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6**地区暴雨过程分析【摘要】受西风槽,切变线,西南季风及副高北抬的影响,6月20日到25日广东地区普降暴雨,其中**地区全区大雨,局部暴雨甚至大暴雨,本文着重从高低层环流形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及物理量的变化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并结合此次暴雨过程分析一下如何利用T213等数值预报产品来进行天气预报。
【关键词】西风槽切变线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一、概况2005年6月20日到6月25日,广东省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降水,河源地区更是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北江西江水位上涨,超过警戒水位很多,给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市处于西江流域下游,由于上游地区及本市连续几天的大雨,西江水位上涨超出警戒水位许多,对本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纵观这次暴雨过程,最大降水落区不在**,其全区五天降水累积总量不算很大,较往年同期还略偏少。
降水从20日开始到25日结束,日降水量在23日达到最大。
个别单站在23日前后降水强度很大,达到暴雨甚至大暴雨,强度最大的23日有四个站达到了暴雨级别,一个达到了大暴雨级别。
最大日降雨量在上川,为171.5mm。
(详见表1)但就整个广东而言,降水却是在22日范围达到最大,强度达到最强。
二、环流形势华南前汛期暴雨是在低纬和中高纬有利高空环流形势下产生的,在这种形势下,北方下来的冷空气和西南输送的暖湿空气在华南一带相交,形成一条强烈的降水带。
因此对高空环流形势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这次暴雨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
1、前期环流形势图3:20日08时地面低槽500hpa 天气图,六月中旬后期,中高纬地区两槽一脊形势形成(图1),这对于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是有利的。
孟加拉湾上空南支槽开始活动,有利于加强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
副高此时强度较弱,脊线位于16°-18°N 左右,副高分裂为两个单体,一个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另一个则在南海上空,后者与南支槽相配合,已形成一条较强的西南水汽输送带。
这一点在850hpa 天气图上表现得较为明显。
由于北方下来的冷空气还比较弱,无法与西南暖湿形成对峙,故未能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
2、降水过程环流形势6月20日开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但还是分裂为两个单体,位于南海上空的单体加强较多,脊线位置少动。
青藏高原上空开始有西风带短波小槽活动,并缓慢东移。
中高纬两槽一脊形势为短波小槽所取代,不断有冷空气向南输送,而东亚大槽的加深则加剧了冷空气的南下,这对于加强冷空气的强度有很重要的作用。
与此相适应,850hpa上,长江以南,江西、湖南、贵州北部出现了较强的切变线(图2),但对广东地区的影响较小。
此时两广地区主要受地面低槽的影响(图3),已开始出现较大范围的降水,特别是北部湾及粤北、粤西、珠江口以东地区。
**市此时降水强度不是很大,大部小到中雨,局部大雨。
6月21日,500hpa 高空图上副高强度略有增强,主体位置少动;东亚大槽进一步加深,冷空气南下进一步增强,使得850hpa 上切变线南压至赣 湘黔的南部,开始影响广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上空的西风带短波小槽东移至川西一带上空。
受地面低槽加深东移及切变线南压的影响,广东境内降水范围进一步扩大,强度加强。
**出现全区性大雨,其中鹤山降水达到90.2mm,接近大暴雨级别.图1:18日08时500hpa 天气形势图图2:20日08时850hpa 天气6月22日,西风带短波小槽移到贵州湖南上空。
东亚大槽东移到黄海上空,从而在河套地区上空形成一个闭合的高压中心(图4),使得冷空气强烈南下;而此时副高脊线位置基本不变,但主体退到了120°E 以东,西南低空急流轴南移,位于广东上空。
两者在武夷山脉至南岭一带交绥,形成一条很强的切变线(图5)。
地面低槽继续加深东移,槽底位于海南岛上空,也开始强烈的影响广东沿海特别是珠江口附近地区。
在这两者的共同影响之下,广东出现最大范围,最大强度的降水。
但**市的最强降水却是在23日。
6月23日,东亚大槽移出南海,河套地区上空闭合高压中心消失,冷空气南下减弱。
短波槽活动亦减弱。
副高加强西伸,位于110°E 以东,孟加拉湾及中南半岛上空形成闭合的高压中心,使得西南低空急流北移,输送减弱。
虽然切变线仍存在但切变强度及其造成的辐合开始减弱。
地面低槽进一步加深并趋于闭合(图6),槽底东移至海南岛以东开始强烈影响珠江口附近沿海地区。
从雷达回波图上看,广东省内降水范围减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但强度增强。
这一点在**地区就有明显反映,出现全区性暴雨,其中恩平日降水量达到145.6mm 。
(详见表1)6月24日,东亚大槽减弱消失,中高纬出现弱的两脊一槽形式,冷空气南下很微弱。
南亚高压初现端倪,西风槽活动减弱消失。
副高主体强度急剧减弱,并东退到菲律宾以东洋面,只在南海上存在一个闭合小高压。
孟加拉湾上空南支槽又开始活动,虽然可以与西南季风配合加强西南低空急流的输送,但由于副高主体过于偏东,无法形成急流入口。
850hpa 天气图上切变线消失,西南低涡开始形成。
广东境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且强度开始减弱。
地面低槽减弱西退,但却是影响当日降水的主要系统。
图4:22日08时500hpa 天气图图5:22日08时850hpa 天气图图6:23日地面低槽图7:24日08时500hpa 天气图到了25日,副高又重新加强西伸,地面低槽影响进一步减弱。
广东境内降水普遍偏减弱,只有达到小雨。
**地区基本无雨。
三、卫星云图分析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气系统的发展以及移动状况。
从6月19日10时的红外云图中,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云带从日本东南侧延伸到我国华南沿海,但是在我省上空较为分散,该云带主要是由于强烈的西南低空急流输送大量的水汽,与北方的冷空气在西太平洋副高北缘相汇形成的。
6月20日,由于强劲的西南季风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该云带的南支有所加强。
从6月21日17点的云图我们看到广西上空的云团不断发展壮大, 云团延伸至粤中粤西地区。
6月22日云团已覆盖广东大部分地区,且降水云系主要位于我省以及桂东地区,**地区受强降水云系影响,五邑各市普降暴雨。
23日,云系持续影响广东大部分地区。
24日开始造成广东持续暴雨的强云系逐渐减弱消散为大片分散云系。
25日,广东除沿海部分地区对流云系较为旺盛,雨势持续外,其他地区天气开始转好。
图8:19日10时红外云图图9:21日17时红外云图图10:22日10时红外云图 图11:24日00时红外云图四、雷达回波图分析我省由于受西风槽和切变线的影响,盛行西南风,水汽输送充足,为未来华南前汛期暴雨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
在强劲西南风场的作用下,大片云区在我省上空自西向东发展。
20号到25号的雷达回波云图资料显示了这次华南前汛期暴雨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束的过程。
从20号开始,可以看到大片云区从广西进入我省,在粤北,粤西,粤中地区雷达回波范围很大。
而在**上空也已经有一片云区雷达回波,但还没有形成大范围暴雨。
21号,西风加强,水汽输送更旺盛,整个粤北地区出现一片黄色和红色回波,江门各市也都下了大雨,其中鹤山市就下了90mm的强降水,但主要的暴雨降水过程是从22号开始的。
22号,云带继续向东发展推进,几乎全省都在云区的覆盖之下。
从07时的雷达回波云图可以看到**上空的云区云层变厚,强度变强,范围也在不段扩大,出现了大范围的黄色和红色回波,覆盖了**各市,22号**各市下了大到暴雨,其中,上川岛就下了超过170mm的大暴雨。
23号,西南风场维持加强。
**上空云图回波强度又有所加强,红色回波范围扩大,特别是在沿海一带。
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量进一步增大,降水强度达到最大。
**五邑地区除鹤山市之外都下了暴雨,恩平地区还下了大暴雨,降水量达到145.6mm。
24号,雷达回波云图上只剩下一些零碎的小块回波,强度也变弱了很多,**各市下了中到大雨,上川岛只下了小雨。
25号只有一些零散回波,基本无雨,26号就天晴了。
暴雨过程结束五、物理量分析降水的形成大致有三个过程,首先是由水汽不断输送到降水区,这是水汽条件;其次是水汽在降水区辐合上升,在上升中绝热膨胀冷却凝结成云,这就是垂直运动条件;最后是云低增长变为雨滴而下降,这就是云滴增长的条件。
前两个是宏观条件,后一个是微观条件。
一般情况下,认为微观条件是满足的,考虑的只是宏观条件。
1、水汽条件(1)水汽压与相对湿度表2:6月21日到25日****区地面水汽压与相对湿度变化表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大于90%作为饱和区,有利于暴雨的形成。
由上表可知,22日到23日新会区相对湿度均大于90,其中24日08时相对湿度更高达99%,其水汽条件十分充分。
从表1可知,这三天**全区降雨量都很大,尤其是23日基本上达到了全区性的暴雨。
而21日及25日相对湿度小于90%,水汽条件不是很充分,**地区只有局部出现了大雨,鹤山、上川等地基本无雨。
至于水汽压,早上08时都比较湿润,因而都比较高,其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但中午14时则比较明显地出现一个高峰,相应这三天降雨都比较大。
(2) 温度露点差(T-Td)表3:**地区温度露点差变化表(单位:°C)鉴于**与**接壤,这里采用**高空三层的温度露点差来反映**地区的水汽条件。
温度露点差(T—Td )值可反映高空的水汽变化情况,一般而言T—Td值越小,对应的水汽越充足,以T—Td ≤2°C作为饱和区,以 T—Td ≤4~5°C作为湿区。
从高空三层图的T—Td值情况来看(见表3),6月19日20日两天**上空的T—Td值较大,水汽条件不充分,因而这两天只有基本无雨。
21日到23日,由于强西南风输送来暖湿空气,温度露点差降低,高空三层的T—Td值一致,暴雨落区上空已达到准饱和状态,我市这三天出现大范围强降水。
24日,T—Td值虽然较前三天更小,但由于垂直运动条件不充分(这可以从后面的大气稳定度层结看出),因而没有出现强降水。
综上所述,要形成一次强的持续暴雨过程,水汽的充分与否,以及水汽能否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应至关重要。
作为水汽源的印度洋,其对华南前汛期暴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西南季风则可以说是二者联系的纽带。
2、垂直运动条件当水汽条件具备后,还必须有使水汽冷却凝结的条件,才能形成降水。
大气中的冷却过程很多,而对降水来说,促使水汽冷却凝结的主要条件就是上升运动,其主要作用就是使空气上升冷却达到饱和甚至过饱和,进而凝结成水滴降落下来。
造成上升运动的因素有很多,与此次强降水过程相联系的上升运动主要有如下种(1) 低层辐合流场此次低层辐合流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三种辐合型场共同叠加形成的。
一是气流辐合区,为切变线型,是静止锋型切变,这种切变易造成持续性降水,局地对流旺盛,能够形成强降水,达到暴雨甚至大暴雨、特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