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沉子案例

浮沉子案例

浮沉子案例
一.活动引言
1.活动名称:浮沉子
2.活动场所:物理实验室
3.活动对象:高中一年级
4.活动时间:90分钟
5.活动目标:(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浮沉子的沉浮以及能够掌握浮沉子的工作原理(2)学生学会制作浮沉子,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浮沉子活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二.准备工作
1.涉及主要内容:物体的平衡,气体实验定律,毛细现象,液压传递。

2.实验器材:几个塑料瓶,多个一端封口的小玻璃瓶,气球,硬币,火柴,蜡烛,自来水,胶带,剪刀,打火机,塑料管,回形针等实验室常用器材。

三.活动过程
实验一:小玻璃瓶浮沉子
器材:小玻璃瓶,透明塑料瓶,自来水
演示设计:将一端封口的小玻璃瓶(可装有适量的水),瓶口向下放入装有水的透明塑料瓶中,使整个小玻璃瓶恰好能浮于水面下为宜,并盖好瓶盖。

猜想与假设:老师提出问题,如果双手用力挤压塑料瓶,小玻璃瓶会怎样运动?
学生思考,想法一:因为小玻璃瓶是浮在水面上,即使挤压水,我们也不能直接挤压到小玻璃瓶。

所以,我认为用双手挤压瓶子,小玻璃瓶依旧会浮在上面不动。

想法二:手的压力通过水也能作用到小玻璃瓶上。

这样,从两侧挤压瓶子,小玻璃瓶就会左右移动。

想法三:如果挤压瓶子,瓶内会有一股向上的力,所以我认为小玻璃瓶会上升
想法四:双手挤压塑料瓶,水被压入小玻璃瓶中,重力增加,我认为小玻璃瓶会下沉。

进行实验与讨论:
1.让每个小组制作好小玻璃瓶浮沉子,让他们用力挤压塑料瓶,看小玻璃瓶究竟怎样运动?
2.当放开手时,小玻璃瓶又怎样运动?
结束讨论:老师演示该实验,结合同学的实验结果。

总结:当双手有力挤压塑料瓶时,小玻璃瓶下降;当双手松开塑料瓶时,小玻璃瓶上升。

分析现象和原因:是因为当空气被压缩时,将压强传递给水,水被压入瓶中,这时小玻璃瓶里进入一些水,它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下沉。

手离开塑料瓶,这时水面上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小玻璃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压强,里面的水减少。

小玻璃管的重力小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因此它就向上漂浮。

实验二:气球浮沉子
器材:透明塑料瓶,气球,硬币,胶带,剪刀,自来水
演示设计:取一个吹有些少许的气的气球,并置入一枚硬币于气球口,用以增加重量及封住开口。

放入装水的透明塑料瓶,调节气球浮沉子,使其恰好悬浮于水中。

猜想与假设:老师提出问题,如果双手用力挤压塑料瓶,密封的气球会不会跟小玻璃瓶浮沉子实验现象一样,发生沉浮现象?
学生思考,想法一:因为密封的气球不会进入水,所以不会发生沉浮现象。

想法而二:双手挤压塑料瓶,气球内空气收缩。

浮力会变小,会发生沉浮现象。

实验与讨论:
1.让每个小组制作好气球浮沉子,让他们用力挤压塑料瓶,看气球浮沉子怎样运动?
2.当放开手时,气球浮沉子又是怎样运动?
结束讨论:老师演示该实验,结合同学的结果。

总结:用力挤压塑料瓶时,气球浮沉子向下运动;松开手时,气球向上运动。

分析现象和原因:当手用力挤压塑料瓶时,塑料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变,但空气的体积却会减小。

由于液体压强的传递作用,气球中的空气也会被压缩,气球中气体分子之间空隙减小导致体积变小。

气球体积变小,受到的浮力减小,使它重力大于浮力,于是,气球会沉下去;当松开手,气球浮力增加,气球又浮上来。

实验三:火柴浮沉子
器材:透明塑料瓶,火柴,蜡烛,打火机,自来水
演示设计:把一根火柴置于装入的透明塑料瓶中,调节火柴浮沉子,使其恰能悬浮于水中,并盖好盖子。

猜想与假设:老师提出问题:火柴即没有像小玻璃管一端有开口,也没有气球的体积变化。

那么火柴还会发生沉浮现象么?
学生思考,想法一:不会,因为没有像小玻璃管那样一端有开口。

想法二:不会,因为不像气球那样有气体体积上的变化。

想法三:会,木质是多孔的,火柴有空隙,挤压塑料瓶由于压力会把水带入火柴的空隙中,使重力增大,发生沉浮现象。

实验与讨论:
1.让每个小组做好火柴浮沉子,让他们用力挤压塑料瓶,看火柴浮沉子怎样运动?
2.当放开手时,火柴浮沉子又是怎样运动?
结束讨论:老师演示该实验,结合同学的结果。

总结:用力挤压塑料瓶,火柴下沉;松开手时,火柴上浮。

再次猜想:老师提出问题:怎么去证明想法三同学的观点呢?(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演示设计:用打火机点燃蜡烛,用蜡烛油涂满火柴,再次放入装水的透明塑料瓶中,并盖好盖子。

老师用双手挤压塑料瓶,让学生们观察火柴并不发生沉浮现象。

由此证明想法三的同学观点正确。

分析现象及原因:刚开始用双手挤压塑料瓶,由于火柴是木质的,是多孔结构,使火柴的空隙中进入了一些水,这时,它的重力增加,大于它所受到的浮力。

手离开,火柴中水减少,火柴浮起;后一个实验,由于蜡烛油涂满了火柴,使火柴无法进入水,所以不发生沉浮现象。

四.总结阶段:
让同学们对三种不同实验进行总结
五.动手制作(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每个小组发塑料管和回形针,按照自己小组的猜想制作浮沉子(要求:浮沉子能沉能浮,能够清晰的看到里面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