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战区(司令薛岳)参谋长——吴逸志

第九战区(司令薛岳)参谋长——吴逸志

第九战区(司令薛岳)参谋长——吴逸志吴逸志系广东省丰顺县丰良镇莘陂村人,1896年11月11日出生,原名锡祺,字福胜、学行,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德国陆军大学!保定军校第六期,与张发奎、李汉魂、薛岳、邓演达等为同期同学。

北伐战争时任第四军团长、支队长,第八路军总参谋,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九战区参谋长!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充满了战乱和杀伐,天未厌乱,强邻入侵,国事蜩螳,国步维艰。

时代呼唤英雄,吴逸志将军就是那个时代所产生的杰出人才,他文武双全,满腔热血,去儒服,披战袍,抗击日寇,保家卫国,是何等壮怀激烈!1937年(民国26年),日寇侵华,全民抗战开始。

南京沦陷后,北伐名将薛岳将军出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辖区包括江西、湖南等省。

吴逸志出任参谋长。

他们二人在东征北伐时段,是同甘苦共患难的袍泽,密切配合,情同手足。

长沙经历了抗日战争开战以来最残酷的守卫战,日军共三次集结精锐部队进攻。

1938年(民国27年),日军集结12万人,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

他俩率军参加江西德安万家岭战役,歼灭日寇精锐部队一个师团,战万家岭皆为血迹染遍,日本兵遗尸弃械遍地都是,堆积如山……战毕,吴逸志将军陪同薛岳将军巡视万家岭,烽火黯淡,横尸遍野。

吴逸志将军望了望远方暮霭中的万家岭,指了指前面的山峦,诙谐地说:“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司令,依我看,这句话应当改一改哟,山不在高,有仗则名嘛”;将军的妙语,打破了一行人沉闷的情绪。

大家都说:“这个字改得好,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不会忘记万家岭大捷这一仗的”。

万家岭大捷是抗战以来,国军正面战场一次巨大胜利,这次大捷力挽颓势,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不仅轰动全国,而且震惊世界,它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永垂不朽。

此次战役震惊海内外,引起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等欧美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当全国还沉浸在长沙会战胜利的欢呼声中,吴逸志冷静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高瞻远瞩,胸怀天下,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直陈抗日雄图远略,主张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开辟新的战场,以牵制日军并消灭其主力。

罗斯福总统认为吴逸志的主张对全局战略有利,发电报给蒋介石表示赞许。

由于吴逸志的上书没有先征得蒋介石同意,手续不合,致使蒋介石脸上无光,恼羞成怒,要不是薛岳将军极力死保,吴逸志难免有杀头之祸。

然当时有识之士,莫不服吴逸志为人中麒骥,卓尔不群!吴逸志将军故居~蓬芦在柏林举行空中婚礼!万家岭大捷,是抗战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一次“完胜”,力挽抗日颓势,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不仅轰动全国,而且震惊世界,它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永垂不朽。

三次长沙会战,歼敌10余万日军。

抗日名将薛岳名扬海外,而参谋长吴逸志却渐被人们遗忘。

他的被遗忘,是因为他的世界战略眼光超越了时代,超越了蒋介石,这使他在名声鹊起、享受上将待遇时突然消失於军界、政界,回到广东省政府担任船政局局长。

1949年后他前去台湾,从事军事理论研究。

但是,他的家乡人并没有忘记吴逸志将军在国难当头的挺身而出。

在梅州市客家公园博物馆内,辟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将军馆。

记录了中华百年历史长河孕育出的梅州籍将军。

在将军馆第13室,展出了丰顺县十位受衔将军。

其中九位少将,一位中将。

这位中将便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儒将——吴逸志。

北伐先锋转战大江南北吴逸志系广东省丰顺县丰良镇莘陂村人,1896年11月11日出生。

据《吴氏族谱》记载,丰顺汤田吴氏始祖德广公是黄帝108世孙,按照辈序,吴逸志是吴氏开基始祖德广公传下第18世裔孙。

父亲吴少蓬,清季贡生,博通经史,桃李盈门。

据《丰顺县志》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7月,丰顺设立临时参议会,吴少蓬即被推举为议会议长,可见平日声誉崇隆。

也因此,吴逸志自幼在承接孔孟思想的同时,接受维新变革理念。

(吴逸志将军故居“蓬卢”)垂髫之年的吴逸志曾在家乡的私塾读书,也曾替人当夥计煲过茶扫过地。

后来,经人提携到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就读。

191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军校六期,同学当中有叶挺、顾祝同、薛岳、余汉谋、吴奇伟等,都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惊鸿闪影。

三年的军校学习生活结束后,时值清帝逊位,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吴逸志毅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担任大元帅府警卫团连长。

1924年,孙中山先生把黄埔陆军小学升格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培植革命武力,扫荡军阀,吴逸志担任军校教官,进而出任粤军新编第二师营长。

1925年东征开始了,吴逸志率军参加扫除军阀的战争,立下辉煌战功。

回师广州,他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团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其斗志更为坚定,军事指挥战术日益成熟,成为粤军中一颗熠熠升起的希望之星。

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陈炯明盘踞广东的残余势力被肃清后,孙中山先生决定挥师北伐。

1926年7月,吴逸志率师在广州参加誓师北伐大会,担任先头部队第四军的一名团长,与陈铭枢、张发奎和叶挺并肩战斗,率先进入湖南长沙,转战于湖北咸宁,攻打直系军阀吴佩孚。

在北伐战争期间,吴逸志会同友军转战大江南北,与各地大军阀激战十余次,皆获全胜。

留学德国举行空中婚礼北伐成功后,吴逸志转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参议。

总司令部设于广州市,总司令陈济棠、参谋长缪培南皆是北伐战友。

当时日寇嚣张,广东沿海常受到骚扰,国民政府为培植英才,以公费留学方式,选送吴逸志到当年军事设施为全球之冠的德国国防大学学习军事,之后他又到柏林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系。

这期间,吴逸志自己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各国详细考察,广开眼界,获益甚多,对西方军事理论和文化内涵颇有研究。

它曾受国民政府重托,建立各种关系和管道,从德国采购新式武器,充实国防,准备抗日之用。

1933年,吴逸志奉令回国,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将总参议。

同年10月22日,他与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生罗惠英(广东南海县人)又返回德国,在柏林中央飞机场租飞机举行空中婚礼,喜结良缘。

之后,周游列国度蜜月,先后游览了意、德、瑞、比、匈、奥、捷、荷、英、俄、美等世界名都。

一年后,吴逸志欲为父亲吴少蓬庆祝八十大寿,父亲希望儿子创办新式教育,建设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完全小学,融合三村私塾为一校,不分地域、姓氏、性别,男女生都能来校就读。

吴逸志也认为“普及教育为吾国当前急务”,便遵从父亲嘱托,用祝寿金办学建校。

他自己捐款,也动员亲朋、同僚、乡人捐款,最终建起了一座可容500多学生就读的松崖学校。

礼堂、教室、会议室、钟楼、图书室一应俱全,誉满丰顺。

这所学校至今犹在,学子们在对吴将军的缅怀中而勤奋学习。

抗日救国打出“万家岭大捷”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升任少将的吴逸志被薛岳将军邀去担任第九战区参谋长,防守江西、湖南等省疆土。

他们二人在东征北伐时段,是同甘苦共患难的战友,密切配合,情同手足。

薛岳将军脾气暴躁,素有“老虎仔”之称;吴逸志将军儒雅淡定,从事参谋工作多年,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高超的军事素养,因此,也只有他才能将咆哮中的薛岳将军安静下来。

这种搭档,为1938年的“万家岭大捷”奠定基础。

“南京大屠杀”发生后,日寇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南昌,妄图再制造一个“南昌大屠杀”,然后实现对武汉国民党政府的包抄。

1938年6月,江西长江要塞马当失守,日军一个月内连占彭泽、湖口和九江,并叫嚣一个月内再破星子、德安和永修3座县城,夺取和控制整个南昌。

8月下旬,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偕参谋长吴逸志来到观音阁,开始仔细分析赣北抗日战场的形势,紧急调动10万兵力在德安北部的山地布下易守难攻的“反八字剪形阵”,封锁南浔线和昌九公路,并召集前线将领训话:“参加围攻的各部队一律有进无退,违者斩!”。

1938年9月23日,薛岳利用夜间调兵布好阵势后,引诱日寇106师团先锋青木部队6000余骑兵、步兵、炮兵进入万家岭口袋阵地,万家岭是对德安县内鸡公山、扁担山等群山的总称。

日寇第11集团军司令冈村甯次为了让瑞武线上的日27师团东进接应106师团,命27师团占领万家岭要塞麒麟峰,死伤4000余人后,日寇使用毒气,中国守军大多殉国,麒麟峰失守。

9月28日,中国守军浴血奋战夺回尸横遍野的麒麟峰,共消灭日军7500余人。

10月5日,被困在万家岭的日106师团已快弹尽粮绝,伤亡惨重,不少军官被击毙。

10月8日,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亲自组织向万家岭空投了200多名联队长以下军官以充兵力,此举在整个抗战中绝无仅有。

同时,蒋介石命令薛岳,务必在10月9日24时前全歼该敌为“双十节”献礼。

10月10日晨8时,万家岭停止了枪炮声,日寇106师团死伤万余人,不足千人的残兵惶惶逃去。

吴逸志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万家岭皆为血迹染遍,日本兵遗尸弃械遍地都是,堆积如山……”战毕,吴逸志将军陪同薛岳将军巡视万家岭,烽火黯淡,横尸遍野。

吴逸志将军望瞭望远方暮霭中的万家岭,指了指前面的山峦,诙谐地说:“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司令,依我看,这句话应当改一改哟,山不在高,有仗则名嘛”。

将军的妙语,打破了一行人沉闷的情绪。

大家都说:“这个字改得好,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不会忘记万家岭大捷这一仗的”。

万家岭大捷是抗战以来,国军正面战场一次巨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薛岳和参谋长吴逸志率军打出的这次大捷,歼灭日寇精锐部队一个师团,在日军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万家岭大捷力挽抗战初期的颓势,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不仅轰动全国,而且震惊世界。

叶挺将军评价说,“万家岭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

”万家岭战役获胜后,吴逸志晋升中将。

薛岳签署的命令中说,“本战区中将参谋长吴逸志著晋支上将薪”。

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享受上将待遇。

长沙会战绽放中国军魂抗日战争中,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成为中国正面抗敌的一个主要战场。

从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日本侵华军队为达到消灭中国军队主力,打通大陆交通线,与太平洋日军相呼应的目的,一连向长沙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

在长沙三次大会战中,薛岳将军指挥若定,吴逸志参谋长辅弼功深,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时代英雄。

1939年9月,日军为消灭我军第九战区主力并占据长沙,向赣西北、湘北发动猛烈进犯。

薛岳将军和以吴逸志为首的参谋部采用“后退决战”的方针,先在赣北高安、湘北新墙河英勇阻击,后撤退至长沙近郊。

10月4日,我军发起攻击,日军力战不支,被迫退回战前阵地。

此次会战,中日双方投入兵力共40余万人,中国军队奋勇作战,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狂妄企图,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时任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於10月7日为《新华日报》写的一篇社论《论长沙的胜利》指出:“这是抗战三年来第一个伟大的胜利!”第一次长沙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第一次攻势,也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战前态势的一次战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