州在它的 管辖范围内拒绝给任何人同等的法律保护。本法院不希望听到关于该修正 案的规定是否适用于这些公司的争论。我们全都认为它适用于公司。” 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 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 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二)关于法人人格制度 1.法人拟制说 法人拟制说则认为,只有自然人才是真正的权利义务主体,自然人之外 没有什么法律上的主体可言。团体人格是法律的拟制,纯属观念上的存在、 想象中的人格,是法律技术的产物。法人仅在观念上成为私法主体,并非实 际存在,它自身无意思表示能力和行为能力。 英国法学者金克森认为:“在法律的眼光中,法人固然是一人,可是与 自然人毕竟有一些差别。法人不能结婚、宴会、作成遗嘱或犯殴辱罪或其他 以故意为主件的罪行。不过,其份子当然得以个人资格为一切法律行为,法 人之所以常常称为‘人为人’、‘假拟人’其故就在于此。”(金克森: 《英国法》第120页,世界书局印行。) 现代民商法中的法人独立人格制、独立财产制、有限责任制的最初理论 基础就是“拟制说”。但是,拟制说严格秉承近代罗马法的个人人格至上的 最高法则,只承认自然人是当然的权利义务主体,而对法人则采取政府或法 律特许的态度,而不能正视法人组织的权利、义务及行为,很难适应社会经 济的需要。
(二)揭开公司面纱的法理基础 1.欺诈学说(fraud theory) 传统揭开公司面纱的标准是“防止欺诈”或者“谋求公平”。 2.代理学说(agency theory) 主要运用代理理论来解决公司的债务问题。当公司的设立、存续和经营 完全是按照股东的指示和命令进行从而使得公司成为股东的代理人时,在这 种情况下,法院可能认为这只是股东玩弄的一种“外壳游戏”(shell game), 股东实际上是“未经披露的本人”(an undisclosed principal) 。 3.工具学说(instrumentality theory) 4.企业主体理论(enterprise entity theory)
(三)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的运用 经验表明,揭开面纱在不同的情形其适用是不平衡的。 1.封闭公司与公众公司 2.母子公司(parent-subsidary corporation)与姐妹公司(brother-sister corporation) 3.积极股东(active shareholder和消极股东(inactive shareholder) 4.自愿交易(consensual transactions)与非自愿交易(nonconsensual transactions) 在自愿交易(consensual transactions)中,第三人是自愿与公司进行 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的揭开面纱请求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
(二)欺诈或者错误行为(fraud or wrongdoing) 在揭开公司面纱时需要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考察公司股东是否存在 欺诈或者错误行为(fraud or wrongdoing)。由于欺诈或者错误行为而导 致揭开公司面纱主要存在于如下两种情形: 1.涉及到对债权人欺诈或者错误行为的情形 【案例3】X公司提供了一份两周前的资产负债表,表明公司尚有相当 的流动资金和较少的现实债务。X公司在制作资产负债表时所反映的信息 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相隔了两周,在此期间,股东让公司对其进行了大量 的股利分配。 讨论:股东是否应当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个人责任? 2.涉及到对公司欺诈或者错误行为 控制公司的股东将个人财务与公司财务相混同,类似行为的实质是自我 交易(self-dealing),不公平的自我交易被视为欺诈。
3.法人实在说 (1)有机体说 “有机体说”为德国学者倍斯勒尔(Beseler)首创,德国著名学者基尔 克集该学说达成,基尔可认为,法律主体是与意思能力者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人有个人意思,成为自然有机体,而法人则有团体意识,在社团法人 中社员的集合意思,在财团法人中有捐助行为意思,因此成为社会有机体。 (2)组织体说 “组织体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米修德、登伯格等人,他们认 为,法人是一种具有一种区别其成员的个人意志和利益的组织体。法人的本 质不在于其作为社会的有机体,而在于其具有适合为权利主体的组织,这种 组织就是具有一定目的的社团或财团。
二、揭开公司面纱的标准 (一)一般原则 在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时,法院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资本 是否充足、是否存在欺诈、是否遵循公司程式,以及是否存在过度控制等。 法院在运用这些标准时,通常是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单一的因素很 难构成揭开足 1.自愿交易 【案例1】X设立一家公司并且是该公司的唯一股东,注册资本仅仅为1 美元。Y以信用的方式将价值5万元的货物出售给X公司,而没有对X公司的 信用进行调查,也不存在任何错误的情形。 讨论:Y公司能否通过揭开公司面纱要求X赔偿?
(三)没有遵守公司程式 依照没有遵守公司程式这一要件来揭开公司面纱,至少需要如下两点 理由:一是没有遵守公司程式可能表明股东只是将公司作为“工具”,而 不是将公司作为独立的存在,或者涉及到欺诈行为;二是将揭开面纱作为 一种制裁手段以确保公司程式必须依法得到遵守。 (四)对单一营业实体的虚假分割 (五)母公司对子公司债务的责任 (六)促进公共政策 (七)在纳税和破产中的适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