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众所周知,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 三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因此,当今世界 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实际上,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 构隐喻和空间隐喻。下面具体看一下这三类隐 喻:
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指人类以自身经验和生理实体为基础,把事件、 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实体。实体隐喻服务 于各种目的,可以给非清晰的实体(山、篱笆、街角)有 界的平面,把事件、行为和状态概念化为实体。
隐喻的概念及分类
隐喻涉及到两个概念的对比,一个概念识解另 一个概念。隐喻被描述为目标域和源域,目标 域是隐喻所描述的经验,源域是人们用来描述 经验的方法。例如:
e.g. We are wasting our time here.
(此句基于“时间是金钱”的隐喻,其目标域“时间”以
源域“金钱”来识别的。抽象经验常被具体经验所所描述。 在认知语言学里,隐喻的简单表达式为:“X是Y”,X为 目标域,Y为源域。)
2、比较说(Comparison View):认为隐喻是两 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者说是明喻的缩略。这 种理论符合人们的直觉,当说“A 是B”时,往往 会认为那是把A 比作B。传统上许多修辞学家和 文学批评家也都是这么看的,但仔细考虑,说 “张三是狼”,是把张三比作狼的哪些特点呢? 所以Black 认为比较说的缺陷是模糊得近乎空洞。
最典型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
1.容器隐喻就是把容器的概念投射到其他抽象概念,如:田野、 行为、事件和活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范围,有表面, 能量化的物体。通过呼吸、饮食等经验,我们把人们自身 看作一个容器。
2.人是一个实体,如果将人的概念投射到其他事物上即用人 类动机、性格、行为等理解非人类物体,就是拟人隐喻。 如:
此时的隐喻不仅被看作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 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认知现 象———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 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 具。
目前,隐喻的研究范围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方 向扩展,如Lakoff 和Johnson等人的隐喻认知观 等。
二、隐喻的成因
Inflation is eating up our profit.
这种隐喻特点隐喻:
结构隐喻起着重要作用,使我们超越指向性和 所指,给我们根据一个概念构建另一个概念的 可能性。这类隐喻植根于我们的经验,也就是 说,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为基础产生的。
方位隐喻基于人类身体和文化的经验。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未 来在我们的面前,在另一些文化中,未来在我们的后面。下面研 究一些方位隐喻基于人类身体和文化的经验(Lakoff & Johnson) 高兴为上,悲伤为下
到了19 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 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逐渐兴起,这 时,隐喻已经被认为是新的意义产生的语义现象,对隐 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主要代表人物有布莱克 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互动理论。随着认知语言学 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式中的研究焦点。因为, 隐喻处于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的心脏部位,负责意义的 产出、传送和加工。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一、隐喻研究的历史及特点 二、隐喻的成因 三、隐喻的概念及分类 四、隐喻的认知功能 五、评述
隐喻研究的历史及特点
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对隐喻的研究一向被看作是边 缘学科,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的领域。在这段时期, 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 次,即仅把隐喻看成是润色的工具,而并未充分认识到 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目前,对隐喻成因的解释很多,其中许多种理论 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然而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 下三种理论。
1、取代说(Substitution View):用另一个表达式 取代某个意义相等、仅有表面意义的表达式,结 果形成隐喻。传统上大多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 家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 的,主要是难以确定准确的取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