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潍坊文化

潍坊文化

潍坊名人一、勤学不辍的经学大师——郑玄郑玄,字康成 ,北海郡(今高密)人, 东汉晚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也是古代一名杰出的教育家。

编辑、注释了“三礼”,被后世治理学者奉为典范,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代表作有《毛诗笺》, 《三礼注》。

现有郑公祠(峡山区郑公街办) .其弟子将其言论编成《郑志》。

二、官清艺绝的清代名相——刘墉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绰号 "刘罗锅" , 今高密人。

清朝,乾隆年间的政治家,书法家。

乾隆年间,奉旨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污库银案; 嘉庆年间,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 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其子刘鐶之将其部分墨迹加以整理,以《清爱堂石刻》刊行. 代表作:著有《刘文清公遗集》和《刘文清公应制诗》 .三、枝叶关情的潍县县令——郑板桥郑板桥, 江苏扬州兴化人,清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

在任潍县县令期间赈济灾民 ,被称为 "郑青天" . 郑板桥"三绝": 诗 , 书 , 画 .他一生只画兰 , 竹 , 石 .其书法艺术别具一格,极具个性,自称“六分半书”。

1751年,作《难得糊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 ;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著有《潍县竹枝词》40首 .四、名誉华夏的收藏大师——陈介祺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潍县城里(今潍城区)人,他将收藏钟鼎、印玺、古陶等珍宝的楼命名为“万印楼”自号“万印楼主人”,万印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收藏的毛公鼎,驰名中外,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十钟山房印举》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成为篆刻学家的必备之书。

潍坊名作一、天下第一农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被誉为“天下第一农书”,与《农政全书》等并称为“中国五大农书”,并冠以“中国五大农书之首”的美誉。

唐宋时期到日本称“贾学”。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作参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

贾思勰,北魏著名农学家,古益都钓台里(今潍坊市寿光)人。

著有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农学文化名人,被人们称为“农圣”。

《齐民要术》的含义及内容:含义:“齐民”,即平民,“要术”,指谋生的方法。

“齐民要术”就是为平民百姓提供谋生的主要方法。

二、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代表作有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城市生活),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俗画。

此图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传统最突出代表。

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此画的作者是张择端,潍坊诸城人,北宋现实主义画家,三、金石第一录——《金石录》赵明诚,密州诸城(今诸城人),北宋末年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与李清照合著的《金石录》是研究古代金石刻首读之书,也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四、天下第一卷——《状元卷》1983年,在山东益都县(青州)发现了一份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国家一级文物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图:P42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卷属于典型的明代科考八股文样式,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明代政治、文化尤其是科举制有重要意义。

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件归青州博物馆收藏和展出,复制件分送故宫、山东省博物馆和赵焕彬老人。

潍坊名胜一、云门献寿——云门山景观群云门山,是古代青州的象征;“寿”字则是云门山的象征。

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云门山是佛、道两教文化胜地。

它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共同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

二、鲁东明珠——十笏园十笏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

此园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

清代被潍县文人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光绪十一年改建为私人花园。

“十笏园”的精巧之处,就在于设计家集中国南北园林之精华于一体,以小巧精致著称,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

是潍坊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园林建筑。

它也为我们研究明清园林建筑、金石学及潍坊历史人文提供了宝贵资料。

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潍坊名产一、绚丽奇葩——杨家埠木版年画杨家埠(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我国民间的三大画市。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为省级保护单位。

清代乾隆年间,是杨家埠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

改革开放后,年画重获新生。

杨洛书老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4年杨家埠木板年画列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为我们研究古代印刷术及潍坊地区的风土民情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潍坊城市名片——风筝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也成为当今潍坊市的一张名片。

青州西南的鲁山是风筝的发祥地。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翟在鲁山制造的“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潍坊风筝兴起在宋代,至明代更加普及,清乾嘉年间遍及民间,潍坊风筝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色彩淡雅的文人画风格,一类是色彩艳丽的民间传统绘画风格,龙头蜈蚣风筝为其代表作。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1988年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国际风筝会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

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将举行34届。

三、蔬菜生产革命——寿光蔬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

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率先试验成功了日光温暖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塑料大棚技术),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的蔬菜革命。

王乐义被誉为是“中国蔬菜大棚之父”。

1992年,寿光又在全国率先推行无公害蔬菜。

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体系、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蔬菜产业化的“二次革命”。

2000年第十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寿光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蔬菜博览会。

寿光市决定每年4月20日至5月7日举办一届国际蔬菜博览会。

从第五届菜博会开始,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成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

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蔬菜专业品牌展会。

四、赛过烟台苹果——潍坊萝卜在山东流传着“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及潍坊的萝卜皮”的说法。

当然,这并非有贬低烟台苹果和莱阳梨的意思,只是强调潍坊萝卜之好而已。

的确,潍坊萝卜既可生吃又宜熟用,作水果或蔬菜皆可谓佳选,且又有药用价值。

其药用价值以消食、健胃效果最为显着。

又有“吃萝卜喝茶,气的大夫蹽街爬”的戏言。

上乘精品潍县萝卜,个高六寸,直径寸半,其樱叶绿色,外皮黑绿色,尾部白色,内瓤青绿,绝无白糠花,清香,汁多且甜,皮微辛,甚是可口。

潍县萝卜既可做蔬菜,也可生食。

做菜凡炒、拌、炖、腌均可,为当地秋、冬、春三季主要蔬菜之一。

当地人喜爱生吃,家中来客常以烟、茶、萝卜招待。

经常食用有去痰、清热解毒、健脾理气、助消化等功能。

当地有“吃萝卜喝茶,不用找医生把药拿”之说,潍县萝卜含有大量维生素,确有保健作用。

五、从民间走来的小吃——肉火烧、朝天锅、鸡鸭和乐潍坊的火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清代潍县有大批的农民利用农闲做烧饼进城叫卖,他们用木杠子来压面,把面和得非常硬,人们叫它“乡火烧”、“杠子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里人的要求高了,火烧的品种一天天多起来,什么砍火烧、梭火烧、瓤子火烧、芝麻火烧等等。

在清末民初,肉火烧应运而生。

当时的名字叫花椒肉火烧,发展到三鲜肉火烧是近代的事情,因为人们的生活在大步的提高,小吃的质量也随之与时俱进。

朝天锅是山东潍坊地方名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流传至今。

鸡鸭和乐潍坊传统名吃,据说起源于山西、陕西,后经北京传至潍坊,由历史上的“河漏”演变而来。

“河漏”是用荞麦面在密凿细孔的河漏床上压出的面条,本是农家日常食品。

潍坊人对此作了改进,用小麦代替荞麦面,并配以鸡鸭肉、“憨肉”和小调料的卤子,用其谐音取名“和乐”,因卤子以鸡鸭为主,遂名“鸡鸭和乐”。

经民间食品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至今,成为人匀喜闻乐见的面食。

它以制作考究,佐料齐全、味美汤鲜而闻名齐鲁大地,又以味美价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六、巧夺天工——潍坊核雕潍坊核雕大约始于清末,并于本世纪初时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

它主要是用桃核为材料,并巧妙地利用桃核上的自然麻纹雕出各种生动的景物,如山水、花鸟、人物及车船、首饰印章等优秀作品。

核雕品种主要有车、船、印章、山水、鱼虫、人物、亭台、楼阁等。

其中最著名和最普遍的题材是核舟,以东坡游赤壁最为常见。

“潍坊核雕”经世代传承发展、摸索创新,不断涌现出巧夺天工的传世佳作,2008年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收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