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政策学考点汇总小抄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学三个学科要素P62: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P67: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具体来说:(1)公共政策P68: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①具体的个别政策;②政策群和政策链:A 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B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③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2)政策系统P70: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①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②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③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④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构】(3)政策过程P72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P73:(1)研究程序的设计:①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②确定假设;③收集系统资料;④资料分析;⑤做操作性研究;⑥撰写研究报告。
(2)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P76:A.一手资料的收集: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B.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P78: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P84:(1)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2)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3)边际概念: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的发展P87:(1)史官制度;(2)策士制度;(3)谏议制度;(4)科举制度。
7.公共政策在西方的发展P92:(1)20 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P93: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公共政策学的诞生P97:公共政策学诞生于20 世纪50 年代;1951 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被称为是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并首次提出和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被人们认作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
(3)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初期阶段(50 年代到60 年代初期):①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②许多政治家日益重视政策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投身公共政策学研究。
(4)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个个阶段(20C60 年代后期):①标志: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构想》;②取得的成就P100:方法论的多样化;对政策研究重点的转变;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5)公共政策的近期发展(20C90 年代):①课题选择的新取向;②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8.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P104: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
9.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P113:(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0.公共政策的概念与内涵: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其基本内涵P119:(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11.公共政策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三个核心要素P120:(1)公共问题的形成;(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12.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P121:(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P122:内容特征上划分+形式特征上划分14.从内容特征上划分:公共政策的内容特征指的是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具体类型如下:(1)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①元政策;②基本政策;③部门政策;(2)将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划分:①战略②策略③战术;(3)依政策的社会内容进行划分:①政治政策;②经济政策;③社会政策;④教育、科技、文化政策;(4)其他分类方法:A 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数量为标准划分:①单目标政策;②多目标政策;B 以政策主体决策时有无现行规范可遵循进行划分:①程序性政策;②非程序性政策;C 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划分:①实质性政策;②程序性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 ;D 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①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②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E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划分:①分配性政策;②调节性政策;③自我调节性政策;④再分配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F 由美国学者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①分配性政策②限制性政策③再分配性政策;G 以政策的结果是双赢还是一方所得为他方所失为标准划分:①零和博弈政策②非零和博弈政策;H 以同一政策的始创或调整为标准划分:①初始政策②反馈政策;I 内容构成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为标准划分:①确定型政策(如全国统考制度) ②不确定型政策③风险型政策(建立股票市场) ④竞争型政策;J以政策主体希望的行为选择的范围为标准划分:①鼓励性(扩大性)政策②限制性政策;K 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划分:①积极性政策②消极性政策(改革初期对私企发展的不行动的政策) ;L 以面向未来还是面向现实为标准划分:①能动型政策②被动型政策;15.从形式特征上划分P133: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是由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利划分和权利配置决定的。
具体类型划分:(1)依横向的形式特征进行划分:①立法决策:中国的人大决策和美国的国会决策;②国家元首决策:总统制(模糊)、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这三类国家,才存在总统决策;③行政决策——六种类型的政治体制中,只有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决策与国家元首决策的界限含糊不清;④司法决策;⑤执政党政策——除了中国为代表的政治体制外,其他体制中的执政党的政策,不能直接成为公共政策。
(2)依纵向形式特征上:公共政策的类型取决于国家结构。
A 国家机构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①单一制;②联邦制;B 以决策者即公共权力机关的层级或纵向结构为标准,公共政策类型可划分为:①中央政策(国家政策)②地方政策③基层政策。
1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P150:①管制功能;②引导功能;③调控功能;④分配功能17.公共政策的本质P154:(1)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①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②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③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或指导思想:【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③理论和政策同属观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社会实践;政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目标和功能。
(2)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P158: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P166:(1)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19.政策工具P172: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20..政策工具的类型P173:(1)两分法;(2)三分法;(3)四分法;(4)五分法;(5)七分法;(6)八分法21、政策工具类型学研究的意义、缺陷、完善P179:(1)根本意义:在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是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和配置的基础。
(2)缺陷:大多只适用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过于重视正式、有形的、静态的政策工具,而看轻甚至无视非正式的、无形的、动态的政策工具;有些分类过于简括或过于庞杂,有些分类则纯属主观臆想。
(3)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①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②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③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2.政策系统的含义P181:是指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政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①主体系统;②支持系统;③反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