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临床表现
❖体征
➢整个病程中肺部可无任何阳性体征
➢少数病人有局限性干、湿罗音,但迅速消失
➢一般无实变体征,少数有胸腔积液体征
➢可有咽充血,鼓膜炎症,扁桃体渗出性炎症 和颈淋巴结触痛
临床表现
❖ 胸部X线表现
▪病变部位
➢75-90%病变在下叶
➢病变在一处或多个部位
➢病变以右下叶为多
➢双侧病变占10-42%
流行病学(二)
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婴儿也可感染 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即有传染性 症状缓解后数周仍有传染性 家庭成员受感染机会多
发病机理
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作用
MP进入下呼吸道后黏附在气道上皮细胞 表面
黏膜上皮破坏
纤毛运动丧失或纤毛脱落、粘膜下细胞 浸润
发病机理
免疫学机理
肺炎是患者对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
肺外器官病变发生可能与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复 合物和自身抗体有关
有人认为MP可通过淋巴细胞和血流直接侵犯 N.S和心脏
病理学(一)
肺部病变主要为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和急性支气管肺炎
※肺泡内少量渗液,也可见灶性肺不张和气肿
※间质常有炎性细胞浸润
※支气管粘膜上皮脱落、坏死及中性细胞浸润
※胸膜有纤维渗出性炎症
肺炎支原体肺炎
由肺炎支原体(MP)引起的肺部炎症 过去称为非典型肺炎 可有肺外症状——全身器官的病变
主要临床表现特点
发热、咽痛、咳嗽及肺浸润 肺部X线特征象较明显 肺部特征相对较少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病原学
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支原体是MP 支原体是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
临床表现
❖ 起病
➢多隐匿起病
➢¼ -½ 患儿有先驱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严重病例表现似爆发肺炎,迅速恶化, 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 一般表现
➢发热:热峰38-39℃,热型不定,热程1-12周 ➢畏寒、乏力、头痛、咽痛 ➢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临床表现
❖ 呼吸道症状
➢咳嗽:初为干咳,后为顽固剧咳或百日咳样的咳嗽 ➢少量粘液痰或无痰,偶有咯血 ➢喘憋或呼吸困难:婴幼儿表现为喘憋或呼吸困难 ➢胸痛:年长儿诉胸骨后痛
➢发病率约占MP感染的0.1%,占非细菌性 脑膜炎的5%
MP肺炎的肺外表现
❖ 血液系统并发症
➢33-76%病人有冷凝素升高 ➢53-83%病人血清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血小板减少 ➢免疫性溶血,DIC ➢溶血机理:
冷凝素抗体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 MP感染使过氧化物增高 红细胞膜的变性
MP肺炎的肺外表现
荧光实验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省时、简便和经济,但敏感性特异性不理想 ✓颗粒凝集法及采用MyCO-Ⅱ试剂盒检测MP特异性 IgM效果较理想,MP-IgM›1:80为阳性
实验室检查
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
✓可快速、敏感、准确、定量检测标本中MP-DNA ✓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可检测痰、血、脑脊液、胸水等标本
MP肺炎的肺外表现
❖ 皮肤、粘膜损害
➢皮疹发生率3-30%,多见于5-20岁
➢皮疹形态多样
➢Stiven-Jonsen综合症:疱疹或大疱合并溃疡性口炎 及渗出性结合膜炎,预后严重,为异常免疫反应
MP肺炎的肺外表现
❖ 神经系统损害
➢可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 小脑共济失调、周围N炎等
➢脑膜炎时CSF可有淋巴细胞增高
❖ 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
➢可有心肌炎、心包炎、急性心衰等 ➢部分无临床症状仅心电图异常 ➢严重病例可死亡 ➢心脏受累可由MP直接侵犯或免疫损害
MP肺炎的肺外表现
❖ 消化系统症状
➢12-40%伴胃肠道症状 ➢可有肝肿大、急性肝炎、肝功能异常等
❖ 肌肉关节损害
➢有非特异性肌肉痛和关节痛
实验室检查
MP的分离培养
病理学(二)
中枢神经受累者可有脑膜炎、脑炎及脊 髓炎
心脏疾病患者可见心肌、心包炎症
尸检病例发现有DIC、管内有血栓形成和 栓塞
临床表现
❖ 发病年龄
➢最常见为5-19岁 ➢婴幼儿和老年人也可感染 ➢五岁以下婴幼儿隐性感染及轻症支气管炎多 ➢年龄越小越不典型
❖ 潜伏期
➢2-3周 ➢可长时期带支原体状态
✓采集患者咽试子、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 和分离MP
✓CSF,心包积液或中耳分泌物也可培养分离支原体 ✓病原培养诊断可靠,但难度大,无助早期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是确诊MP感染最常用的 方法
✓MP感染后,刺激B细胞产生IgM及IgG抗体、IgA抗体 ✓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有诊断价值 ✓常用方法有补体结合实验、间接血凝实验、间接免疫
临床表现
❖ 胸部X线表现
▪病变形状
➢常显斑片状浸润影 ➢20%呈现均匀浸润影似细菌性大叶肺炎 ➢10%有肺不张 ➢个别呈现多发性肺段浸润 ➢20%胸腔少积液 ➢大量积液或双侧积液者少见
临床表现
❖ MP 肺炎可发展成ARDS或弥漫性间质性 肺纤维化,也可发生肺脓肿
❖ 肺部病变吸收:最短7天,最长90天,多 数2-3周
的微生物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0.15-0.3um) 无细胞壁、无鞭毛、无动力、着色难、G 有膜及胞浆抗原 MP是引起儿童和青壮年呼吸道感染和全身性病
变的常见原因
流行病学(一)
MP 感染为全球性,全年四季散发发病
3-5年有一次地区性流行 近年来发病率显著增高,约占小儿呼吸
道感染的30% 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及青年好发
✓血清抗体阳性只作为MP感染诊断依据,不作为 是否继续用药依据
治疗
抗菌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细胞内致病菌 有独特而高效的抗菌活性
❖红霉素为首选
➢剂量:30-50mg(kg.d) ➢用法:ivgtt或口服 ➢副作用:腹痛、发热、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静滴可有静脉炎
治疗
抗菌素
❖ 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酸的稳定性增加,服后生物利用高度 ➢组织穿透性好,且有抗生素后效应 ➢服用剂量及次数减少,不良反应率低 ➢剂量:阿奇霉素10mg/kg.d。Ivgtt或口服,Qd
实验室检查
冷凝集试验
✓冷凝集素属IgM型抗体 ✓为非特异性反应 ✓肝病、溶贫、传单等滴度不超过1:32G是诊断MP感染的可靠指标 ✓MP-IgG阳性不一定表示MP现症感染 ✓MP-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IgM于感染后一周左右出现 •10-30天达到高峰 •12-26周消失 •MP-IgM最佳检测时机为发病10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