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正确归因的意义

学生正确归因的意义

正确归因在教育中的意义
在学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主要是通过考试这个手段进行的。

每一次考试后,学生都会校对试卷,看看自己做对了哪些和错在哪里,哪里需要改正,成绩和排名是多少;或者老师给学生讲解试题并总结此次考试的学生出现的情况等等。

其实这就是一种归因的行为。

现在许多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归因;他们认为归因就是找找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然而这只是片面的。

事实上,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在教育中,老师、学生总是对成败作解释,即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个体怎样解释其先前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他下一次对任务的选择、持续努力的时间、热情程度如何等。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就行为和学习成绩。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影响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因此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如何来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学习成败结果。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归因理论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合理的、适当的归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那学生怎样归因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归因的模式一般分为:积极归因模式和消极归因模式。

学生如果把考试成功结果归因于能力高,这让学生感到自豪,且增强对成功的渴望。

而把失败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时,就会增强学生的内疚感,从而更努力的去学习,最终够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学习。

这就是积极归因模式。

相反,如果学生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运气好的原因,会导致他不在乎本次的结果,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而失败时却归因于缺乏能力的原因,就会让他们感到羞愧,容易灰心丧气,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将来成功的期望不高,也不愿付出努力。

因此,学生错误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学生的归因模式环境因素有关。

若学生的学习水平一般,但他却处在一个学习水平都较他之上且比他强很多的群体中。

他每次考试都是中下水平,那他就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会形成学习习得性无助。

但学生处在一个学习水平和他相当或比他水平不会太高的群体,那他学习压力没那么大,得到成功的概率较大。

若得到成功后,再进行正确归因,那他的进步肯定比前者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所以家长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时,首先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的,还有学校的学生的水平与孩子的差距。

客观的根据孩子的情况去选择学校,不要迷恋名牌学校。

虽然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出出色的学生,但这前提条件是,学生间的学习水平差距。

要明白,不是所有读重点学校的孩子都是出色的;选择非重点学校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

学生的归因模式与自身性格有关。

性格乐观、开朗的学生,一般的归因模式是较积极的。

他们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若失败了,他们往往会对自己说,没关系,下次在努力点就会有进步。

性格较内
向、自卑、缺乏信心的学生,做事情时,总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害怕失败,未战先输。

面对成功是一般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面对失败时,一般归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的自卑或自信越来越低。

既然我们知道学生的归因方式影响到后来的期望和行为,而且我们也知道有的归因方式更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归因理论的有关研究结果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作为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归因方式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对学生归因倾向的重要影响,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归因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