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篇神经系统生物电精品PPT课件
第三篇神经系统生物电精品PPT课件
钠通道大量开放 “全或无” 无 非衰减性传播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播的过程。 局部电流: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
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神经传导的基本特征P57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
(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传导速度 单相动作电位和双相动作电位
肌小节缩短(收缩)
钙泵将钙泵入终池 肌浆钙减少 肌钙蛋白脱下 而变构 原肌球蛋白变构并重建阻抑 细肌丝滑回 原位(舒张)。
1/膜内外离子的不同分布 细胞外:Na+ Cl细胞内:K+ 大分子有机物-
2/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 选择性通透
膜对K+有较大通透性 对Na+,Cl-通透性差 对有机负离子不易通透
K+外流
膜外正 膜内负
1.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 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故K+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 的蛋白不能外流而滞于膜内, 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 负电。
AP机制2:
下降支: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引起。 随后钠泵工作,泵出钠、泵入钾,恢复膜两侧原 浓度差。
内
(五)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动作电位的时相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五、动作电位引起及其在同一细 胞的传导
(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去极化到能引起动 作电位的临界值。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 的状态。 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 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A P 的 波 形
AP的特点:“全或无”现象 AP的意义:兴奋的标志 兴奋性的变化P56
(四)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P52
第三章 神经系统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一、兴奋性
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性: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 刺激强度 2 刺激持续时间 3 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刺激
阈值: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 固定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 小刺激强度。
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及其产生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
(二)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P: 细胞未受刺激时 膜两侧的电位差。
(三)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P: 细胞受刺激时, 细胞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的 一次迅速而短暂 的可扩布性电位。
膜电位状态
极化
去极化 反极化 超射值 复极化 超极化
作用
元产生动作 元不容易产
电位或易化 生动作电位
三、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图3-15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P64-66: AP传到轴突末梢 钙通道开放 钙内流 ACh释放、扩散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通道开放 钠内流为主 引起终板电位
局部兴奋: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的轻微 去极化。
阈下刺激引起膜上少量钠通道开放,膜部分 去极化,但尚达不到阈电位水平
特性: 1 随阈下刺激增大而增大 2 电紧张性扩布 3 总和现象(时间性、空间性)
局部反应与AP的区别
局部反应
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引起
钠通道少量开放 反应等级性 有总和效应 衰减性传播
阈(上)刺激引起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
2.递质的性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3.突触后膜离子 Na+、K+,尤 Cl-通透性↑
通透性的变化 其是Na+通透
性↑
———————————EP—S—P—————I—PS—P———
4.突触后膜电位 去极化
超极化
变化
5.突触后神经元 增加
降低
兴奋性
6.在信息传递中 突触后神经 突触后神经
(一)肌丝的分子组成和 横桥运动
肌
丝
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组成
细肌丝:
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质组成
横桥特性:1 与肌球蛋白结合,扭动、
解离、复位、再结合…. 2 有ATP酶活性
横桥特性:1 与肌纤蛋白结合,扭动、
解离、复位、再结合….
2 有ATP酶活性
Ca2+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2. 当促使K+外流的K+浓度势能差同阻碍K+外流的电 势能差( K+外流导致的外正内负)相等时, K+跨 膜净移动量为零,故RP相当于Ek——K+平衡电位。
RP产生机制 锋电位和钠平衡电位
AP机制1:
上升支: 细胞受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膜上的
钠通道开放, 因膜外钠浓度高于膜内且受膜
内负电的吸引,故钠内流引起上升支直至内移 的钠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钠的净移入 时为止。(ENa)。
第三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一、突触synapse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 突触囊泡 递质/受体/酶
突触的传递过程P62 电-化学-电的传递
轴突-树突型
轴突-轴突型 轴突-胞体型
突触的分类
二、突触后电位
小结
一、EPSP与IPSP
EPSP
IPSP
1.突触前
兴奋性
抑制性中间
阈 刺 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的衡量指标:阈值
兴奋性∝1/阈值 例:
指 标 A肌肉
阈值 兴奋性
0.7V 较大
B肌肉
1.2V 较小
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 中兴奋性的变化
分期
兴奋性
反
应
绝对不应期
零 对任何刺激不起反应
相对不应期 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超 常 期 稍高于正常 对阈下刺激可起反应 低 常 期 稍低于正常 对阈上刺激起反应
扩布使邻近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 引发AP
递质分解
四、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肌原纤维
肌小节:
1/2明带 暗带 1/2明带
肌丝排列
(二)肌管系统
纵管及横管
三联管
横
纵管
管
肌管的作用
横 管:传AP至肌细胞深部 纵 管:贮存、释放、聚积钙 三联管:兴奋- 收缩耦联部位
五、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 兴奋-收缩耦联
概念:将电兴奋和肌丝滑行联系起来的过程。
过程: 1 电兴奋通过横管传到肌纤维深部 2 三联管传递信息 3 肌浆网对钙的释放和再聚积
肌丝滑行过程
肌膜AP
பைடு நூலகம்横管
三联管
终池释放钙
肌浆钙增多
钙与肌钙蛋白结合而变构
原肌球蛋白变构、解抑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分解ATP 横桥内扭、解离、复位 再结合
将细肌丝拖向M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