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

创新思维训练一、什么是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思维原理我想要深刻体会创新思维方法,首先还是得把握创新思维究竟为何物?只有明白了创新思维的原理,自己才能够找出许多的创新思维方法。

这才真正算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

创新思维的原理、原则。

第一句话:人类能思维大家都知道,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我们人类祖先是来自动物界的,但渐渐地又脱离了动物界。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今我们人类已经发展成了高居动物界之上的“地球之王”。

尽管生物分类学依然把人类叫作“灵长目动物”,但是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早已在“人”与“动物”之间划出了一条楚河汉界,我们人类当然也会自视甚高而羞于和动物为伍啦!大家若不相信?可以看在各大博物馆里,往往是展览着从三叶虫到黑猩猩各类动物,但唯独没有人类自己。

并且假设如果我某天在街上说某人是某种“动物”,我肯定会惹起那人勃然大怒,认为我是辱骂他。

甚至有和我动手的心都会有。

确实,人类相比于其他动物-----即便是最高级的动物-----已经产生了本质上的差别,不可同日而语了。

人类凭借自己的力量征服自然,炸平高山,开挖河渠,围海造田,建起蛛网般的公路,铁路,看屏幕上,这是我们咸宁的景观图,(图片:咸宁),可以说是美不胜收。

悠悠的淦河旁是别有情调的沿河大道,桥上路上是车水马龙,一座又一座耸入云霄的高楼把咸宁点缀得更妩媚……毋庸置疑,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人类的智慧创造的,是咸宁人民的智慧创造。

这种气魄和力量也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望尘莫及,自叹不如的。

但是呢,与动物相比,我又可以说我们人类脆弱得像芦苇,为什么呢?因为与动物相比,我们人类的肢体构造并没有什么特别优越的地方:人的手掌,比不上虎豹的利爪;人的眼睛,比不上鹰隼(sun)的锐眼;人的双脚,追不上奔跑的麋鹿;人的耳朵,听不见许多小动物都能感知的超声波……用生物学家的话来说,人的每一种生理器官都不具有“特异性”,即都不是用来专门做某一件事情的;可以见,如果人类仅仅依靠这些稀松平常的器官,不用说征服自然,就连人类自身的生存,也会发生很大的困难。

很显然,人类的神奇力量、伟大的创造力主要不是来自肢体,而是来自头脑,来自人类头脑所有的思维功能。

人类的每一种行为,每一种进步,都与自己的思维能力息息相关。

而这种强大的思维背后又有着更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创新!所以,接下来,我要讲的第二句话就是:第二句话:人类思维能创新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可以分为这样的三个阶段:一是:寻找目标——即发现了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某个问题;二是:构想创意——即在头脑中构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三是:付诸行动——即把头脑中构想的解决方案付诸实践,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有了这样的三个阶段,我们的创新也最终完成了。

明白了这三个阶段,我们发现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就是第二个阶段,为什么是第二个阶段最为重要呢?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任何一个新东西,一开始的时候都直接来自于我们的头脑。

比如话筒,咱们人类过去、原始社会有话筒吗?原始社会肯定是没有话筒,那么我想问,世界上第一个话筒首先存在于哪里呢?我理解世界上第一个话筒它首先存在于某一个发明家或工程师的头脑之中,是某一个发明家或工程师先想出某一个话筒,然后才有人把这个话筒造出来。

再比如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咱们人类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一路走过来,最初是即没有社会主义也没有共产主义的,那我就想问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东西一开始的时候首先存在在什么地方呢?按我的理解,它实际上首先直接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头脑里面,是马克思、恩格斯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而构想未来人类社会会按劳分配,会按需分配,会人和人平等,会多么的美好,然后咱们千百万人才跟着开始干起来,为此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的思维的创新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就能理解这个屏幕上的这一位,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在公众评价中,被誉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号称是“活着的爱因斯坦”,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点开始,时间由此刻开始,黑洞最终会蒸发,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但不幸的是霍金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近乎浑身瘫痪,他既不能走路,也不能说话,甚至连饭都不能吃,据说他浑身上下只有三个手指头能活动,而他就凭借三个手指头来捏一个特制的鼠标,然后在电脑屏幕上选字选词,写书写文章,在1988年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10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就使得他成为一个对我们人类自然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

那为什么呢?一个浑身都不能动的瘫痪的人怎么就有如此大的贡献的呢?实际上他就是凭借他的头脑和思维,通过三个手指头,把头脑中思维的结果传达出来,从而对我们人类的物理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此可以看出思维创新是多么的重要。

而这种能够具有创新力的人类思维往往会表现成什么呢?我以为表现为习惯!所以关于创新思维的第三句话就是:第三句话:创新思维表现为习惯刚说了构想创意,也就是思维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又发现思维创新又相当的困难,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思维能创新,而创新往往又主要表现成一种习惯。

我们知道,习惯一旦形成,要再有新的创新改变就变得困难了。

我们知道,哲学,是研究自然,研究社会、关注人,研究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的。

早期的希腊哲学家最初把关注点放在自然这一块,但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就转向了人,此后一些哲学家,经常给人下定义,而且哲学家给人下定义的时候特别喜欢讲动物,哲学家最喜欢说的话是:人是什么什么样的动物!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有美感的动物,人是有宗教的动物。

但是有一种说法,叫做人是一种习惯的动物。

人是一种习惯的动物,确实如此,人总习惯于按照习惯来说话想问题办事情,不愿意改变。

比如我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我前天的时候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我到了昨天呢,我还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我昨天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我今天还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并且可能我打算到了后天还是依然如故。

一直这样下去,我十几年都这样不愿意改变,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习惯了。

因为改变任何一个小小的习惯,我们都会有一种排斥,都会感觉到很痛苦,感觉到别扭,感觉不舒服。

也许大家不一定会相信?不相信吗?不相信大家可以跟我做一个动作,一个很简单的动作,我们来体会一下,一旦改变了习惯,我们会有多么的难受。

很简单,诸位,把你们两只手,十个手指头,交叉在一起,交叉,好了吗?然后请大家看一下自己交叉好的手,你是左手的大拇指在上面还是右手的大拇指在上面?(等待学员的感觉反馈)绝大数人反馈的感觉是很别扭,很不舒服,总觉得哪有不对劲的……那是什么原因呢?有的人解释说:左手大拇指压在右手大拇指上的同志是比较具备更多理性的气质的,而右手大拇指压在左手大拇指上的同志则是具备更多的感性气质,但这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都是感性和理性两者兼而有之的,我想尤其是我们在做的女同志们,应该都是既具备感性的温柔,又具备着理性的优雅的吧!特别是在家庭中,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都清楚啊,从生理学的角度,这人的左右两只手是完全对称的啊,你这样交叉和你这样交叉,是没有任何生理学的根据,对吗?那为什么当反过来叉手时,我们会感觉不舒服,感觉别扭呢?实际上就是因为习惯,…习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交叉手的姿势,就再也没有想交叉手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是什么呢?创新它可能首先不是一种高深的理论,它首先是表现为一种思维习惯,要再有新的创新的话,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好多老的思维习惯,而去建立许多新的思维习惯,那么我们个人的创新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那如何去改变老习惯,建立习惯了,我在第三部分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但这里我先作一个强调,那就是改变老习惯,建立习惯,必须通过训练。

这也就是我要谈的第四句话:第四句话:改变习惯需要训练现在,我们虽已都明确了解到了改变老习惯、建立新习惯,必须要通过训练,通过长期的主动的自觉的思维训练的过程,才会使得我们的头脑逐渐形成那种适合于创新的新的思维习惯。

但是,我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思维习惯经常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什么误解呢?就是我们经常会觉得思维训练是针对小孩子的,是针对儿童的,而成年人,则不需要思维训练了。

并且我们一看到在书店里买书,一看到有关思维训练的书,马上想到的也就是给小孩子买一本吧。

是不是这样啊?诸位。

但是很多国际上著名学者的理论和咱们的这个观念却好相反:他们认为这个小孩子和儿童不但不需要思维训练,而且小孩子和儿童也是不需要智力开发的,为什么呢?国外学者认为一个小孩子或儿童天生的想象力就很丰富,天生的思维就很灵活,为此我们不需要训练小孩子的思维,我们在培养时只需要做什么呢?只需要不去束缚他,少去压制他,那么这个小孩长大以后他的创造性就很强。

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我国,为什么一个小孩子长大之后我们会感觉没有小时候那么有灵性了呢?那就是因为这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收到过很多的束缚和压制,咱们成年人或家长,常常习惯对小孩这么说:你不许怎样怎样想,不许怎样怎样说,不许怎样怎样做,结果呢?这小孩子的思路就逐渐地朝后退宿,当退宿到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我们就说这小孩子成熟了,也就是说所谓小孩子的成熟就是接受了大人的很多绝不能怎样想,一定不能怎样想,而应该怎样想,应该怎样说的观念,但这在事实上却使得他的思维收到了很多束缚。

所以国际上一些著名学者接着就提倡,为避免这样的情况,也要对成年人的思维做一个训练,让我们的头脑跳出许多固定的框框,我们的创造力才会大大的增加。

以上我们讲了四句话:人类能够思维,人类思维能创新,创新表现为习惯,而改变老习惯需要训练。

这算是我们对创新思维过程的一个粗略了解,也算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即是什么的问题。

那么接下来呢,我想和大家来共同探讨第二部分的内容:即有关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创新思维的问题?!二、走进创新的时代---为什么要创新思维还记得,十年前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大家肯定都一样地怀着好奇的心情在猜测着:这个新的世纪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时过十年,我想大家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有一个答案了吧?也许有的认为新世纪是电脑与信息的时代,确实是,电脑给我们工作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我们也越离不开它了;还有人也许会认为新世纪是生物与遗传工程的时代,我想我们在科技局工作的同志应该很有体会,确实,生物遗传工程产能转化力是相当可观的;还有人也会认为新世纪是儒家文化复兴的时代了;这也是理由的,网上报道中央党校开设国学课很受学员欢迎,央视开心辞典推出的开心国学收视率也是相当的高,好多高校也增设了国学博士点,这些都足以让我们认可了这个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