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 6 ]王燕.2010.对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思考(J)文学界
5/31/2014
5/31/2014
5/31/2014
Part two: Liu's theory
传统译论
刘宓庆的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继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 他非常珍视我国的传统译论,将其视为瑰宝。
他在《当代翻译理论· 前言》中指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悠久,如 果从最初的佛经译论(公元148年始)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译论家,他们的主张和论述,大抵出于自己的 力行心得,因而言微旨奥,论断精深,予后世极深的影响,其中如玄奘 (600—664)与严复(1853—1921)的翻译思想和对策性主张,至今仍有 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是中国和世界文 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视若珍宝,矢志于阐发和开拓性继承。”
5/31/2014
2006年,刘宓庆在《流派初探》(《中国外语》,2006年第六期)一文中总结了20 世纪后20多年迄于今的中国翻译实务和理论研究的成绩,提出了中国功能主义翻译流 派的概念。 第一, 坚持翻译的文化战略观,将翻译定位为兴邦振国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不 可或缺的战略武器; 第二, 注重翻译基础研究和整体性整合研究。 第三, 翻译基础研究中的主体是基础理论的发展研究,指汉外互译的意义理论、 理解理论(文本理论)以及交流中的话语传播和表现理论等等;在翻译实务中强调 “把握交流中的意义”; 第四, 注重汉外(不是外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树立“本位 关照、外位参照”的原则,不能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 第五, 必须发展翻译美学,使翻译美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以欣畅的 汉语作为主体的行为风格特征; 第六, 中国翻译理论的对策论核心思想是“代偿”而不是“对应”。前者关注 “以交流中的意义为核心”的语言功能的充分发挥,后者关注的则是语法形态(特别 是句法结构)的两相(原语与译语)对应; 第七, 具有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全局观,学习、借鉴外国实务和理论的优长,积 极进行互动交流。
[ 3 ]王建国.2010.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简评(J).外语研究(120):74-76.
[ 4 ]侯林平,李燕妮.2009.放眼世界, 构建特色—评刘宓庆先生的《新编当 代翻译理论》(J)黑龙江史志(14)80-81. [ 5 ]刘宓庆. 2006. 文化翻译论纲( 修订本) [ M] . 北京: 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31/2014
Part four:
References
[ 1 ] Leo Tak-hung Chan.2004.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John Benjamins Pulishing Company. [ 2 ]王建国. 2006.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刘宓庆翻译思想研究[ C] M 刘宓庆. 刘宓庆 翻译散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31/2014
翻译界评价
对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论纲》一书, 许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 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中心兼职教授) 认为“该书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文化视界中的翻译研究逐步走向了成 熟”; 章艳:“是中国翻译理论界探讨文化翻译为数不多的专著之一, 在理论 深度和系统性方面堪称开先河之作” ; 刘靖之(翻译家、教授)在为该书第一版写的序中指出:“翻译研究和 教学至今仍不得不采用欧美翻译理论, 但由于语言差异问题, 汉英互译 中遇到的问题还难以得到较好的回答, 而刘宓庆的这本书有助于建立更 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 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呼吁建立中国特色翻译理论
刘宓庆认为中国的翻译理论必须置于世界的大格局中求生存、谋发展,同时应该具有自 己的特色。为建立一个这样的翻译理论体系,他提出必须恪守以下几条原则作为自己的 发展方略: 一、注重中国译论的文化战略考量。 二、强调“重描写、重意义、重功能”的基本理论取向。 三、注重整体性整合研究。
emphasize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 method of description
Part three:
Ideas about Liu's theory
理论特色(主要集中在《文化翻译论纲》一书中)
第一, 以翻译为本位、文化为外位, 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以语言为依归, 以文化 意义为研究核心。(对本位和外位的概念,并没有定义得很清楚) 第二, 借鉴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刘宓庆批评了结构主义及其翻译观, 并在维根斯坦 语言哲学观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第三, 把审美揉进文化翻译策略中, 充分地考虑了意义的人文性, 给考察文化翻译 的过程和结果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第四, 刘宓庆结合心理学学科家族对文化心理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给文化翻译研究 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5/31/2014
第一,传统译论在认识论上有问题,因而范畴研究十分薄弱,使翻译 理论探讨带有明 显的封闭性,千余年中甚少开拓。 第二,传统翻译基本理论命题有限,对策性较弱。古典译论家中不乏精言宏论,但始终 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基本理论体系。 第三,传统译论的研究方法必须革新。 刘宓庆针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缺失,吸取了西方译论的长处,构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
Liu Miqing 刘宓庆及其主要翻译思想简介
5/31/2014
Part one:
Intr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uction
刘宓庆,中国香港人,祖籍湖南新宁,生于1939年11月,毕业于 北京大学,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主修语言及语言教学 理论。历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并在联合国组 织机构任翻译。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国立及台湾师范 大学翻译研究所执教,2006年受聘于上海同济大学外语学院任特 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刘宓庆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
5/31/2014
他的学术专著多达数百万言
《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 《文体与翻译》(第1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现代翻译理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当代翻译理论》(台北:书林出版社,1993) 《翻译美学导论》(台北:书林出版,1995) 《文体与翻译》(台北:书林出版社,1997) 《英语翻译训练手册》(台北:书林出版,1997)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翻译教学: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翻译基础》刘宓庆、胡卫平、赵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翻译美学理论》刘宓庆,章艳:(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译作:《朗文英语文法不求人》
5/31/2014
The basic paradigm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1990) Liu said that Chinese translation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semantics and functional description,but not prescription.强调“重描写、重意义、重功能” why? The vagueness of Chinese grammar is a most fundamental linguistic fact,which has no case marking for nouns ,and there is no tense,voice,or mood markings for verbs.That is to say,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are largely determined by semantic function.In emphasizing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and combing the"empty"with the concrete,Chinese is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language from inflectional languages that emphasizes formal properties and cohesion. 基于以上考虑,刘宓庆提出三点关于翻译中要突出描写性翻译的具体方法:
in dealing with translations involving Chinese
rely less on morphological markings
5/31/2014
pay less attention to parallel transfer and more to non-parallel transfer
5/31/2014
随着翻译学学科地位的确立,翻译学研究愈往纵深发展,西方译学发 展迅速,中国译学研究也逐步走入正轨。当代翻译理论大家刘宓庆探讨了 几乎有关翻译的所有问题,包括翻译理论的职能和基本原则;翻译学的性 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理论的基本模式;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翻译 过程解析;翻译思维;可译性理论探索;翻译(包括笔译和口译)的方法 论理论探讨;翻译美学; 翻译的风格论等等。 刘宓庆对中国翻译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全新整合,针对一些国内学 者盲目跟风弊病提出了继承传统与吸收外物并举的方针,呼吁建立中国特 色翻译理论。刘宓庆以其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满腔的爱国热情,当 之无愧是我国翻译界的佼佼者和开拓者。即便是他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 提出引起褒贬不一的反应,反对者认为,坚持中国“特色派”极有可能陷 入对外“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对内的“民族沙文主义”,认为特色派忽视 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共性所在。但是刘宓庆的翻译理论是一个博大精神的体 系,是时代孕育的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