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理论学刊Ju.l2007
第7期总第161期Theory Jou rnal No.7Ser.No.161中国社会道德缺失之源透视
徐贵权,周新颖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江苏淮安223001)
1中图分类号2D648.3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2-3909(2007)07-0070-02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在社会领域中出现了道德缺失。
道德缺失并非偶然出现的现象,而是有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一、惟经济主义的扫荡
人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统一,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
物质需要具有先行性、前提性,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
为了生存,人类不断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惟经济主义的模式不知不觉成为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模式。
在其视阈中,经济是决定人的惟一因素,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惟一指标,道德等精神因素自然被置之度外。
把经济活动从原有的道德羁绊中解放出来并且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但这一片面性的发展过程又使人陷入新的物的奴役中。
当社会把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作为生存的惟一目标时,人类的精神道德发展自然就会被放逐而沦亡。
/在过去,满足违禁的欲望令人产生负罪感,在今天,如果未能得到欢乐,这会降低人的自尊心。
0[1](P129)这种已经为粗俗化的快乐观不过是彻底而本能的自我表现。
从此,道德等同于感官的享乐与恣意纵欲。
这种/道德0只能将人导向非人,回归到动物状态。
马克思曾对此进行过深刻的批判。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精神和道德的缺失也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来。
尽管我们一再倡导两个文明一起抓,但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经济发展作为惟一追求的目标;同时,我国长期以来是一种匮乏经济下的道德,它以抑制人的私欲为核心,这种长期禁锢下的个人欲望一旦被解禁,它的反弹力自然是加倍的强烈,一时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达到了藐视一切道德和法律的程度;再加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间体制和体制建设上的不健全,也确实使一部分藐视道德和法律的人得到了实惠,这就必然使人们对道德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只有牺牲道德,才能有经济发展0,不仅成为当代某些人的一种/实践信条0,而且它还有相当强劲的经济与社会理论的支持。
所谓的/代价论0就鼓吹我国像所有后发达国家一样,面临着无可避免的/阶段性腐败0,而这是改革必须付出的/社会成本0和/代价0。
这种唯经济主义不仅在实践中将道德放逐出境,更从理论上将之打入地牢。
人们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道德代价是巨大的,它波及于整个社会,使当今道德的缺失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这种道德的缺失冲破了道德和伦理的底线,已经影响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惟科学主义的僭越
智慧与道德是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精神力量,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自有精神文化以来,人们关于道德的说教不可谓不深。
可是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是:二者发展极不平衡,智慧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作用被无限地夸大了,以至发展为惟科学主义。
这种惟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和技术不仅使人主宰自然而且能解决人和社会的一切问题。
惟科学主义把需要用形而上去解决的人生问题、终极价值等问题都排除在科学世界之外,从而在人的视域中消失;或者把人的精神、观念等过程都归结为原子、分子的运动,取消了人的精神自由的超验追求和追问。
工具理性被普遍化,成为操纵人类一切生活的手段,道德理想和道德良知等人文价值理性自然均遭清洗,人自身成为由工具理性所任意摆布和支配的工具,人为物役而成为一种理性程序化的存在物和机器,而失去各种精神的追求。
/实证科学已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不幸的时代中,人们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做出回答的问题:探问人生有无意
70
义。
0[2](P6)
的确,按照惟科学主义的逻辑,人类所面对的就只是/凭借科学技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0,而没有/是不是应当这样做的问题0。
只要是能够做到的,人就可以无所不为。
如此一来,姑且不论各种有巨大杀伤力武器的研究,就是当前堪称为人类重大发现、发明的种种成果如人类基因密码等,也都可能成为人的异化物,威胁人的生存。
应当承认,科学在我国还不是十分昌明,因而科学发展对我们来说还是必要的,因而我们看到/能力本位论0的声音愈益走强,从西方引进来的学校教育被重重地抹上一道惟科学、惟理性色彩,它们在消解道德方面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由于这些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过分忽视,与私有制以及私利的突显,市场经济的思维、规则的泛化,西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的综合作用,是非善恶的界限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已无法表达确定的意义,甚至颠倒了:正确的价值观被解构、否定、边缘化;错误的价值观流行、得势。
以诚实为傻、奉献为呆、圆滑世故就精明、明哲保身就明智,,在这种扭曲与倒错了的价值观的影响下,道德缺失何以不会发生?
一个社会如果放弃了是非的基本原则,没有了是非标准,就是堕落的开始;一种社会生活如果只是无原则的/平衡0,将给社会带来崩溃性的危险。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是人们精神文化世界的灵魂。
价值观的扭曲,是一种严重的灵魂病。
这种灵魂病具有极大的扩散性、腐蚀性,对人们的道德信仰具有颠覆性的破坏,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面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高尚的道德都过时了,只有奉行个人主义才能立足社会。
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是道德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
倘若这颠倒了的价值观不能被颠倒过来,那社会上仅存的善良、诚信、奉献、同情,,一切美好的道德终会被个人主义这个魔鬼所吞噬。
四、社会赏罚机制的缺失
用什么方法促使大家都选择道德的行为方式?苏格拉底认为是知识、教育。
因为他断定无知是万恶之源,没有人明知是恶还要去做。
但经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片面的。
在教育和宣传空前发达的现代,那些搞坑蒙拐骗、制假售假、贪污腐败的人,又有谁是因为不知是恶而为之?为什么有人明知是恶行还偏要去做?那是因为他想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按平常的或合乎道德的方式是得不到的。
如果一个人故意作恶之后确实得到了更多的利益,那他以后还会继续作恶;如果他不仅没有得到,反而受到惩罚或背上作恶的骂名,那他以后就会有所收敛。
在这中间,是什么东西决定故意作恶者的/成败0?那就是社会赏罚机制。
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扬善抑恶,作恶者在它面前必然失败;无效或低效的社会赏罚机制由于不能对作恶者给予及时、严厉地惩罚,客观上也就等于是成就了作恶者。
在当下中国,社会赏罚机制仍处于一定程度的缺失状态,再加上我们一直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道德只讲义务而不讲权利,道德回报问题几乎是被忽视,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产生,道德逐渐呈现下滑趋势并演化为道德危机。
中华民族有重教化重个人修身养性和自律的传统,但在当下社会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和人们的自律意识匮乏的情况下,要使人们都/择善弃恶0,光靠着传统美德还不够,而应该更依赖于完善有效的赏罚机制。
道德的赞誉与谴责虽是一种赏罚,但道德赏罚如果仅仅局限于舆论形式,尽管对人们坚持社会认可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它不能强制人们认同和恪守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一些人仍可以置社会舆论于不顾而我行我素。
因此,道德赏罚必须体现在对个人功利的赏罚上,体现在政策、制度和法律的设计与运行之中,以促使人们出于对个人功利的关心而坚持社会认可的价值取向。
如果我们的政策、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德得相通,使人因德而得、因不德而失,那么其价值导向作用必然是强而有力的,就必然能够从根本上遏制道德缺失。
参考文献:
[1]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3.
[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8.
作者简介:徐贵权(1955)),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教授。
责任编辑:漪容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