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版本比较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版本比较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版本比较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

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

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

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

十八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

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教堂,贵族,市政府)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

历史就是那么不公平。

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的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

按照巴赫一生活动的地点,魏玛,克腾和莱比锡,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人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

随着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也随之名声鹊起,并且也脱去了教堂乐师的黑色长袍,穿上华丽的制服,成为宫廷乐师。

从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

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

还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等等作品。

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

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

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

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

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九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

可以说,随着巴赫的逝世,巴罗克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

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

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

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

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第一位为巴赫写传记的作者福克尔在1802年写道:巴赫的时代,在教堂里演奏一件独奏乐器是司空见惯的事。

不过,这些小提琴独奏作品是否为教堂使用是很有疑问的。

巴赫在克藤宫廷期间没有为教堂服务的责任。

同时,在他周围也没有第一流的小提琴家。

巴赫自己是一位技艺颇可观的小提琴家,但在乐器上示范他写的这些难得要命的作品恐怕未必称职。

这样看来,巴赫写作这些作品缺乏直接的动因。

不过我们不应该忘记,巴赫曾经为键盘乐写下了大量的练习用乐曲,包括平均率。

那么,巴赫为什么不可以为优秀的小提琴家写下迈向新的艺术台阶的作品呢??1720年,巴赫完成了这6首独奏乐曲的手稿。

有80年之久,它们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一些专业人员之间私下交流。

1798年,在一本名为《小提琴的艺术》的曲集中,第一次发表了其中一个乐章。

1802年,发表了3首奏鸣曲的初版本。

1814年有人在圣彼得堡一家奶油店的包装纸堆中发现了这6首作品的巴赫手稿。

1839年,德国小提琴家费迪南德·大卫予以编订出版。

?实际上,小提琴独奏作品算得上是德国音乐的一个传统。

一位与巴赫会过面的小提琴家韦斯特霍夫1682年曾在法国宫廷中演奏过他自己创作的独奏组曲,引起了阵阵赞羡之声。

1696年,韦斯特霍夫发表了6首独奏小提琴帕蒂塔,每首都由4个乐章组成,这些珍贵的文献现存匈牙利图书馆。

再往前溯,1676年比贝尔为独奏小提琴写下一首帕萨卡里亚,这是独奏小提琴乐曲中第一首成模成样的作品。

它是巴赫《恰空舞曲》的前驱,两者都建立在主题变奏的基础上。

?巴赫的这套作品大大地超越了前人的这些成就。

一把单薄的乐器,在巴赫的手中发出两个声部(甚至三个、四个声部)的声音。

主旋律有时出现在高声部、有时在中声部,有时在低声部,有时几个声部同时进行或穿插进行。

巴赫创造了一种旋律的进行是有低声部伴奏的听觉效果,和声的进行是镶嵌在单一的水平线上。

怎样把这些听觉效果转变成实在的音响,就是摆在小提琴家面前最具挑战性的难题。

这需要高超的技巧是不消说的,但仅有技巧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演奏者具备深刻的洞察力。

他必须把旋律从伴奏声部中分开:有时还要注意和弦音的相互配合。

特别是在赋格曲中,他必须把嵌在低声部中的主题带出来。

最后,还要把各个乐章连接成一个有说明力的逻辑的整体。

在演奏连续的和弦进行时,现代的小提琴会产生许多困难。

这是因为,在巴赫的时代,弓子是弯弓形的,马尾(弓毛)绷得不是很紧。

这样在演奏和弦时就能使三个音或四个音同时发声。

因此,现代就不得不采取变通的手法。

有人认为演奏巴赫作品必须忠于原作,有人认为应当有现代的时代精神。

好的演奏应当体现两者的结合。

1. 海菲兹的版本他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之王”!海菲兹个性中的桀骜不驯、唯我独尊的特点与巴赫作品中包罗万象、谦卑宽容的内涵与神髓并不矛盾。

相反,因为伟大的冲击和对比而更动人心魄。

海飞兹以舍我其谁的惊人绝技、速度及精准而极其完美的演奏著称于他对此曲目的演奏,《企鹅唱片》评介为“深思熟虑、富有灵感”,“梦幻一样的运弓手法产生出比巴赫时代更加变化多端的音色和微妙的力度变化”。

如第二帕蒂塔的“阿勒曼德”和“吉格”,著名的“夏康”细节清晰完美,力度撼人心魄。

这种十分自然的效果给人以无比的愉悦,而轻快活泼的段落又惹人喜爱……我觉得海菲兹展现了巴赫音乐圣洁纯粹的一面,MONO登峰造极的伟大演绎!2. 克莱默的版本印象中克莱默只录了两次小无,一次在菲利普,第二次在ECM。

这版总体风格可用神清气爽来形容。

音色偏冷。

注重的是层次感,强调的是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不论是巴赫的大无或小无,我个人有个偏好。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那种风格柔美的类型,我喜欢朴素,沉稳,注重内在张力的演绎。

对作品的解构,强调层次感等要素是我关注的……也请听过的朋友一起讨论。

3. 克莱默在菲利普这版也非常出色。

我觉得菲利普这版和ECM那版是难分伯仲的。

这两版好象用的是不同的提琴。

那位朋友说说?4. 谢林单声道版本这个版本是网友下海兄送的,感谢!这个谢林单声道索尼版不是很常见。

市面上流行的是米而斯坦的立体声DG版和EMI单声道版,谢林的DG立体声版,格罗米欧和克莱默的菲利普版,还有西盖蒂、海菲兹、敏茨、郑京和、波洁等人的版本。

其实这个谢林单声道版很有个人魅力。

风格古朴雅致,不像DG版那般充满柔情,更多的是体现了巴赫的风骨。

整体风格质朴,洗练且耐人寻味……5. 谢林DG版谢林为DG公司录制的巴赫无伴奏富于个性,一方面气度不凡,线条清晰,另一方面又激情四逸、灿烂辉煌。

谢林在演奏中采用的揉弦较少,比较符合巴洛克时代的本真演出方式,但音色较为柔美甚至色彩斑斓。

最喜欢的版本之一。

6. 波洁的古乐版Rachel podger 是Sigiswald Kuijken的优秀学生.她的维瓦尔第曾获2003年留声机大奖,水平有目共睹,是一位巴洛克专家.她的巴赫小无技法非常流畅,琴声非常饱满,录音水平更是超一流.至于演绎就见仁见智了。

喜欢巴赫小无的朋友可找来听听,它也是我最近听得比较多的一张唱片。

7. 库依肯的版本希吉斯瓦德·库依肯(Sigiswald Kuijken)是比利时著名的当代乐器演奏大师家族里面最著名的一位。

他详细地研究了早期乐器演奏技巧和作品诠释。

并由此提出,小提琴的最正确的演奏方式,不是将琴夹在下巴下,而是自如地搁在肩膀上。

这种方式在其失传了二百余年后,被库依肯发掘并倡导,这对所有小提琴音乐作品的真实演绎和完美体验起了极巨大的影响。

这种演奏方式从70年代初开始为越来越多的演奏家所接受。

他的巴赫小无是古色古香的,琴声幼细,也许是最本真的演绎。

我听后不觉得偏干,相反,音色很好。

这是非常有个人特色的版本,即使是盲听,也很容易识别。

8. 梅纽因30年代版梅纽因,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家、指挥家、国际音乐活动家,1969年起,三次连任国际音乐家理事会主席。

他的小无演奏技巧高超、感情丰富、音色清澈甜美,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

梅纽因用其率真的琴声直截了当地就将巴赫作品里常常被成人们忽略的惹人爱怜的许多因素牵引了出来,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

拉巴赫的众大师若论以情动人这一条,的确还数少年梅纽因。

9. 梅纽因50年代版是交流版,无意中觅得,大喜过望。

比30年代版更成熟老练,技术是否衰退有争议。

而30年代版会更多一些青春气息,最好两版都听听。

10.?格罗米欧的版本格雷米欧与谢林不一样,较多的揉音使得表情丰富一些,加上合理的节奏因素,使得格雷米欧的巴赫无伴奏给人一种高贵大方,却又和蔼可亲的感觉。

我觉得巴赫的这部小无,初听可能要属格雷米欧的更容易接受。

11. 敏茨的版本敏茨1957年出生于莫斯科。

两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到以色列。

大约5岁的时候,他迷上了小提琴,开始随匈牙利籍著名小提琴教授依罗娜·菲赫尔(Ilona Feher)学琴。

敏茨在依罗娜的指导下,演奏技艺进步很快。

谢林对敏茨的天赋和才华十分看好。

敏茨9岁首次登台演奏,10岁与以色列爱乐乐团首次合作,成功地举行了音乐会。

在斯特恩的帮助下,敏茨很幸运地成为著名小提琴教授多罗茜·迪蕾的学生。

1973年,年仅16岁的敏茨首次登上纽约卡内基大厅,他与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合作。

其精湛的琴韵被《纽约时报》说成是“可以和任何一位小提琴演奏名流相媲美的琴声。

”此后,他便开始了自己国际性的演奏生涯。

1980年,应卡拉扬之邀,他首次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并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

从那时至今,敏茨的琴音始终不辍,录下了大量的精彩录音。

我喜欢敏茨巴赫小无的朴素沉稳,少年老成。

12. 郑京和的版本韩裔小提琴家郑京和可以说是女性小提琴家中最出类拔萃的巾帼英雄,她的巴赫无伴奏弓法精准利落,琴声纤细但柔韧绵密,优雅纯净且情感丰富,如此出色的表现即使很多男性小提琴家也自愧不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