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复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
高三复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
40 <30%
20 初期阶段
发展中 国家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时间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后期(高级) 阶段
发达 国家
初期阶段
中期(加速) 阶段
1.起步早,目前发展慢
1.起步晚,发展快
2.城市化水平高
发展中 国家
2.城市化水平低
3.出现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现象 3.城市发展不合理
【练习1】20世纪70年代以来,
C.①、③ D.②、④
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①资金密集型产业
术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②技
2、中国的城市化
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 (2004年)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分类
3万—5万:小城镇 5万—20万:小城市 20万—50万:中等城 市 50万---100万:大城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30
20
10
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年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1、从发展水平和速度看
城市人口比重(%)
100
后期(高级)阶段
80
>70%
发达国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0
30~70%
中期(加速)阶段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 污染带到城区
辽宁 河北山东
江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51.3% 47.5%
11%
18%
2011年
【高考真题】读图,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 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 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从人口迁移看
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
劳动力过剩、 交通拥挤、
中心区大力发展高科技 产业和第三产业
住房紧张、 环境恶化等 问题
1 中心区
再城市化
1
城区
2 郊区
城市化 2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3
3 农村、 小城镇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1970年以来 2000年后
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 的人口迁移逐渐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 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 区城市化。
高三复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
一、城市化及其进程
1、城市化的含义
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标志 ②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意义 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提高区域整体水平 提高乡村开放程度
C、①国的第二、三产业最落后 D、①国的人口增长率最低
【练习2】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
高新
程比较图,回答问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
重化
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化与工
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Ⅰ城市
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③该国可
轻纺
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
进了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读图回答1~3题
1.图甲表示的是( C )
A.逆城市化
B.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 D.再城市化
2.乙图表示的是( A )
A.逆城市化
B.城市化
C.城市郊区化 D.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弊大于利
要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貌、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植被破 植被 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1970年
1992年
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人口开始 国 城市人 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 家 口 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 比重%
人均 城市人
GDP
口
(美元) 比重%
人均 GDP
(美元 )
业等带到郊区。读表回答问题: ① 9
69
13
114
1)②国可能是下列国家中的: ② 41
282
74
6777
【高考真题】右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
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并回答: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城镇面积由小到大
。
② 城镇数目由少到多
。
③ 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带)。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
势是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3)此过程被称为 城市化 。
4)该过程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③ 89
1912
88 15625
A、美国 B、埃塞俄比亚 ④ 74
4861
76 23180
C、英国 D、韩国
⑤ 71
1946
77 29486
2)题干中叙述的现象最明显的国家是:
A、② B、③
C、④
D、⑤
3)①国与③④⑤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这说明:
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①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少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 响大,抗灾能力低
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80%以上 城市化50--80% 城市化30--50% 城市化30%以下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城市化水平
三、城市化特点 1、两类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的比较
【活动】依据上述资料,设计并绘制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城市人口比重(%) 90 80 70 60 50 40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地
区产业结构;提高乡村开放程度,等等。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2、表现: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 保障程度高
城市文化设施全 城市交通便捷
拉
城 市
推
力 化力
因 的因
素 动素 力
农村人口增长快, 对土地压力大
农村收入低,社会 福利短缺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 新的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 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 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 过程称为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 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 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 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区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