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怎样定位虚词及虚词译文做题技巧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怎样定位虚词及虚词译文做题技巧归纳总结

抓住四类关键虚词,实实在在译到位学案略语文言虚词在文言翻译中一般不会刻意设点,但鉴于它在辅助实词构成句子语法结构或表达语气方面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又很难回避,好在考查范围相当明确(《考试说明》规定18个)。

如果考生高度重视,对虚词的差别能做细微的分析,并对高频虚词及一些特殊虚词重点把握,那么,就能做到“遇到”即可“抓住”而得分。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甲)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不能用汉文也。

(选自苏轼《贾谊论》)(乙)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以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其辞曰:“……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选自《汉书·贾谊传》)(1)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译文:答案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被任用而郁郁死去,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得分点“犹且”“以”“然则”。

(2)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译文:答案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清醒的人,也没有谁了解我。

得分点“已”、“亡”、宾语前置句。

(3)遭世罔极,乃殒厥身。

译文:答案(你)遭受世人无尽的谗言啊,乃至于毁了自己的生命。

得分点“罔极”“乃”“殒”“厥”。

参考译文(甲)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被任用而郁郁死去,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乙)贾谊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贤臣,因为受到谗言而被贬,写了《离骚》,《离骚》的结尾说:“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清醒的人,也没有谁了解我。

”于是自己投江而死。

贾谊缅怀屈原,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

他的赋文说:“……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

到了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地凭吊屈原先生。

(你)遭受世人无尽的谗言啊,乃至于毁了自己的生命。

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悯獐[清]侯方域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

侯子曰:“獐可驯乎?”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

”营室而授獐焉。

王仲凫闻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①,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②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

吾将导獐而见之二犬,侵假③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侯子曰:“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默然不应。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

视二犬之貌,且翦翦④焉适矣。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索矣。

视二犬之情,且煦煦⑤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

”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

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

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

”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

獒:猛犬。

②韩子卢:猎犬名。

裔:后代。

③侵假:逐渐。

④翦翦:和睦的样子。

⑤煦煦:和悦的样子。

(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译文:答案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得分点“无乃”,大意对。

(2)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译文:答案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得分点“审”、“曷”(何不)、“以”及省略的宾语,大意对。

(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3分)★译文:(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3分)★译文:问题反思你在翻译中有无“虚词”的采分点意识?你认为有哪些虚词可以译出或不可译出?答: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1.题目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3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第2题]剖析现场失分答案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0分该答案对原句完全未理解,只是译出了反问句式,但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1分该答案只译出了反问句式,像“因而”“安”关键得分点均未译出。

2分该答案译出了反问句和“安”的使动用法,尤其对“岂更害哉”的句意理解准确,但对本句的难点“因而”未译对。

解读现场满分答案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满分3分原句有三个得分点:一是“安”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安”或“安抚、安定”均可);二是“岂更害哉”这个固定反问句;三是“因而”这个古今异义词难点,译时须拆开,“因”是介词,译为“按照、依据、根据”,后面省略宾语;“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翻译时不可将原词保留或译成“因此”。

还有一个句意分,就是“害”这个动词,谁“害”谁关系要译清。

按照这些评分标准,该答案堪称完美。

完善你的答案参考答案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得分点“因而”、“安”、“岂……哉”、句意通顺。

]剖析现场失分答案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1分只译出了“状”字(状况、情况),“以”“语”两个得分点均未译出。

2分该答案有点意译,尤其是“语”字,介宾短语后置句译到位了,只是介词“以”译为“拿”不妥,这里的“以”译为“把”最好。

解读现场满分答案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满分3分该答案不仅译对了三个得分点,而且把“蹙然”一词译得很准。

“蹙然”不大好译,只要能译出“不高兴”即可。

另外,“语”字简单译成“说”也不可。

完善你的答案参考答案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

得分点“语”、“以”、“状”、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有个宾客来探访我时,送给我一只獐子。

我说:“这獐子能驯服吗?”宾客回答说:“在道德完善的远古时代,野兽可以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游戏,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我说:“是这样。

”于是建造了兽圈并接受了獐子。

王仲凫听后说:“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我说:“你的庭院里有两条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而跑得快的是猛犬韩子卢的后代,它们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办?”王仲凫笑着说:“你不仅不善于驯养獐,而且还不了解我的两条狗。

我准备引导獐子去见那两条狗,逐渐让它们在一个圈里吃食,逐渐在一处睡觉,逐渐成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我说:“虽然这样,你何不让童仆看守那两条狗,并且将獐子用绳索拴住?”王仲凫没有回答。

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将童仆辞退了。

看那两条狗的样子,与獐子相处比较和睦了。

”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把拴獐子的绳索去掉了。

看那两条狗的神情,对獐子和悦的样子很亲近;虽然这样,獐子还存有嫌隙。

”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獐子已经没有嫌隙了,与那两条狗混为一体了。

”又过了三天,两条狗趁獐子熟睡之际咬它,獐子最终被两条狗咬死了。

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

我说:“你原来不了解那两条狗吗?以前它们装出和睦相处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的童仆的;随后做出和悦亲近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去掉绳索的,并且担心有人会援助獐子;接着表示和獐子没有嫌隙,是用来迷惑那头獐子的。

你撤走了獐子的防备,消除了可能给予獐子的援助,并且探到獐子的真实情况,这正是西楚霸王项羽有力无处使,春秋时宋国大夫南宫万被杀死的原因啊,何况是獐子呢?”王仲凫很生气,抽出戈来驱赶那两条狗。

我说:“不需要了。

那世上相互成为朋友,越来越亲密,却出其不意地陷害对方的人,这样的智慧不是从那两条狗才开始有的。

”有人说:“这头獐子,内心孤洁而气度狭隘,像那种无论怎样对待他他都不满意的人,即使没有那两条狗,也会遭遇灾难的。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译好四类虚词(一)高频虚词:格外留心,确保翻译到位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以”字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

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

“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

“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

“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改,自以意治之,辄愈。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选自《宋史·钱乙传》) 译文:答案(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叹息道:“这就是(医生)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得分点藏,通“脏”;其,表推测,大概;已,止,意为“结束”。

2.(史弼)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

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

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

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

(选自《后汉书·史弼》) 译文:答案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

得分点“以”“谒”“因”“达”。

3.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

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而士亦以此附焉。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

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