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作品选
21/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四合院(一)
70X70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99 上海美术馆藏
我住了几十年大 杂院里的四合院,决 不敢恭维这种封闭式 的构建,落后的传统。 今挥毫,俯视这魔窟 似的四合院,黑白块 面之结构甚美,气氛 沉郁具神秘感,可赞 美为古迹、遗址、文 物,若作为住宅,我 说声告别。
10/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武夷山村
70X140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88 上海美术馆藏
杉之群,山之硬,铁划银钩写精神。林下名胜九曲溪, 朱熹理学流潺潺,至今清澈见底。
11/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青岛红楼
46X61cm 油画· 木板 1975 上海美术馆藏
绿树红楼,青岛 风光洋味多。近朱 不赤,绿树入墨, 自家彩色。
12/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富春江上打鱼船
46X61cm 油画· 木板 1963 上海美术馆藏
遗传基因是科学家 的课题,艺术中的遗传 基因更为隐蔽,她往往 只体现在感受中。即使 面貌不像了,也许基因 却呈现在脉搏里,脉搏 里有节奏,或者节奏寄 寓于脉搏,说得玄乎点, 有魂,魂寓何处?寓于 历代文化的背景中,寓 于各自的苦难与悲愤中, 寓于扬眉吐气中· · · · · ·
7/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长江山城
148X148cm 油画· 麻布 2003 上海美术馆藏
重庆,长江山 城,请从江边爬坡 进城,试试!
8/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荷塘春秋
90X150cm 油画· 木板 2002 上海美术馆藏
我画过荷叶田田,那是稚嫩的苗圃;亭亭玉立,少女身段;碧叶红莲, 艳光照人;风雨残荷,线、面交错;冻死在冰雪里的乌黑的枯枝败叶,如一群 僵尸。不到一个整年,荷塘里展现了生命之始与终的全过程,那是人世沧桑的 浓缩。轻盈与滞重,欢乐或悲壮,各具其独特之美,缘此我曾撷青春与迟暮之 美于同一画面,题曰《荷塘春秋》。
9/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汉柏(二)
96X180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92 上海美术馆藏
苏州郊区司徒庙有四株巨大的汉柏,乾隆皇帝命名曰:清、奇、古、怪。 站立着的魁梧身躯予视觉以强烈印象,魁梧的身躯跌倒在地则予人更强烈的印 象,甚至近乎一种刺激。据记载,汉柏曾被雷劈,折臂断腿依然存活,且烧焦 过的破片又在泥里发出新枝。如今郁郁葱葱分外茂密,数千年坎坷之生命铸造 了千姿百态之壮观景色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白桦
97X180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91 上海美术馆藏
不是金刚怒目,白桦的眼睛似秋波,听,林里吃吃的 笑声!
6/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玉龙山下古丽江
70X140cm 油画· 麻布 2003 上海美术馆藏
古丽江,长依玉龙,但其间遥远,从未相并合影。白 山黑城,长相思,今于我笔底相会,天地之谊,母女之情。
我爱人民,我的整个生命投进了这爱的旋涡,作品是连绵不绝的 旋涡的凝固吧。我深信,今天的人民和明天的人民,永远欣赏烙印着 真挚感情的作品,而不限于形式的具象或抽象。
18/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依附
48X45cm 水墨设色· 宣纸 2001 上海美术馆藏
依附,或者说是 攀附。藤无脊椎,自 己站不直,幸而臂长, 手指尖尖,善于抓住 一切可攀到的有力靠 山。她们攀上山墙, 爬上太湖石,遇石洞 便钻进钻出。于是她 们长成枝叶缠绵、姿 态绰约的诱人风韵。 我有意虚写太湖石之 实体,突出了依附者 的音容笑貌,便于观 众欣赏其体态之美, 或感喟其生涯之哀。
13/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水田
47X60cm 油画· 木板 1973 上海美术馆藏
如镜子的水面色调变化极 为微妙,冷暖倾向难于言传。 如色彩单调,则线组织虽完整, 也只追随了版画效果而失油彩 之特色。胸中已伏龙蛇,但绘 画还须从色调开始,先铺色。 铺满了油彩的画面难于用色彩 钩勒,我多半是用大笔扁侧着 将色切入画面,如一经涂抹, 翻动了底色,则将无法收拾。 在水田中作油画写生,难于找 到安插画架的立足点,何况在 窄窄的田埂中尚需搬动货郎担 式的画架,确乎极为不便。或 者索性扬弃水光天色之色彩变 化,既避免了油色之滞凝,更 着力于发挥线之盘旋与疏密, 当又可创造另一番境界与腔调, 这便是我经常将油画水田移植 进水墨的初衷。
孩子们是喜欢桑 园的,钻进去採桑葚 吃,一面捉蚱蜢。我 到今天还喜欢桑园, 喜欢春天那密密交错 着的枝条线结构画面, 其间新芽点点,组成 了丰富而含蓄的色调。
2/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高粱与棉花
61X46cm 油画· 木板 1972 上海美术馆藏
粮食是我的图腾。南方 的水稻和小麦个儿都矮,北 国的高粱高高挺立,显得风 姿绰约,而且威武。下放劳 动,种过各种庄稼。看高粱 从幼苗而青春,满身苍翠, 秋,通体艳妆,赤红的脑袋 在蓝天摇曳,实是一种骄傲。 其时相邻的棉桃绽裂,白花 遍野,因自己参加过劳动, 也共享了收获的欢乐。假日, 在地头用油彩抱着写生熟透 的高粱,秋风吹来,展示了 孔雀开屏,我的图腾原来具 孔雀之华丽。
残荷新柳
61X50cm 油画 2003 上海美术馆藏
荷花开闭,秋风 乍起,残荷启迪画 家们的笔飞墨舞。 当只剩下一些折断 了的枯枝时,在镜 面般宁静的水面上, 各式各样的干枝的 线的形与倒影组合 成一幅幅几何抽象 绘画。
1/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桑园
46X61cm 油画· 木板 1963 上海美术馆藏
墙上树影墙上藤,瞬间邂逅亦姻亲。
24/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阿尔泰山村
97X180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86 上海美术馆藏
山顶是垂线之群,山麓是横线交错。从山麓爬向山顶,横线在婉转曲折 的过渡中终于转化成垂线,用线之横直的转换来表达空间的高远。没有体面渲 染,点、线之疏密冷暖替代了渲染,只为了裸露点、线之独特品位。
30/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夕照华山
145X365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97 上海美术馆藏
流动的线,断断续续的点、出没无常的形、彩色的跳 跃与跌落 · · · · · · 当她们相互拥抱在同一空间,映入了同一画 面,似纷乱的雪掠过人间春色,予人苍茫、迷惑之感。
31/62
3/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照壁
68X138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97 上海美术馆藏
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桥前桥后,傍岸闲卧舟楫。
4/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英国乡村民居
60X73cm 油画· 麻布 1992 上海美术馆藏
英国乡村民居, 中国四合院,美的 形韵,并不遥远。
14/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荷花(一)
70X140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90 上海美术馆藏
具体的荷塘里毕竟是紊乱的,她只予人以点、线、块 面组合间抽象美的启示。正如树叶的飘落启示了舞蹈家, 残荷则启示了画家。
15/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浮游
70X140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95 上海美术馆藏
新的艺术情思催生出新的艺术样式、新的艺术技法。
16/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长日无风
70X140cm 水墨· 宣纸 2000 上海美术馆藏
何处寻宁静,入画来,日长似小年,小鸟天堂,安于 黑白之乡。
17/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异化
69X138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92 上海美术馆藏
25/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山
68X137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86 上海美术馆藏
取自湘西。
26/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长城(一)
179X95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86 上海美术馆藏
我曾作峨眉山麓手卷,自题:“万 仞峨眉横看”,而今却万里长城昂视, 长城欲腾空,去月球乎?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老虎高原
123X245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89 上海美术馆藏
黄土高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惊见斑斑虎群,于 是作老虎四五幅。
32/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张家界
69X139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92 上海美术馆藏
28/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崂山松石
180X95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87 上海美术馆藏
花丛多刺,刺丛开花,是玫瑰; 石隙长松,松林抱石,是崂山。
29/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狮子林
173X290cm 水墨设色· 宣纸 1983 上海美术馆藏
苏州狮子林其实是抽象雕塑馆。中国人欣赏太湖石,独立的石或石之群 体构成,园艺家的高品位审美观早已普及于人民大众。用点、线来构成抽象的 石群之美,同时凭点、线的疏密表现块面之多样,则画面必然是抽象形式了, 人们开始也许不接受。于是织入回廊、亭榭、浮萍、游鱼,导人们进入园林, 跨入园林,便进入了抽象画境。这可说是我“风筝不断线”艺术观的体现。
19/62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选》(之二)
夜航
45X48cm 水墨设色· 宣纸 2000 上海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