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与旧课程标准不同,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提高认识注意问题
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探索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

本文主要围绕此问题展开,论述了以自护、合作探究和自助式学案教学三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高认识,正确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认识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

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

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

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目标上”,旧课程更强调课本的固定结论,并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而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只要表达合理、逻辑性强,就是成功的。

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新课程增加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而旧课程所要求的答案往往带有惟一性、排他性,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应注意问题
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

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

反对借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

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

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旧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

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

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的优秀历史教师也会
使历史课堂充满着趣味、充满着理性的光芒、充满着情感教育的温情。

可是,在调研中却发现,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排在第三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课,这种结果的出现,关键是我们不少的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职业道德不高所造成的。

同样的道理,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师仍旧保持着旧有的专业素养,就是最好的高中历史教材、最好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改革与创新也是泡沫一般,看起来很美,实质上却是空的。

四、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现在,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但愿我们的历史教师也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这必须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为前提。

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获取历史知识或材料的过程中,在评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论辩中,在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中,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中,都能使学生带着信任的眼光,不时地点点头。

无论是课堂上学生论辩的精彩,还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反驳,还是从网络上下载有效的信息,拥有高素养专业的历史教师都运用自如。

尽管我们说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低,主导者就会把主体者引入歧途。

总之,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才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周均平:《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出版社,1998年版。

[2]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学校教育》,2001年第一期。

[3]张棣华、陶伯英:《语文目标定向教学探索》,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