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3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选修3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选修3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课标要求】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知识结构】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1、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⑵苏联空前强大,是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主要内容:⑴成立联合国;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性质的)。

5、评价:⑴积极: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⑵消极: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①美苏间矛盾(争霸);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瓦解: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1、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与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

(三个层次。

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形成原因: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形成过程: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标志:1949和1955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相继成立)。

A、资本主义阵营:①美国的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⑴表现:①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②经济上:大战期间,以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确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③军事上: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

率先掌握了核武器。

⑵原因:①自身经济基础雄厚,本土未受战争破坏;②战争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⑶意图:“世界蓝图”:称霸世界。

②西欧的衰落。

⑴英:海外贸易、黄金储备、工业生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⑵法: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外汇储备;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社会主义阵营:①苏联的崛起,实力大增,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⑴表现:①是抗击法西斯的主力,国际威望大增;②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③领土也有扩大;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增加八国:(建立政权的途径——都得到苏联的帮助;都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南、阿;既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又得到苏军支持:罗、匈、保、波、捷;在苏联军事管制下组织革命力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东德。

③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亚洲四国:中、朝、越、蒙。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苏为首的社义阵营形成。

4、两极格局的特点:①政治:表现为“冷战”;②经济: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③军事:表现为“局部”战争;④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疑难解析】1、几个相关概念:⑴“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

⑵“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⑷明确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关系:①同: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

②异: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

可以说,雅尔塔体系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2、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相同点:(1)建立背景: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2)建立过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3)实质: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4)结果: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5)内容: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6)作用: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的之间的矛盾,其实根本矛盾都没有根本解决。

不同点:三、冷战的开始:1、冷战形成的原因:⑴盟友关系破裂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⑵冷战爆发的原因:A、必要性: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②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视苏为其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根本);B、可能性:①西欧普遍衰落,期望美国担当起抵制苏联,保护自由国家的重任;②美国空前强大,企图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冷”战的方式:非战争手段。

原因:①世界人民在战后的和平思潮、反战思想。

②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两败俱伤)。

2、冷战的含义:冷战:是指“二战”后(1947——1991)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

3、冷战政策的提出:⑴1946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8000字电报:遏制理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理论基础。

内容:①“二战”结束之初,美国在苏联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需要捍卫。

②苏联的存在是美国未来发展的障碍。

③美国政府要遏制苏联。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4、美国冷战政策和苏联的对抗措施:⑴美国的冷战政策: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冷战之门的开启):⑴背景:英国请求美国承担对希腊、土耳其的援助;⑵内容:“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或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⑶实质:是以维护美国安全、反苏反共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全球扩张,称霸世界。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⑴背景:①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困难;②工人运动高涨,威胁西欧资产阶级的统治。

⑵目的:①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②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③遏制苏联。

⑶概况:1947.6 提出,1948年实施;⑷实质: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⑸影响:①对西欧:A、经济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B、政治上:西欧各国受制于美国,随着实力增强必然要求摆脱控制。

②对美国:A、经济上:西欧成为美国的海外市场(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B、政治上:控制了西欧;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阵营;遏制了苏联的向西扩张。

(均有利于美国实现其霸权政策)。

③对苏联:使苏联感到进一步加强对东欧地区控制的必要(美国曾以此计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加入以孤立和打击苏联)。

③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NA TO):⑴背景:A、西欧国家对法西斯威胁的阴影和“恐苏症”;B、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①背景: a、战后,德国及首都柏林被分区占领;b、随着美苏冷战的激化,在德国问题上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②概况: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

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

③影响: a、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b、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⑵建立:1949年4月,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⑶目的:军事上遏制苏联;⑷性质:资本主义阵营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集团。

⑵苏联的对抗措施:①政治上: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⑴成立:1947.9贝尔格莱德;⑵任务: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协调各党的活动。

⑶影响:A、加强了各国的团结,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B、使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按苏联意图部署各国党和行动计划,粗暴干涉兄弟党内部事务,使情报局成为其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的工具。

1948年6月苏联更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对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恶劣影响。

)②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

⑴成立:1949年1月;⑵目的:A、迅速恢复、发展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B、反击“马歇尔计划”,巩固东欧地区;⑶成员:苏、保、匈、波、罗、捷六国;⑷宗旨: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⑸影响:A、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B 、苏联在与成员国双边贸易中没有遵照平等互利的原则,且把它变成推行苏联经济模式的工具,严重损害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③军事上:华约组织。

⑴背景:巩固东欧地区、抗衡北约;⑵成立:1955年5月;⑶性质: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⑷影响:A、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后来成为苏联粗暴干涉东欧各国事务的工具(镇压“布拉格之春”);B、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C、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