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歧义语用解读

歧义语用解读

歧义的语用解读摘要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有限的语言形式被用来表达无限丰富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便产生了语言的语用歧义现象。

通过对语用歧义现象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基本语用规则的认识,从而帮助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

分析语用歧义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用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段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施事行为用意。

本文阐述了主要语用规则对英语语用歧义句的正确理解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如何利用语用规则和语境避免语用歧义,从而获得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语用歧义语用规则施事行为用意语境解释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关于语用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

事实上,要给语用歧义下一个准确全面的定义,似乎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讨论歧义时,首先应明确意义的内涵及外延。

意义,最初的讨论大都偏重语言内部的系统意义和概念意义,随着语言运用这一概念的提出及日益受到重视,关于意义的讨论转而偏重使用意义。

然而,意义既不能只限于系统意义和概念意义,也决非使用意义所能完全概括。

按照halliday(1994)的功能语言观可以具体区别5种意义:(1)概念意义,即词语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具有结构对比性质;(2)涵义,指概念意义以外的交际价值;(3)社会和情感意义;(4)反映和搭配意义,指词及其搭配所产生的联想;(5)主位意义,即句子成分不同的排列所引起的语义功能和信息分布变化。

全面地看,意义应该是从概念意义到使用意义的一种连续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基于以上关于意义的讨论,我们可以将歧义定义为: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同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同一结构形式就是歧义的。

这一定义是广义的、概括性的,既适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适用于抽象的句子,又适用于具体的语言使用,能贯穿语言结构形式及其运用的全过程。

毫无疑问,语用歧义要和语用学产生密切的联系,必须在语用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leech (1983)认为,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交际中是如何运用的,研究话语如何在语境中获得各种含义。

他提出的语用假设中有一条是这样的:the semantic representation(or logical form)of a sentence is distinct from its interpretation. 意即,句子的语义象征(或逻辑形式)不同于语用解释。

也就是说,话语的语用解释往往与句子本身的命题意义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完全不同。

句子意义来自语言系统内部,它是句子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总和。

话语意义则是语境以及其它各种语言外因素作用于句子意义之后的产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比句子意义要丰富得多。

例如,英语中“well”这个词,学过英语的人都懂得其词汇意义或句子意义。

但是,如果在不同的场合它就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表示“好”这一词汇意义,而有可能依据不同的语境分别表示“迟疑、拒绝、惊奇”等等含义。

这里的“迟疑、拒绝、惊奇”等意义便是“well”在实际运用中的语用含义,即话语意义。

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讲,就是“well”这个词在语境里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施事行为或称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

austin(1962)指出任何话语都具有施事行为。

不同的是,有的话语通常只具有一种特定的施事行为,而有的话语则具有两种或多种施事行为。

如:(1)hello!(2)it’s cold here.句(1)通常只有一种施事行为,即“打招呼”,而句(2)实际上是一个语用歧义句,是一个较之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更深层意义的关于说话意图的歧义句。

这里除了句子本身所表达的命题意义(这里很冷)外,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还可能隐含下列不同的多种施事行为用意:a 建议:you should put on more clothes.b 要求:c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c 警告:you will catch a cold if you don’t put on more clothes.d 征求意见:should i set a fire?在语言交际中,类似上例的情况还很普遍。

我们不妨把这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施事行为用意的话语)统称为语用歧义。

一语用歧义的表现形式正如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一样,语用歧义也有各种表现形式。

语言作为信息载体和思想交流工具,它不但承载句法和语义信息,还能携带语用、社会文化等附加内容,而且交际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方式、交际者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人文修养等不尽相同,这就为语用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语用歧义一旦产生,如何准确地对话语做出语用解释,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施事行为用意,便成了交际者的首要任务。

二语用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同一语言结构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意图、会话含义及不同的言语行为等。

引起语用歧义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指示语引起的歧义,例如:(3)ann told her sister to fetch her purse.“her purse”中的“her”一词,在不同的语用情景下可能指示不同的对象。

a her指ann,her与ann具有互参关系,在语义上相互关联,那么“her purse”意为“ann的钱包”。

b her指ann’s sister,her与ann’s sister是互参关系,在语义上相互关联,那么“her purse”意为“ann的姐姐/妹妹的钱包”。

c her指言外的第三者(某位女性),her与ann或ann’s sister 都没有互参关系,在句中没有指代对象。

(4)peter told his father that he did not tell the truth. 此句中,宾语从句中的代词“he”在不同的语用情景下可能指示不同的对象:“he”指peter,或指his father,或指言外第三者(某位男性),这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2 由会话含义引起的语用歧义在言语交际中,句子本身的意义和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达的实际意义很多时候是不同的。

这个说话者表达的实际意义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用含义或会话含义(implicature),它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会话含义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去研究语言自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实含义,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也就是说,语用含义不是解释同一词语或句子有多少种命题意义,而是说明一个词语或话语同时具有几个可能的“说话人意义”——即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赋予话语的施事行为用意。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可能给同一命题内容分配不同的施事行为用意,当然这要结合具体语境来选择。

这方面的实例有很多,如:(5)there is a dog at the gate.此句形式上是一个肯定的陈述句,就事实进行陈述。

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实际情况可能是暗示着“警告”或“指令”等意图:你要小心一点,狗可能伤人;请把这只狗赶走,我怕狗。

显然,这句话本身的意义与说话人用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施事行为用意有差异。

会话含义理论告诉我们,成功的交际并非仅仅指有意义的话语的发出、接受和理解这么简单,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即我们所说的施事行为用意,而交际意图一般来说不能只靠所说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确定。

例如:(6)it is raining.这句话的施事行为用意就要根据说话人在不同的交际场合的交际意图而定:或是请求你关窗,或是提醒你收衣,或是提醒你带上雨具,亦或是挽留客人,或者干脆就是无话找话评论天气的一句客套话。

一般而言,交际意图是隐而不宣的,要靠听话人根据语境进行识别和推导。

只有当听话人真正意识到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那个意图时,交际才算成功。

3 由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初由语言哲学家searle(1969)提出,它指的是一种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

searle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即句子本身所表达的“言外之力”,然后从字面用意推断出其间接用意。

例如:(7)do you have a watch?这句话的字面用意是“询问”,但实际上更可能不是询问对方是否有表这个物品。

听话人必须通过字面用意推断出说话人要表达的间接的施事行为用意——“请求”,请求对方告诉时间。

英语里像这种由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8)it’s sunday today, darling!这是一句陈述性的话语,它的字面用意是“陈述”,但说话人通过它间接表达出来的施事行为用意会随语境的不同而不同:既可表示“要求”、“建议”,亦可表达“抱怨”等施事行为用意。

4 由语用修辞引起的语用歧义英语运用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为英语使用者表达思想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如果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辞格中有很多会导致语用歧义的产生,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个命题话语表达至少两种施事行为用意,这在修辞句夸张与反语方面尤为明显。

例如:(9)could you speak a bit louder?(10)you are so early.例(9)是修辞问句,其施事行为用意可以是“询问”、“请求”或“建议”等。

例(10)的施事行为用意要视具体语境来确定:正面使用时,其施事行为用意无疑是“称赞”或“恭维”;但用作反语时,则表示“讥讽”、“责备”,或者纯粹是出于“开玩笑”。

当然,语用歧义的产生根源远不止这些,并且上面讨论的语用歧义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的关系,因为它们归根到底都是用同一个命题话语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施事行为用意,在实际交流中可能导致听话人的歧解。

三语用歧义与语境解释功能语用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一个有歧义的句子或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语境——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及社会心理因素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歧义在一定的语境中即可自行消除,因为歧义是把一种语言形式孤立起来看时才会产生,只要把这种语言形式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语境通过确定所指,通过解释言外之意及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建立说话者与言语的合理逻辑关系),歧义就可排除。

如:(11)i’ll come back soon.如果没有确定的语境,这句话至少具有两个施事行为用意:“许诺”或者“威胁”。

但是,一旦进入特定的语境,对它的施事行为用意的理解便毫无困难。

可见,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话语、把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避免语用歧义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