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犬的皮肤病

犬的皮肤病

18
犬的皮肤病
聊城大学 刘文强

皮肤病(Dermatosis)是皮肤及其附属 器官疾病的总称。 皮肤的构造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 分。在真皮中具有皮肤的上皮性派生物—— 被毛、腺体。 真皮又是血液、电解质的贮藏处所,为 皮肤的主体部分。


一、 保护机能

皮肤是保护机体的重要器官,它参与全身的

因此,皮肤能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三、分泌与代谢

皮肤也是一个分泌器官,主要通过汗腺和皮 脂腺来完成。在排泄废物和保持电解质与水 的平衡上也是起重要作用。
四、感觉作用

皮肤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构成精密的情报 网,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它们的冲动沿着 感觉通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借大脑皮层 活动而产生感觉。

局部皮肤因磨擦而变厚,呈橡皮样,称为
“橡皮病”患部常继发细菌感染。
图 犬腹部皮肤被毛脱落,表皮损伤,出血与结痂
图 由于严重瘙痒摩擦而引起慢性皮肤损伤, 致使尾部皮肤增厚,呈橡皮样(橡皮病)
四、诊 断

虫体寄生部位有剧烈瘙痒,发病部位 多从头部开始并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
实验室检查

采集病料查找虫体:在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部 位采取病料。先剪毛,用肥皂水洗擦干,然后取凸
一、病原与流行病学

犬疥螨,呈圆形,微黄白色,背面稍隆起, 腹面扁平。虫卵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 150μm×100μm。 猫背肛螨 虫体比疥螨小,寄生于猫的面部、 鼻、耳以及颈部等处。

图 疥螨和背肛螨
二、生活史

属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
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

雌雄疥螨在皮肤表面交配后,雌虫钻进宿主表

灰黄霉素每天30~40mg/kg体重,拌食,连用4周
左右。服药期间加脂肪性食物,可促进药物吸收。

灰黄霉素对犬猫副作用较小,但空腹给药,也可 引起呕吐。妊娠动物可引起胎儿畸形。

酮康唑每天10mg/kg体重,分三次口服,连 用2~8周。

坚持用药,防止复发。在皮肤表面症状完 全恢复后仍需用药1-2周。
四、治 疗

1.
外用药物疗法:宜选择刺激性小,对
角质浸透力和抑制真菌作用强的药物。

目前我国生产的有:克霉唑软膏、咪康唑软
膏和癣净等;

用前将患部及其周围剪毛,洗去皮屑和结痂
后,再涂软膏,每天2~3次,痊愈为止。
2. 内服药物疗法

对慢性和重剧的皮肤真菌病,内服和外用药物同
时治疗。内服药物有灰黄霉素和酮康唑等。
防御反射机制,抗御机械和化学性刺激、光
线、电热及微生物等各种外来侵害。 1. 对机械性刺激的防护。

2. 对物理性伤害的防护

1)对干燥环境的防护:类脂质和水的乳化。
2)对紫外线的防护:当肌体暴露于紫外线 后,角质层内的角蛋白即迅速增厚,产生大 量的黑色素,可以过滤紫外线。
3)对热和电的防护:受热后,皮肤血管扩 张,血流量增加,使热容易辐射出去。
皮挖凿隧道,在隧道内产卵,卵经3~8天孵
化为幼虫,幼虫移至皮肤表面生活,在毛间
的皮肤上开凿,在里面蜕化变为若虫,若虫
也钻入皮肤挖凿浅的隧道,若虫在穴道中蜕
皮变成成虫。疥螨的整个发育过程为8~22天,
平均15天。
三、症状

本病是小动物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其特点是发 病部位先从头部的口、鼻、眼、耳及胸部,然后 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遍布全身。
笼具还可以用火焰喷灯灼烧等。

兽医院平时应注意卫生,以预防器械、用具
的污染和控制病原性真菌的传染。
其它真菌病

球孢子菌病
隐球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 曲霉菌病 念珠菌病
皮肤病之二
犬、猫疥螨病 (Sarcoptisdosis)

犬、猫疥螨病由犬疥螨和猫背肛螨寄
生于犬、猫皮肤内而引起的。


已发现有5种霉菌能引起犬的皮肤霉菌病, 它们是:犬小孢菌、石膏样小孢蕾、须毛 癣菌、奥杜安氏小孢霉和变形小孢霉。
一、病原与流行病学

犬猫皮肤真菌病病原主要有两个属——小孢 子菌属和毛(发)癣菌属。引起皮肤真菌病 的主要是: 犬小孢子菌 偶尔有石膏样小孢子真菌 须毛癣菌。

流行特点


这些感觉对于保持机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起着保护作用。
主要包括

真菌性皮肤病
疥螨
蠕形螨 耳痒螨 外寄生虫感染 犬皮肤细菌感染
皮肤过敏反应
内分泌机能异常
皮肤病之一:
真菌性皮肤病
癣病

寄生于犬猫等多种动物被毛与表皮、 趾爪角质蛋白组织中的真菌(皮肤真 菌),引起的各种皮肤疾病,统称为 皮肤真菌病。 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界限明显的脱毛 圆斑,潜在性皮肤损伤,具有渗出液、 鳞屑或痂等。本病为人兽共患病。

2. 10%碘酊,外用,每天6~8次。 3. 白降汞5g,硫磺10g,石硫酸10g,氧化锌20g,淀粉15g, 凡士林加至100g,局部涂擦,一天二次,连用3天。

4. 1%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按0.2mg/kg体重剂量皮下注 射,隔5-7天注射一次,连续2~3次。

对重症病犬除局部应用杀虫剂外,还应全
图 犬右爪基部和口鼻部真菌感染
图 犬前爪的小芽孢癣菌感染

典型的皮肤病为被毛脱落,呈圆形、椭圆形、无规 则形状或弥漫状。
图 犬面部小芽孢癣菌感染,局部脱毛,有鳞片
图 局部感染小芽孢癣菌后,被毛折断,稀疏

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发)毛癣菌的慢性感 染,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皮肤损伤。


伴有鳞屑或呈红斑状隆起。
继发细菌感染而化脓的,称为“脓癣”。 重剧炎症和化脓灶的皮损区,不利于真菌的 生长蔓延,可限制病变的发展。能长出新毛。 急性感染转为慢性。

图 犬面部真菌感染, 出现黄色鳞状癣痂
图 危地马拉犬后肢发癣菌感染 后继发细菌感染,成为脓癣
三、诊断

根据病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实验室检验和真菌培养鉴定等,可作出诊断。
图 犬蠕形螨成虫,体较宽,较短
图 位于皮肤碎片中的犬 蠕形脂螨成虫
图 犬蠕形脂螨虫卵
图 犬蠕形脂螨若虫,有 3对没有发育完全的足
三、 症状

发病初期病变在犬的头部、眼周围及四肢 末端的皮肤部位,患部脱毛,皮肤肥厚、 发红并有糠皮状鳞屑,

随后皮肤变为红铜色。
后期并发化脓菌感染,患部脱毛、皮肤病 变处渗出或形成小的脓疱,破溃流出恶臭 的脓汁,干涸后形成痂皮。



皮肤病之三
蠕形螨病 (Demodicidosis)

蠕形螨病是犬蠕形螨,寄生于犬的毛囊
和淋巴腺内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蠕形螨
也叫脂螨或毛囊螨。

又叫毛囊虫病。

一、病原
蠕形螨是一种小型的
寄生螨。虫体细长,呈蠕
虫状,体长为0.25~0.3mm,
宽约0.04mm,外形上可以
区分为前、中、后三个部 分。口器位于前部,中部 有4对很短的足,后部细长, 表面密布横纹。


犬猫皮肤真菌病的流行和发病率受季节
性气候、年龄、性成熟和营养状况等影 响较大。

炎热潮湿气候发病率比寒冷干燥季节高;
二、症状

犬猫的皮肤真菌病病原菌大约98%是犬小孢 子菌。 常在患病犬猫的面部、耳朵、四肢、趾爪 和躯干等部位发病。

图 斗牛犬面部真菌感染,局部 被毛脱落,皮肤充血,结痂
3. 真菌培养
• 将病料接种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室温 条件下培养。犬小孢子菌培养3~4天,有白 色、浅黄色菌落生长;
• 1~2周后有羊毛状菌丝形成,表面浅黄色绒 毛状,中间有粉末状菌丝,背面呈桔黄色为 其特征。
4. 动物接种
• 选择易感动物——兔、猫、犬等,先将 接种处被毛剪掉、洗净,用砂纸轻轻擦伤 口(以不出血为宜),再取病料或培养菌 落抹擦皮肤使之感染。一般几天后就出现 阳性反应:发炎、脱毛和结痂等病变。

五、治疗

隔离患病犬,严禁病犬与健康犬接触;病犬污染 的用具及环境,可用3%敌百虫溶液喷洒或用喷灯 烧,以杀死螨虫;从患犬身上清除下来的一切污
染的毛、痂皮都应全部收集销毁。
药物治疗

采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0.2mg/kg体重,肌肉 注射,5~7天注射一次,直至痊愈。
各种杀螨药只能杀死虫体,不能杀死虫卵,根据 螨的发育规律,须持续用药15天以上。 对于重症病例,可用3%敌百虫药浴并配合伊维菌 素进行治疗。 对于并发细菌性感染的病犬,在用杀螨药同时, 还要选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图 犬眼、嘴周 围因感染蠕形螨 而脱毛,有红斑
图 斗牛犬全身性蠕虫螨病、患部脱毛、皮肤肥厚、发红
图 犬患蠕形螨病,胸部皮肤鳞 片化,化脓,有色素沉着
图 犬头部蠕形螨病, 出现严重的皮肤损伤
四、诊断

切破皮肤上的结节或脓疮,取其内容物作涂
片镜检,以发现病原体而确诊。

五、治疗

1. 苯甲酸苄酯33ml,软肥皂16g,95%酒精51ml, 混合,间 隔一小时涂擦两次,连用3天。
刃小刀,在酒精灯上消毒后,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
直,刮取皮屑,直至局部皮肤轻微出血,将皮屑刮 至载玻片上进行检查。

刀刃上涂上一些水或抗生素软膏,使被刮下的皮屑 粘附在刀上。

刮下的皮屑涂于载玻片上,加一滴煤油, 再盖上一张载玻片,两片轻轻按压,使病 料散开,再分开载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也可用10%氢氧化钠溶液、液体石蜡或50% 甘油滴于病料上、虫体在这些溶液中短期 内不死亡,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活的螨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