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诗三首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 B.慨当以.慷 C.不用,则以.纸帖之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答案 B解析 B 项无实际意义。
A 、C 、D 三项均为介词,靠、用、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何以能鼓.乐也 B.⎩⎪⎨⎪⎧ 一去.三十年日始出时去.人近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威加海内兮归.故乡D.⎩⎪⎨⎪⎧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会当凌绝.顶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动词,弹奏,敲击。
B 项动词,离开/动词,距离。
C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动词,回,返回。
D 项动词,断绝/副词,极。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乌鹊南.飞 B.榆柳荫.后檐 C.鼓.瑟吹笙 D.天下归.心 答案 D解析 D 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A 、B 、C 三项都是名词的活用。
A 项是名词作状语,向南。
B 项是名词用作动词,遮蔽。
C 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B.误落尘网中。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D.开荒南野际。
答案 A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B、C、D三项都是省略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同心..而离居 B.人生几何..C.忧伤..墟里烟..以终老 D.依依答案 C解析A项古义: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B项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
D项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6.下列对《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短歌行》中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
答案 D解析“希望自己能找到明君良主”错,应该是“希望天下贤士归服自己”。
7.《归园田居(其一)》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而令人神往的农村生活图景,使人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高洁心理。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讲归园田居的原因;第二层讲田园之美;第三层间接抒情,讲归园田居的好处。
B.诗人悔恨自己“误落尘网”,成了“羁鸟”“池鱼”。
“恋旧林”“思故渊”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
C.诗人黯然辞官回归故乡,归隐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质性,是对污浊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D.东晋时,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的诗人显然是与其格格不入的。
答案 A解析不是“间接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诗”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
答案 C解析“山水诗”应为“田园诗”。
9.请根据《涉江采芙蓉》中的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艰难跋涉的旅人,停伫沉重的双足,回首遥望故乡,烟云渺渺,长路漫漫,迷茫的眼里写满焦灼。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围绕“还顾”“望”“长路”三个关键词展开描述;②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多用修辞性语言,力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够营造出盼归焦灼的意境;③字数要符合题干要求。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需要美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摆脱官场,最终回归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二、课内阅读强化(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诗歌开篇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篇使用了“芙蓉”“兰泽”“芳草”三个意象。
营造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
12.诗歌三、四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在表现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上起了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设问。
这一问一答把眼前的采芙蓉活动与思念远方的爱人联系在一起,使感情由欢快自然过渡到思念爱人却不见爱人的怅惘上,为下面的黯然销魂做铺垫。
13.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这两句在写作角度上与前面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主人公不能与自己相爱的人相爱相聚的痛苦。
前一句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写,后一句则从未来生活的角度来写,在情感表达上为直接抒情,和前面的间接抒情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
在欢乐中隐含着深沉的忧愁。
B.“呦呦鹿鸣”四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欢迎贤才们到来并热情款待、融洽相处的心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使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因贤才难求而孤独寂寞,形象生动,感人至深,韵味隽永。
D.诗歌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 C解析不是用典,而是比喻。
15.诗歌开头诗人为什么发愁?有人说这是一种感叹人生苦短的悲观行为,你的看法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的开头诗人就点明了自己的忧愁,但最终以周公吐哺作结,可谓哀而不伤,读后并不觉得悲观消沉,这是因抱负不得施展而发出的政治感慨。
他发愁并不是因为流年易逝而产生的贪生怕死之念,而是因为结束战乱、统一中原的大业未能实现。
可见,曹操在这里抒发的忧思,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忧世”情怀。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是说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住在陈设简陋的屋子里觉得清闲。
B.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
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C.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D.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答案 A解析“户庭无尘杂”指的是门庭没有世俗琐事。
17.《归园田居(其一)》和《桃花源记》都写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同点:《桃花源记》中的生活场景是诗人虚拟出来的,他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它是诗人理想中的农村生活;《归园田居(其一)》是诗人弃官归田摆脱尘网仕途之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解脱、解放、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闲适的心态,是对劳动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相同点:所写的农村生活场景都具有朴素、淡雅、宁静、闲适的特点。
解析二者的相同点比较明显,所写的农村生活场景的特点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写作的目的,需要调动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整合。
三、课外阅读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①。
攀条折其荣②,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滋,繁盛。
②荣:花。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
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