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闫辉(2011年6月22日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

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

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

“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

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

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

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

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规模化扩张,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城镇发展势头强劲。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1.8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9.6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4%,县城区和各中心镇均呈现出强势扩张的态势。

特别是面对去年以来宏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和限购、限贷、限价、加息等一系列政策叠加影响,我县房地产业继续呈现供需两旺的良性发展态势,充分说明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十分巨大,总体趋势不可逆转。

四是内在需求十分旺盛。

据统计,全县有近24万农村劳动力在从事非农领域的生产,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7%。

这说明,在城乡要素市场形成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急剧减少,城镇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

二、新一轮城镇化规划体系的初步设想规划是城镇发展的龙头和总纲,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一个“立足当前、指导长远、准确定位、分步实施、彰显特色”的城市规划。

目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2010—2030已形成初案,结合几次听取方案汇报和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我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明确城镇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定位。

(1关于中心城市规划。

在发展定位上,目前及至“十二五”期间定位为苏皖边界现代化中等工贸旅游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行区;在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中,进一步融合了“宁徐走廊节点、泽西区域中心、宜居旅游城市”等功能。

在发展目标上,年初召开的县委扩大会提出,十二五末,我县城市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县城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0万人,城市化水平50%以上。

在新一轮2030年远期规划中,未来城市规划区范围将包括双沟、瑶沟、梅花、石集、车门等乡镇,总规划区面积将达到74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将形成东至245省道、南至245省道、西至改道后的121省道、北至钱塘江路,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60-80万人。

在发展方向上,综合考虑目前的城市格局和发展基础,初步考虑是,坚持“北扩东进、南优西拓”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坚持老城区、新城区、城南区、经济开发区“一城四区”错位发展,即以商贸、住宅为重点的老城区,以行政办公、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城北片区,以工业发展为重点的工业园区,以高档人才公寓、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城南新区。

(2关于城镇布局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县提出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双沟镇为副中心的“一主、一副、八组团”的城镇体系,但随着宿淮铁路、梅花铁路站点、建设路北延工程的实施,梅花镇的区位优势和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新一轮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变化,建议以县城为中心,双沟、梅花为两翼,六大片区发展的城镇特色发展战略。

六大片区之间在产业、用地等方面相互配合,有竞争有合作。

每个片区有一个核心,作为片区的经济增长极。

北部片区的梅花镇是市级重点中心镇,又是泗洪“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围绕县城的“两核”之一。

随着铁路站场和物流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能够带动整个北部片区的产业发展,吸引、带动归仁和金锁镇发展。

东北片区的曹庙乡、界集镇、太平镇和龙集镇全部紧邻洪泽湖,自然资源良好,规划330省道自北向南串联起这4个乡镇,大大提高了交通条件。

其中,界集镇处于节点位置,交通区位更加优越,可规划作为片区重点镇。

东南片区中的半城镇是省级重点镇、也是特色发展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规划330省道环湖连接起半城镇、陈圩乡和城头乡,有利于带动环湖乡镇的统筹发展;青城公路、青临公路将东南片区的乡镇与县城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提供便利的旅游服务设施。

南部片区中的双沟镇是省级重点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高,能够带动交通相对较弱的四河乡和峰山乡,发展相关产业或上下游产业。

西南片区以上塘镇为核心,县道为联系轴,带动魏营镇和天岗湖乡发展。

利用西南片区高效农业、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西南岗生态农业基地。

中心片区以县城为中心,以2条高速公路、2条省道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朱湖镇和车门乡、石集乡、瑶沟乡因距县城距离较近,受县城辐射影响较大,作为近郊型乡镇,在县城的带动引导下发展。

(3关于村庄布局规划。

在最近一轮镇村布局规划中,我县将现有村庄缩并为242个,方案已上报审批,但根据6月16日全省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工作会议上得到的反馈意见来看,此方案可行性不强,省住建厅明确要求扩大村庄数量。

下一步的村庄布局规划中,住建部门要会同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实际需求,按照鼓励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和撤并型三种类型,进一步调研论证,最终确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

2、注重在规划中体现城市特色和内涵。

一要发掘历史文化。

泗洪历史源远流长,五万年前即有下草湾人生息繁衍。

西周时境内为徐国中心,曾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徐文化。

泗洪又是革命老区,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驻足。

如何保护开发这些历史遗存,发扬光大这些文化遗产,有效整合这些古色和红色资源,是我们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努力的方向,也是体现我们泗洪特色的优势所在。

二要突出绿色生态。

要结合洪泽湖湿地、亚洲最大的美洲黑杨种质资源库等生态优势,通过城南生态文化旅游片区的精心打造,切实做好城市与洪泽湖的有效衔接,做到“引湖入城”、“映湖入城”,实现由滨水县城向滨湖之城的转变。

精心编制“两河三堆”等城市绿化景观设计,大力推进濉河风光带南侧、汴河风光带东侧、团结河风光带南岸、城区出口等绿化景观工程,加快实施城市森林覆盖工程,规划建设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体系、公园广场、游园小品,为市民创造生态、幽雅、绿色、宁静的人居环境。

三要彰显滨水特色。

泗洪临湖傍淮,风光秀美,烟波浩淼的洪泽湖静卧城东,绿树掩映的奎濉河依城南下,清新秀美的濉汴河穿城而过,水城交融,相映成辉,这是城市的亮点所在、灵气所在、魅力所在。

我们可以做大做足水的文章,结合濉河、汴河、团结河、早陈河、东风大沟等城市水系,加快推进滨水地区城市设计规划实施;结合城南、城东、城北等三个砖瓦厂形成的现有水系,高品位规划建设生态文化公园,切实打造亲水、宜居城市。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规划设计中突出“靓丽、绿色、宜居”等主题,突出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努力实现500米周边有文化体育健身设施,让市民充分享受到城市的服务和文明。

3、加强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各类规划的衔接。

对接是否到位是影响规划前瞻性、科学性的关键。

在前几天同济城市规划院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征求意见会上,已突出反映出由于对接不到位而产生分析数据不准确、最新情况不明晰、工作思路不可行、不同规划有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因而,在下步规划编制、论证中,必须全面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交通、供电、国土、环保等各项规划的紧密衔接,并同步启动城市绿地、水系、人防、管网、通信、商业业态等专项规划,切实形成覆盖县域、城乡一体、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

4、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规划管理制度、严格规划审批制度、严格规划监督制度、严格规划执法制度。

对不按规划要求建设的违规违法建筑,要做到既罚又拆,决不能以罚代拆,更不能因罚变规。

对因执法不严而造成规划失误的人和事,要从严追究责任。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差异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互为一体的城镇格局。

近年来,围绕苏皖边界现代化中等工贸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每年实施不少于100项重点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区人口分别比“十五”末扩大1倍,实现了“五年再造一座新城”的发展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载体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在构筑发展平台上求得更大突破。

1、做精县城,增强带动力。

从泗洪城市长远建设来看,活力在老城区、魅力在新城区、实力在工业园区、潜力在城南区。

从当前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今后一个时期就是新城区提速发展、老城区提升品位、城南区打造精品、工业园区封闭运营。

(1新城区提速发展。

目前,我县行政城区基础路网、市政设施均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与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主要原因表现在教育、卫生、金融等功能缺乏,商业氛围淡薄。

今后,在行政新区重点要做好致力完善功能、着力提升人气文章。

要加快启动功能性项目建设,近期力争建成2-3家新城区分支银行,全面提升新城区行政服务、教育、卫生、交通、金融等功能。

要坚持平稳、健康的原则,稳步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快推进瑞丰翡翠城、佳和新城等精品楼盘建设,适时推出成熟的城市经营性地块,努力建成一批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明和谐、富有特色、适宜人居、生态一流的生活组团,提高入住率,提升新城区人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