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调查研究》成果公报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调查研究》成果公报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调查研究》成果公报陈传锋(博士后、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持完成了国家一般项目《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为BHA090029)。

课题组成员有陈文辉、董国军、金一波、赵晶、沈丹丹、吕慈仙、董明、严明军、蒋富德、贺豪振、武雪婷、孙芳萍、孙亚菲、杨娜。

一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缘由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迅速发展、日臻成熟,学习与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一阶段不仅是决定一个人一生能否良好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由今日的“人才苗子”成为明日的“社会栋梁”的关键时期。

然而,尽管“素质教育”理论在我国已经提出多年,学生的“减负”实践也进行了多年,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及其身心发展状态却不容乐观,中学生视力问题严重、学业负担重、学习时间太长、学习内容枯燥、心理问题突出甚至导致暴力行为或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

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渗透着减负的思想,但形势却不容乐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取向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扭转,仍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危害;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无限增加与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之间的矛盾仍未解决,导致课程体系膨胀,造成课时多、作业多、考试多,妨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做了全面调查,试图反应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的现实,用事实数据反应在当前教育改革中仍然面临的问题,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供现实依据,切实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通过纵向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变化规律与经验教训,并横向考察当前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改善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变化规律与经验教训运用文献分析法、档案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一方面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回顾和分析我国历年来有关中学生减负的政策与措施;同时在研究者属地(宁波)抽样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调阅其近30年来有关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红头文件和管理规定;同时查看其教学管理档案和学生学习及生活资料;从历史的角度、纵向了解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变化规律与经验教训;其次,自编访谈提纲,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家长等人员分别进行开放性和结构性访谈调查,进一步探析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变化规律与经验教训。

(2)当前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与问题首先,自编访谈提纲,对中学教师、中学生和家长等进行开放性和结构性访谈调查;其次,根据问卷编制的原理与技术,自编“中学生学习状况问卷”和“中学生暑期生活状况问卷”,在全国对华东、华南、华北、中部和西部约10个省20余所学校的一万余名中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同时在研究人员属地的某所初中和高中进行蹲点观察和现场(田野)研究,了解当前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与问题。

(3)关于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心理实证研究根据有关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学术研究现状,针对影响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些重要因素,开展一些有关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心理实证研究,如中学生的学业情绪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探讨了中学生平时学习、课堂学习、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前的学业情绪特点与问题,等等。

(4)改善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改善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例如:1)关注教育政策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导向作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2)关注教育实践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键影响,学校教育应发挥关键作用;3)关注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影响,家庭教育应发挥重要作用;4)关注学生自身学习与生活的主观能动性,中学生应发挥自我调节作用;5)关注社会媒体和舆论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社会应发挥正面催化作用。

(三)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和档案调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查阅和分析我国历年来有关中学生减负的政策与措施;并在研究者属地某中学,调阅其近30年来(如果没有30年历史,就从其建校时开始)有关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政策文件和管理规定;同时查看其教学管理档案和学生学习及生活资料;从历史的角度、纵向了解我国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变化规律与经验教训。

主要工具:1)CNKI及相关学术文库文献;2)政府文件与政策;3)学校档案与史资。

2、问卷调查与工具抽样范围:华东、华南、华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各抽样一个省份二个地区。

被试分布:每个地区调查其初中和高中(含城镇中学和乡村中学,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教师200名、中学生1200名,共5个省10个地区2000名教师和12000名中学生。

对于中学生被试,在每所学校的不同年级根据不同成绩和性别分别按一定比例抽取被试。

调查工具:自编“中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和“中学生暑期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中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中学生的作息时间、课内学习、课外学习、学习兴趣、作业考试、校内休息活动、课外业余时间安排及使用情况、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态度、心理状态等。

“中学生暑期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学习活动;体育活动(锻炼);文艺活动(如音乐舞蹈等);棋牌书画等;看电影、电视;社区活动(或农田活动);旅游或探亲;逛街购物;上网(或闲呆在家);参加聚会;手机短信;“非主流”行为;兼职打工;其它。

3、访谈调查与工具在研究人员属地抽样调查初中和高中的教师40名和中学生80名。

对于中学生被试,在每所学校的不同年级(除高三)根据不同成绩和性别分别按一定比例抽取被试。

自编“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访谈提纲”(教师版和学生版),包括结构性访谈问题和开放性访谈问题。

同时,以开座谈会的形式,倾听中学生对当前学习与生活状况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建议。

二主要结论与对策分析(一)研究主要结论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学生的课业数量过多,导致学习负荷过重。

就中学生的校内学习而言,表现在对中学生学习要求过高、简单机械的重复性训练过频、考试过于频繁、教辅资料过多;就中学生的课外学习而言,表现在家庭作业超量、参加课外辅导多等。

中学生课业负担数量过重已超出了中学生的承受能力,产生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造成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体育锻炼不够,学生体质下降,视力减退,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影响了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发展。

因此,在课业负担上,保证适度的数量尤其重要,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平衡,导致课程结构负担。

课业负担不仅有上一章讨论的“量”的维度,还有“质”的维度。

实际上,目前更为严重的是在课业负担的“质”上存在问题,即课业负担的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学生承受的各种课业结构负担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状态。

从立体的视角看,结构的不合理本身对身心就是一种负担。

中学生课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课业负担在学校“五育”上分布不均衡,以及课业负担在各门课程上的分布不均衡, 如学校重“主课”,轻“副课”;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学习。

第三,中学生的作息安排欠合理,休息时间严重不足。

中学阶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竞争压力,学生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学习上,为了挤出更多时间提高学习,甚至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他们的业余时间被大大压缩,很多中学生难以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其实,这个阶段是中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候,这种长时间的睡眠缺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长发育。

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中学生的作息时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且在作息时间上存在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

表现在:学生的在校时间过长,部分中学生到校过早、离校时间太晚、部分学校存在补课现象;周课时总量大大超“标”,我国中学生一天平均要上7-8节课,这还不包括加课和变相加课的课时,如果折算成相同时间,每天要比发达国家多出2节课左右;睡眠时间不能保证,“重负”已经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达到“严重超负荷状态”,且有“变本加厉,愈来愈重”之趋势。

人们呼唤素质教育多年,学生的课业负担仍不轻松,不得不以牺牲睡眠时间来应对。

第四,中学生的课外学习过多,存在学习来源负担问题。

提倡“减负”,并不是要“消灭”负担,而是把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学生承受学习负载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学习负担不可能全面而绝对的过重。

负担过轻,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负担过重,会破坏和扭曲学生的发展。

“减负”的目的是达到“减负增效”,即增强教学效果,要弄清楚需要减少哪些负担,需要增加哪些负担,而不是毫无依据地消除负担。

而当前中学生学习任务过多和学习安排不合理,是他们学习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直接导致学习任务来源学习负担的产生。

从学习负担的来源可见,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动机,来自学习内容和心理压力,来自校内和校外。

研究还发现: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业余生活单调乏味,休闲和娱乐活动很少,即便周末或暑假,也在做作业和补课,暑期生活的主旋律之一仍是学习;同时,中学生对健身益体的体育活动和琴棋书画活动参与度较低,部分中学生看电视和上网频率较高,加上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佳、部分中学生甚至伴有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严重危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以致中学生心理感受不佳,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甚至厌倦上学。

此外,在专题研究中,作者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富有意义的相关和比较研究,如学业情绪和学业责任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及学习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状况。

研究认为,造成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竞争压力大,社会舆论与氛围不良;第二,升学压力大,学校教育评价与考核制度仍然以分数为导向;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虽然重视并出台了政策,但监管执行不力;第四,家长期望过高、家庭气氛紧张;第五,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原因等。

(二)对策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并非一日之寒,其发展形成有多种因素。

解决这些教育顽疾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减负”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希望“减负”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我们能真正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起强烈的教育危机意识,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一项社会民心工程,切实抓出成效。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在轻松愉快中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