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情感分类

诗歌情感分类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 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 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 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 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 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 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 自如的。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

体说明。

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 山等边塞地名,标题以及“马策、刀环”

等也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

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
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 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6、惜别送别诗
1。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 《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 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7、思乡怀远诗特点
1.内容上,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 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远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 多,它们或写思念故国,或写羁旅之苦,或写思念亲友,或 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2写法上: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 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 雁、笛、角声、鸦鸣、柳、亭),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高考复习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
1、写景抒情诗 3、咏物言志诗 5、边塞征战诗 7、思乡怀远诗
2、即事感怀诗 4、怀古咏史诗 6、惜别送别诗 8、山水田园诗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

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霜、江边的 枫树、渔火、寒山寺等。特征:秋
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所咏事物的特征。 2、体会作者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情趣、爱好、 愿望)。
3、表达技巧——象征、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拟人、比喻、正 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越中览古 李白
怀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唱不胜春。
第一句怨战事频繁,“朝朝”怨时时 刻刻练兵备战,第3句怨气候酷寒,第4 句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
5、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特点: 1.常用意象:大漠、烽烟、长城、落日、黄沙等景物。 2.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奇壮美、悲壮宏浑。 3.思想情感: (1)描写边塞风光,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单调。 (2)表现戍边将士忠君报国的情怀,建功立业的渴望,英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 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 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 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 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 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 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 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夜幽寂清冷。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
满怀的情感。
1、写景抒情诗
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 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 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爱国、爱情、乡愁、惜 春、伤春等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 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要注意从三方面入手:
①要概括诗中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②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③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爱国、爱情、乡
愁、惜春、伤春等;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

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2.情感:离愁别绪;表明心志;劝勉鼓励安慰等。
3.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读法指要 1. 体会景语,体味情语。 2.把握常用意象蕴含的情感。
7、思乡怀远诗
菩萨蛮 李白
思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乡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怀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远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期待、失望、无聊、惆怅相
怀
互交织的情绪
2.后两句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

的余地,请加以说明。
由对客人的等待让读者想象客人 不来的种种原因,或者由作者“闲敲棋 子”的细节描写想象作者内心的期望与 失望交织的情感。
2、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
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 悟、闲情逸趣等等。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 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 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 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 写出古今盛衰之感。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 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 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 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 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感于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诗 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 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 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 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 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 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 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 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 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 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 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 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 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思 乡
P213-7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
怀
“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 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

“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 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句写思妇设想游人 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3、咏物言志诗
内容:描绘某一物象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以抒发思想感
情,表达诗人的精 神、品质或理想。
手法:1。托物言志
石灰吟(于谦 明朝)
千凿万锤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借物言理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事物特征:孤独;失群;哀伤;
无人理解。

2.诗人情感:以孤雁自喻。体现
了诗人孤独;失落;人生不得意、
无人理解的哀伤之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 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 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 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 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 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 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 凄苦之情。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 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 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 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 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 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