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电力负荷建模PPT
非机理模型:采用传递函数、差分方程、人工神经 网络等形式。具有参数较少,辨识工作量小。对于 典型测试数据,模型逼真度高。模型外推能力差, 物理意义不清晰,与常用计算程序接口困难。
14
由静特性和感应电动机组合而成的负荷模型
15
感应电动机模型结构的确定
电磁暂态模型:五阶模型; 机电暂态模型:三阶模型; 机械暂态模型:一阶模型。
3
负荷建模的困难性
电力负荷的随机性; 电力负荷的非线性; 电力负荷的时变性; 电力负荷的分散性;
负荷建模远不及发电机、 励磁器、调速器等其他 系统设备的建模完善
4
负荷建模的两类方法
总体测辨法:在电网的负荷节点安装测试记录 装置,对测试数据采用辨识算法进行建模; 统计综合法:在对基本负荷特性进行调研与测 试,建立模型库的基础上,对电网的各个负荷 节点的负荷的成份、组成、分布进行调查,依 据综合理论建立总体模型。
6
统计综合法的特点
典型负荷的全局特性数据充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负荷模型可反 映大范围的非线性特性; 在负荷统计过程中应获取负荷的时段分布数据,将负荷水平与负 荷特性相对应,得到负荷的时变特性; 无需安装测辨装置,项目投资少。可利用已经安装在变电站的其 他数据记录装置,验证与修改统计综合法得到的模型; 基础数据通过统计方法获得,项目实施时间易于控制。 需通过大量调研与测试工作获得典型负荷特性。由于同类负荷的 分散性,典型负荷特性的确定必须通过大量实验及负荷机理分析 来综合; 大量的现场调研工作。从稳定计算所涉及的母线出发,向下游逐 层统计负荷的构成,以电力公司供电变电站到用户的出线为基本 单位统计负荷的类别、构成、时段分布特征等。
本项差异大,非线性和 时变性负荷多; 大量人力开展负荷调研不现实; 省局在该项目上的投资包括了测试装置的费用;
综合以上因素及有关两种建模方法的对比, 该项目宜采用基于测试装置的总体测辨法进 行建模
9
山东总体测辨法负荷建模的实施
通过调查山东省的负荷组成,一期工程选择6个变电 站的负荷节点,装设负荷动特性记录装置,以观察负 荷特性。 在山东电力调度中心构建实用化的负荷实测建模平台。 在负荷动特性记录装置运行后,分析现场获取的实测 数据,建立符合实际的负荷模型。 与中国电力科学院综合程序(PSASP程序)的负荷模 型子程序库接口。将实测的负荷模型用于山东电网的 稳定仿真计算中,分析模型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7
总体测辨法与统计综合法的结合
两种方法在具体建模中相互借鉴,相互作用。 利用已有记录装置的部分数据,可验证与修改 统计综合法得到的模型,这实际上就是在统计 综合法中用到了总体测辨法;而总体测辨法不 可能在所有的负荷节点都安装记录装置,必须 采用统计综合法将在某些点建立的模型推广到 其他负荷节点。
8
2
负荷建模的重要性
负荷模型是电力系统仿真的基本环节,正确的模型对 于潮流与稳定计算至关重要; 近年来大规模电力系统失稳多为电压失稳,电压失稳 与负荷特性关系尤为密切; 电力市场化带来的电力系统的新特征:电力系统越来 越运行在接近极限的状态; 电源开发与电网控制技术的发展:HVDC、FACTS技 术应用要求更为精确的负荷模型; 资源、环境带来负荷特性的新变化:新型负荷的出现, 负荷的电力电子化,分布式电源的发展。
5
总体测辨法的特点
采用现场实测数据,在扰动激励充分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当时负荷 的实际特性信息; 采用辨识算法进行建模,许多成熟的辨识方法可以利用,同时,一 些新的具有强综合能力的辨识算法可以采用。 模型的建立取决于测试到的数据,而有效的测试数据必须是在欲建 模型的负荷区域之外发生较大扰动情况下获得的,因而,数据的获 得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被动性,项目实施时间较长; 负荷特性表现出很强的非线性,如低压脱扣可使特定负荷从电网获 得的功率跳变为零,不同扰动反映不同的负荷特性; 负荷特性又表现出很强的时变性,特别是无功特性与时段、负荷水 平密切相关,应将依据不同运行方式下测得的数据,建立不同的负 荷模型; 通过测辨获得信息,必须安装测试与记录装置,项目需一定的投入, 现场有一些安装、调试与维护的工作量;
采集32路电压、电流模拟量,实时计算系统频率 反应于电压突变和电压越限量 高效的数据远传组网能力 接受GPS 卫星同步时钟信号 提供以太网接口和标准Modem接口 采样精度:14 位A/D 转换 采样率:1200点/秒 CT、PT 精度0.2 级,模拟量综合精度为0.5 级
12
10
负荷特性记录装置的构成
硬件组成:负荷特性记录仪由彩色显示器、 工控机、键盘,鼠标,GPS, 各种信号调 理插件等部分组成,装置以组屏方式安装; 软件组成:软件主要有数据采集,高频滤 波、傅立叶变换,功率、频率计算、启动 判据、数据波形回放,文件上传等模块组 成。
11
负荷特性记录装置的性能
电力负荷建模
电力负荷模型的基本概念
定义:
电力系统电压和频率发生变化时电力负荷从电网取用的有 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变化称为负荷特性,依据这一特性建 立的数学描述模型称为负荷模型。
分类:
静态模型:有功、无功与电压、频率的代数关系; 动态模型:有功、无功与电压、频率的微分关系;
负荷节点:
负荷建模针对方式计算中定义的负荷节点进行。该节点包 括负荷群及供电线路、变压器、无功补偿等。
负荷模型测辨方法
负荷建模过程的两个环节
确定结构:采用机理或非机理的数学 关系描述相关量之间的代数或微分关 系; 辨识参数:在模型结构确定的基础上, 利用辨识算法确定相关参数,使模型 响应与测试数据尽可能一致。
13
模型结构的确定
机理模型:采用惯用的结构和电气参数描述,具有 清晰的物理意义,易于为电网分析计算工程技术人 员所理解、方式计算程序所接收。模型具有较好的 稳定性和外推能力。但这种模型的参数较多,辨识 工作量大,计算较费时间。当负荷成分复杂时用单 一的电动机来模拟,模型很难逼真,反映在模型精 度低,参数收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