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级校直专科《刑法学》试题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成绩:
一、判断分析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注意:
)
罚处罚。
()
2.累犯和暴力犯罪都不适用假释。
()
3.凡是在诉讼中作伪证,情节严重的的,都构成伪证罪。
()
4.王某盗窃价值3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事发后均被追回),则对陈某虽构成盗窃罪,但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5.对于聚众斗殴致人重伤的,应以聚众斗殴罪从重处罚。
()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注意:请将所选答案填写在所给
1.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应是在
A、犯罪的时候
B、侦查的时候
C、起诉的时候
D、审判的时候
2.刑法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3.防卫过当是指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4.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主犯 B.首要分子 C.从犯 D.胁从犯
5.“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这体现了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6.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的
A.从新原则 B.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7.数罪并罚时,拘役的最高刑期是
A.6个月B.1年 C.2年D.3年
8.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的单位适用的刑罚是
A.吊销执照 B.罚金 C.没收财产 D.罚金和没收财产9.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其处罚原则是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0.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的提包拿走,内有人民币5000元。
甲与丙的行为属于A.事先有通谋的共同犯罪
B.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C.任意共犯
D.不构成共同犯罪
三、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犯罪客观要件中的选择性要件包括
A.犯罪行为
B.犯罪结果
C.刑法的因果关系
D.犯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E.犯罪特定的方法
2.构成伪证罪的主体有
A. 证人
B. 鉴定人
C. 记录人
D. 翻译人
E.辩护人
3.根据刑法理论,下列不属于
...行为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的有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精神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D.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E.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4.下列属于处断的一罪的有
A.想象竞合犯
B.牵连犯
C.继续犯
D.连续犯
E.吸收犯
5.下列犯罪分子中,应当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是A.累犯
B.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E.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
6.洗钱罪的犯罪对象是
A.毒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B.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C.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D.贪污贿赂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E.诈骗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
7.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有
A.侵占罪
B.侮辱罪
C.遗弃罪
D.虐待罪
E.诽谤罪
8.根据刑法规定,适用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有:A.中止犯
B.教唆未遂的教唆犯
C.犯罪以后自首的
D.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
E.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9.导致行为人无责任能力的因素有
A.行为人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B.行为人又聋又哑
C.行为人系醉酒人
D.行为人患精神病
E.行为人系盲人
10.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主要区别有
A.故意杀人罪
B.犯罪主体有所不同
C.犯罪客观方面有所不同
D.犯罪客体有所不同
E.主观罪过内容有所不同
6分,共30分。
)
2.我国刑法关于控制死刑适用的规定。
3.抢劫罪以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的主要区别。
4.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5.自首的成立条件。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7分,
机动车道内骑自行车带人的刘某、李某撞倒,致刘某当场死亡、李某重伤,张立即停车将被害人李某抬在自开的车上驶向医院抢救;途中张突然停车,将伤者扔在偏僻地段驾车逃窜,致其死亡。
问:(1)司机张某驾车违章肇事撞人的行为和将伤者扔掉致其死亡的行为,在主观方面是否相同?
(2)应如何定罪处罚?
2.2000年7月某日,被告人王某、李某、张某在某公园售票处商定,由李某负责望风,王某、张某混入购票的人群行窃。
后王某、张某挤入购票人群,王某窃得一游客钱包(内有人民币200余元),欲逃离现场时,被发现。
民警胡某与几名群众即上前抓捕王某、张某。
王某向东逃离200余米后,掏出随身携带的尖刀刺破胡某主动脉,致胡某因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王某逃走。
张某向西逃离100余米后,被群众抓获。
李某则乘乱逃走。
后王某、李某均被抓获。
问:(1)王某、李某、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2)王某、李某、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为什么?
3.被告人李某、男、37岁,某劳动局财务科出纳员。
1997年11月,某市人民政府委托建设银行发行该市奖券,每张奖券30元,中奖者一等奖奖金为5万元,二等奖奖金为3万元,单位和个人均可购买。
购买时不留印鉴,买后不挂失,并要求开奖后头一天,各单位必须将本单位购买的奖券全部封存登记。
该劳动局代为职工买了一部分奖券之后,部分职工不愿意买,因此财务科又将这部分奖券原价收回作为本单位购买的奖券,委托李某保管,但没有封存登记。
1998年11月,中奖号码公布之后,被告人李某发现自己负责保管的单位奖券中有一张中了二等奖。
李某将没有中奖的自己的奖券替换了这张已经中奖的单位奖券。
由于该奖券是由劳动局统一从某职工手中回购所得,因此,劳动局职工很快知道本单位有张奖券中了二等奖,但李某保管的奖券中却并没有中二等奖的奖券。
李某因害怕而不敢去银行兑换奖金。
后单位领导找李某谈话,李某觉得不妙主动将该奖券交给局领导,并承认了自己偷换奖券的事实。
问:(1)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2)李某的行为属于故意犯罪的何种停止形态?
(3)如果构成犯罪,该如处罚?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