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
破土动工:
紧水滩,顾名思义。瓯江从百山祖源头出,经过千回百转, 在紧水滩峡谷处,山势陡然收紧,水流突然湍急,故名紧水 滩。1978年10月,两岸的杜鹃因“十月小阳春”而星点怒放, 峡谷急流雾气腾生,峭壁悬崖间,青松昂然,斑鸠幽鸣。一 支工程队带着重型机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紧水滩电站开 始破土动工。1981年10月,大坝主体工程动工兴建,1986年6 月24日,大坝下闸蓄水。
瓯江因温州古称瓯而得名,发源于浙江省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 山祖锅帽尖。(浙闽边境洞宫山西北),东北流至丽水城郊附近折向 东南,流经龙泉市、云和县、莲都区、青田县、永嘉县、乐清市、鹿 城区、龙湾区,从温州市流入东海。全长388公里,总落差1080米, 流域面积1.79万平方公里。瓯江上游转折迂回于崇山峻岭形成许多急 流险滩,下游北岸为永嘉、乐清,南岸是温州市区。江面宽阔,由于 江流海鹿城区)、 江心屿(鹿城区)、七都涂(鹿城区)、灵昆岛(龙湾区)四个江中 沙洲。其中江心屿与鼓浪屿、东门屿、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 瓯江干流自源头至丽水市大港头称龙泉溪,属上游河段;大港头至青 田县石溪称大溪,属中游河段;石溪以下始称瓯江。主要支流自上而 下有松阴溪、好溪、小溪和楠溪。瓯江中上游河段除局部小平原外, 全系山区,河流转折在崇山峻岭之中,水急滩多,水力资源丰富。流 域四周为重要木材基地,多以木筏外运;下游为台地及滨海冲积平原, 江面较宽,潮汐影响所及之河段可通小轮。
悲剧发生:
这期间,还有悲壮的瞬间。1984年5月15日下午4时,大雨骤 降不止,至晚上11时,降水量达144.3毫米,溪水暴涨,大坝 导流洞泄洪不及,围堰过水。库区居民100多户房屋被淹, 500多亩绿油油的稻田毁于一旦,居民损失物资价值45万元, 1人被大水夺去生命。 紧水滩坝高194米,坝顶弧长351米,顶宽5米,底宽25.74米, 校核洪水位192.7米,设计洪水位190.29米,正常蓄水位184米, 死水位164米。总库容量13.93亿立方米,正常水位库面积34.3 平方公里。集雨面积2761平方公里,占龙泉溪流域总面积的 77.8%。 库区淹没了云和的龙门、大源、赤石、库北4个公社,56个生 产大队,71个自然村,迁徙居民2034户,10711人。淹没耕地 8232.3亩,山林21522.17亩,拆迁房屋面积348231平方米。
明朝时期: 这一带是银矿开采的主阵地。渡蛟银垄、田铺桥下、菖 蒲垄等地遗留多处银矿洞。在瑞滩银矿洞旁边,尚存一 座朝廷派出监督银矿开采的宦官坟墓,乡人称之为“太 监菩”。叶留宗矿工起义军在瓯江流域屯扎,并在砻空 等地设置了多个军事要寨对抗朝廷官兵。 清末民初: 清太平军将领石达开领兵会集于此。民初北阀军孙残部 由瓯江水陆并进而进入全浙。 民国中期: 1934年,国军18军军长罗卓英、67师师长黄雄为“剿共” 而踌躇于此,进退两难。抗战时间,浙江省保安司令部、 其它省军政机关驻此三年,1942年,21师部队全军驻扎 于此。
北宋时期: 瓯江流域,历代兵家必争。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军大将 洪载驻军于斯。解放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经常于此活动。 南宋时期: 龙门,原称汤候门,南宋宰相汤思退(1117—1164)府邸。始祖从京都营 迁处州汤候门、渡蛟村隐居不仕,《汤氏宗谱》载:“十一世公思退,系 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官拜右丞相。”汤氏是唯一非汀州人的支系。 渡蛟村的汤氏居地,原称“议事厅”,后因代代言传,就改称“米子亭”。 1982年,于坝址处发现汤氏古墓,出土黄金百两,被汤氏后裔均分。 明朝时期: 这一带是银矿开采的主阵地。渡蛟银垄、田铺桥下、菖蒲垄等地遗留多处 银矿洞。在瑞滩银矿洞旁边,尚存一座朝廷派出监督银矿开采的宦官坟墓, 乡人称之为“太监菩”。叶留宗矿工起义军在瓯江流域屯扎,并在砻空等 地设置了多个军事要寨对抗朝廷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