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的小故事以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一些中药的一些小故事,说明了这些中药的来历,和一些有关这些中药的一些介绍:【薏苡】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
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
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
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
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
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
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
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
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白花蛇舌草】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
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
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
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
”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
”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
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
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
”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
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
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
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
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
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芊字去千加律)、竹叶菜、蛇利草。
味微苦,甘,寒。
入胃、大肠、小肠经,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疮毒、咽喉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也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治疗毒蛇咬伤时,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250克,煮沸3~5 分钟,去渣,口服2/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伤口,敷药时先吸出伤口毒血,清洗消毒后用消毒棉垫覆盖包扎,然后用上述药酒浇湿敷料(以保持湿润为度)。
若不能饮酒者,可用清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白酒,但以白酒煮为佳。
【浮小麦】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
”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
”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
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
”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
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
”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
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
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
”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
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方,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
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
各地均产。
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
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凉。
归心经。
【功效】敛汗,益气,除热。
【黄土汤】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决》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
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
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
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
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
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
”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
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
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
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麻黄】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
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
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
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无叶草。
”“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
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
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
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
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
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
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
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
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
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刘寄奴】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
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
”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
”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
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
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仙鹤草】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
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
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
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
他们想,如果我们也象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俩用羡慕的口吻喊到:“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鬼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
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吧。
”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
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
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
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
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白芷】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
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
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
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
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
白芷,又名香白芷。
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临床常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眉棱骨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
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取白芷30克,苏梗30克,薄荷30克,苍耳子30克,辛荑30克,熏蒸,以鼻吸收热蒸汽治疗鼻窦炎,每天闻熏2~3次,每次20分钟,闻熏后避免立即受寒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