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2020年3月五校共同体高二联考历史卷考试范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3单元;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
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
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这番话的实质是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D.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2.观察下列《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漫画。
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D.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3.1916年,德军在某地发动了一场战役,试图将其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
该地位于下图中的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4.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5.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记载:“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
”在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是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国内矛盾的激化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6.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
”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7.1919年在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开幕式上某大国政要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
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这一声音最有可能出处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8.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9.1920年,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亨利·洛奇说:“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
”这段话反映了美国:A.对威尔逊总统“十四点和平纲领”的支持B.对苏维埃俄国新生政权发动军事围攻C.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D.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10.下列对漫画《美国设计、英法造桥》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该漫画反映的是建立了国际联盟B.英法是该国际组织的实际领导者C.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建立该组织D.该组织有效遏制了法西斯侵略11.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
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A.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B.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C.通过外交手段重新确定远东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D.牵制日本扩张,与英国共享亚太地区领导权12.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其共同点是A.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B.既维护了美国的利益,也抑制了日本的势力C.华盛顿会议与各国平等协商的结果D.日本在受限制的同时也保持有局部的特权或优势13.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
”此言论依据的事实是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会会第一大党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民众的支持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的国人的心理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实际利益14.1938年9月30日发表的《英德宣言》称:“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构成两国人民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从而对欧洲的和平作出贡献。
”《英德宣言》中提到的“协定”当指A.《反共产国际协定》B.《慕尼黑协定》C.《德黑兰协定》D.《雅尔塔协定》15.“这些阴谋家,在西班牙问题上,在中国问题上,在奥地利和捷克问题上,不但并无丝毫制止侵略的意思,而且相反,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实则是'坐山观虎斗'。
世界上多少人被张伯伦及其伙伴的甜蜜演说所蒙蔽,而不知道他们笑里藏刀的可怕。
”——《毛泽东选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材料主要批判的是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B.二战的爆发,标志着该政策达到顶峰C.材料中的“西班牙问题”是指西班牙人民反德意法西斯的斗争D.他们“坐山观虎斗”的结果是法西斯的侵略从局部蔓延到全世界16、二战开始以来,纳粹德国侵略计划第一次没有得逞的是A.进攻波兰B.不列颠之战C.莫斯科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17、二战期间,战争双方曾制定多个作战方案。
下列作战方案,按其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火炬”方案②“霸王行动”③“巴巴罗萨计划”④“曼施坦因方案”A.④①③②B.④③①②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18.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声明:“(日本)执迷不悟……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其侵略无厌之野心。
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
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该声明发表的直接诱因是A.七七事变的爆发B.八一三事变的爆发C.太平洋战争爆发D.《联合国家宣言》发表19.下图是一幅与二战有关的漫画作品。
漫画中的“雪茄”代表丘吉尔,“长烟嘴”代表罗斯福,“烟斗”喻指斯大林。
对该漫画的理解,有误的是A.反映了英美苏三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史实B.英美苏三国联合行动始于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C.歌颂了反法西斯联盟领袖对二战所作的贡献D.“V”的意思是最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0.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向中国政府请求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后来不断曾兵。
中国政府出兵援助英国,一方面出于道义,另一方面是哪一国际文件在起作用A..中英《南京条约》B.《联合国家宣言》C.《开罗宣言》D.《波茨坦公告》21.为了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反法西斯国家军民浴血奋战,逐渐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下列各次重要战役,按其开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斯大林格勒会战②中途岛战役③诺曼底登陆④柏林战役A.②①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②④①③22.“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
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
”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A.“甲午悲歌”B.“日寇投降”C.“台湾沦陷”D.“珍珠港祭”23.二战中,各国政府颁布战时经济法令,建立战时经济体制,改组工业结构,采取更多的直接干预经济手段,动员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和生产能力,为战争服务,实行强制的经济政策。
这说明二战A.促使政府机构开始改变职能B.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C.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D.使各国都采用统制经济政策24.波兰电影导演安德兹·瓦达曾说:“奥斯威辛,和别的许多事物一道,对德国而言,是无法规避的。
也就是说,歌德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贝多芬和毒气室;康德和铁血统治,所有这些,都无可磨灭地属于德国遗产。
”许多德国知识分子对此会点头同意。
这一事实主要说明德国知识分子A.同情波兰在二战中的遭遇B.被迫接受二战失败的事实C.正视德国民族的光荣和丑陋D.认同德国历史遗产丰富多元2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二战:①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②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③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④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新局面A.①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第26、27题各10分,第28、29题各15分,共50分)26.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
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被拆除了。
这就是亚瑟·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刻”。
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
英国政治家也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
1916年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
但它会在哪里爆发呢?——摘编自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材料二由于新技术对于所有大国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场战争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战争越打越野的先河。
科学实验使得人类开发了众多的既具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的实物产品。
这些在当时简直难以令人置信的发明被希望用来在世界人民中产生一种新的更好的关系。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把哪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技术变成了用于战争的武器。
所有这些毁灭性武器研发的周期都非常短暂,并且还导致了作战样式和战争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技术性特征表明,人类已经在学术思想和发明创造方面实现了指数性跨越,而预先能够确定战争进行方式的年代也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民众与政府对战争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技术变成了用于战争的武器”,并简要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4分)27.世界稳定与大国政治密切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凡尔赛和约》要求德国人承担战争责任求德国人答应赔偿战争所造成的损失。
在凡尔赛,对赔款支付的数额和时间表没有达成协议。
在以后几年中,这一问题不仅是协约国与德国之间,而且是各协约国之间长期不和的根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关于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欧洲领土划分问题是凡尔赛体系脆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