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历史一、观赏石历史爱石、玩石、采石、藏石是我国的文化传统,长盛不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赏石艺术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今一切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构成了我国石文化的基本内容。
其实,人类最早与石结缘并非玩赏,而是在于实用、装饰和崇拜。
早在原始社会,就称为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石头做成各种简单的工具、武器,营造穴居和生活器皿。
后来,又逐渐把具有美丽色彩和质地的石块制成饰品。
早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造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序幕。
人们将纹理细密,色彩鲜丽,形状奇绝的“美石”作为审美对象。
在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从新石器时代就有许多文化遗存,如辽西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杭州湾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大量的玉质、玛瑙质和水晶质的石制品,有的作为生产工具,有的用来作为佩戴的装饰品或殉葬的礼品。
早在五六千年前,南京的原始先民就把雨花石作为装饰品和欣赏品。
在鼓楼岗的北阴阳营氏族村落遗址中,就有出土陪葬。
人们从石器的制作过程中获得雕刻技术的训练,孕育着雕刻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观念。
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雕刻艺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石雕作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见的中国古代石雕作品,基本上从属于墓葬、宗教和建筑。
汉代玉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玉雕大致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
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在东汉开始流行,到南朝时已达相当水平。
二、观赏石文化史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朦胧期:中国战国时代的《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专门记述各区域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
内中指出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进贡物品之一。
这说明先秦时代统治者对“怪石”就已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了一定数量的需求。
有奇石,必然会出现石迷、石痴。
古人“癖石者”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则属春秋时代《阙子》里面记述的这样一个亦庄亦谐的故事: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即梧宫之台。
梧宫,齐国宫名。
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县西北)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
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牲,革匮、缇巾十袭。
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
”主人大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先秦时代,民间罕有收藏奇石者,癖石者被视作“愚人”,“燕石”等同粗陶器。
“宋之愚人”是因燕石之美才精心收藏的。
因此,当有人将石视作不值钱的商品,他便“大怒”,骂他们有小商人的势利眼,人匠般的粗顽心。
宋之愚人,大可作为后世“石痴”们真正的祖师。
燕石,燕山所产石。
《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
”晋代郭璞《注》曰:“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
”可见,燕石是一种有着玉一般质地和五彩纹理的美石。
先秦时代,有关奇石的记载还是零星散见的,对奇石的描述也语焉不详,但先秦诸子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却为我国的赏石理论奠定了基础,我国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受儒、道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赏石玩石的雅事流风绵绵,历久不衰,也和这种坚实的理论基础密不可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论诗,主张“温柔敦厚”;论文,主张“文持彬彬(质文兼备)”;论乐,主张“雅乐”,这些理论对后人赏石追求“造型雅致”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
此外,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学说,也使得“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有了理论依据。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堆砌,反对矫揉造作,更是后世赏石家们最为推崇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对奇石的采治、养护等实践操作中。
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奇石的记载,还多局限于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
如秦始皇的阿房宫,西汉王朝的未央宫、上林苑,汉梁孝王的兔园(梁园)等,都用了大量的观赏性奇石加以点缀或堆砌假山。
值得注意的是,到魏晋南北时期,奇石从园囿中构筑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欣赏的对象。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介绍,文惠太子开拓园圃的同时,还在“楼观塔宇”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
但这只是个别例子。
在南北朝之前,“奇石”收藏,还只能说是处于一个朦胧时期。
如: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祖师陶渊明,也不过拥有一块“醒石”而已。
相传陶潜宅边赏菊之余,便诗兴大发。
他见此石有醒脑提神之独特功效,就给它取名为“醒石”。
此举引得后人艳羡不已。
其实,严格说来,此石跻身于供石之林还是勉强的,它是能归在较为广泛的奇石范围之内。
形成期:隋唐时代开始,收藏奇逐渐形潮流。
帝王贵族以奇石装缀宫苑之习未变。
唐代藏石形成潮流的主要标志是,那些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文人雅士或官宦,取代了帝王贵族,成为赏石界主流。
他们将奇石引向民间,引进书房客厅,闲时面对奇石,流连不已,并由此勃发诗兴。
唐代也是赏石理论开始成的时期,其要点如下:1、始评品奇石的高下等次。
白居易评石,以太湖石甲等,罗浮石、天竺石次之。
牛僧孺将其石按石之大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每等按其品第之高下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品第结果铭刻于石之背面。
2、赏奇石的一些术语开始出现,并作了阐述。
3、在与顽石交流,要爱惜敬重它。
牛僧孺对奇石的态度就是“待之如宾,亲之一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4、通过养石、赏石,提高自身的修养。
白居易就提倡所谓“爱石十德”:养情延爱颜,助眼除睡眠,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
中国的奇石文化从唐代开始,还影响到了周边国家,与唐代关系密切的新罗国(今韩国)就直接借鉴了唐代园石布置法。
及至今日,韩国仍保留着不少唐代流行的“峰石”,陈列在年代久远的宫殿和寺庙里。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由于经济繁荣,庭园建筑业的发展,相应促进了造园艺术与石艺事业的发展,在民间开始广泛收集,赏玩奇花异石,体现山水真意,同时流入宫廷府邸,成为宫苑装饰、观赏珍品和贡品,开创了中国赏石文化的新时代。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石次焉。
”繁荣期:宋代,国势长衰,丧失了汉唐社会蒸蒸日上、开放甚至扩张的优势,加以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文人、士大夫的心态,也由唐人之向外投射型为主转为内省型为主。
这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甚巨。
气势较收敛,技巧更细腻,是宋代文艺的重要特征,宋诗、宋文如此,赏石、藏石的情况也如此。
由于奇石艺术是一种内省型、发现型、赏玩型的艺术,所以在宋代发展较快,而且终于造就了宋代奇石艺术这样一个黄金时代。
现有资料表明,至晚在北宋,中国的奇石文化已影响、远播及日本,启迪了日本“水石”玩赏的思想。
至今,日本较著名的寺院仍保存着历史悠久的名石。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观赏石事业大兴。
杜绾编著的中国最早的赏石理论文献《云林石谱》诞生,该专著对166种观赏石的品种、产地、形状、质地、品评有较详细的记述,并谈及山石列几案清供或作盆景观赏。
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他因爱石成癖,对石下拜,被国人称为“米癫”。
他撰写的玩石专著《园石谱》中,首创了评鉴太湖石“皱”、“瘦”、“漏”、“透”之赏石理论,对石的鉴赏具有相当水平。
苏轼也是一位藏石爱好者,他不仅玩石、藏石,还写有《雪浪石》、《双石》、《壶中九华》等著名咏石诗,品位高雅。
北宋末年,宋徽宗广泛收罗奇花异石,收集闻名的“宣和65石”,供皇亲贵族、文人雅士观赏,现存的“江南三大奇石”(上海“玉玲珑”、苏州“冠云峰”、杭州“绉云峰”)及南京玄武湖公园内的“童子拜观音”景点的“观音石”、“童子石”都是当年“花石纲”的遗物。
鼎盛期:明、清是我国古代奇石文化集大成的时期。
其表现为,一是品石专著层出不穷,赏石理论更为完整严密。
二是收藏奇石已不再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一些将校士兵、贩夫走卒、农夫工匠、乃至未成年的学生,也走进了这个高雅的行列。
明、清流传至今的石谱、石录、石赞在十种以上,这还不包括多种专谈印章石、砚石的专著。
明清时,玩石、赏石之风席卷全国,达到鼎盛时期。
对花园中的孤赏石、假山石,庭堂中的清供石以及手中把玩的袖珍石,更是钟爱和讲究。
如太湖石、灵璧石、大理石、雨花石、卵石、化石、砚石、玉石、矿物晶体石都在收藏之列。
所配几座、几架也十分考究,各种石谱、石论的著作不断问世。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有关赏石的专著有著名造园大师计成的《园冶》、林有麟著的《素园石谱》、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
当时曾出现过观赏石买卖的盛大市场。
同时,观赏石已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
清代(1644年~1911年),赏石专著有金陵王寅的《冶梅石谱》。
当时已将观赏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扎根到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之中。
如曹雪芹著的《石头记》、施耐庵的《水浒》、宋荦的《怪石赞》等都有过对观赏石的赞颂和形象描述。
民国时期,我国的观赏石事业日趋衰落。
主要论著有章鸿剑著的《石雅》、王猩酋著的《雨花石小记》、张轮运著的《万石斋灵岩大石谱》。
解放后,我国的观赏石事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人民物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赏石艺术如同枯木逢春,欣欣向荣,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使观赏石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日本、印尼、港澳台地区及西方发达国家也兴起了采石、赏石和藏石的热潮三、观赏石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观赏石热波及中华大地,观赏石从业人员成倍增加,新石种大量发掘,观赏石展示活动声势越来越大。
无论是新石种不断发掘、精品观赏石档次的提升,还是观赏石理念的更新、文化内含的丰富,都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加之目前人们进入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力更加激烈的时代,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赏玩天然造就的奇石异矿,正好适应了当代人的心理状态。
赏石文化已进入无序中又有序的全面发展的趋势,理论研究有新的的突破,赏石理念也有较大的转变。
具体表现在:(一)观赏石的发展已与政府、社团、企业家相结合(二)观赏石的发展已与国际接轨1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地区开始出现观赏石收藏,经营的热潮,长沙,桂林郑洲,北京等地已有不少人走出国门,数次参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图森宝石,矿物,化石展销会2外国奇石占比加大,日、韩的外国奇石约占20%。
欧美的占比甚至更高。
由于地壳物质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地史演化的差异性,各国会出现一些特有石种,比如日本的红菊花石、神居古潭石,缅甸的翡翠、木化石,印度的赤玉石,巴西的紫水晶等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珍宝,各国石友人见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