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收集数据(1)小调查:说出一种你最喜欢的活动。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2)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组织交流图上的这些活动你最喜欢哪种?学生从图上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2.分析数据,提出要求(1)组织学生整理调查的各组数据,填写单式统计表。
学生根据调查的数据填写单式统计表。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2)从上面的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从上面的表中可以分别知道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各种活动的人数)(3)这两个表有什么异同?相同点:这两个单式统计表中都有活动和人数两栏。
不同点:每个统计表只能反映出男生或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
(4)师:这样的两个统计表在进行数据的比较、分析时方不方便呢?生:不方便,如果两组数据能在一个表中就好了。
师:你们的想法真棒!像这样的两个表可以合成一个表,叫复式统计表。
怎么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复式统计表。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 认识复式统计表。
(课件出式合成的复式统计表)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男女像这样的两个表合成一个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第一栏左上角为表头,即。
表头被分成三部分,分别表示横栏类别、表中数据和竖栏类别。
横栏为活动,有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表中数据为人数,填写男、女生的人数;竖栏为性别,有男、女。
2.合作交流,根据复式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男生所在的行,哪种活动下面的数最大,表明男生最喜欢那种活动)女生呢?(女生所在的行,哪种活动下面的数最大,表明女生最喜欢那种活动)(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把表格中所有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调查的人数)(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比如男生喜欢踢球的人数最多,建议学校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女生喜欢看电视的人数最多,建议她们不要长时间看电视,更不能因为看电视影响学习等)3.小组讨论交流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的区别。
单式统计表只能反映出男生或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情况;复式统计表不仅能反映出所有学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情况,还便于进行数据间的比较。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活 动 人 数 性 别(1)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
(2)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3)根据统计表,判断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①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②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③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4)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
男生体育成绩记录单女生体育成绩记录单问题:统计表包含哪几项内容?要求:先将记录单中的数据整理在统计表中,再说一说这个班的体育成绩。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复式统计表》学情分析蒋婵娟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单式统计表的深化和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进入课堂,参与学习。
本节课的开始利用学生平时喜欢的活动为主倒入本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上,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进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在教学“复式统计表”试讲时,我请学生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然后发现了什么,看似是自主发现,其实学生还是一种接受性学习,朝着教师指的方向走,缺乏一定的挑战性。
后来经过我们数学团队的集体智慧,才改为两人一组动手摆一摆,这样探索发现复式统计表,在探索中让学生体会到归纳研究的方法,渗透科学研究的态度;同时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提高结论的可信度。
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既有一定的方向,又有不同的思维,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使探索的问题具有挑战性。
《复式统计表》效果分析上完《复式统计表》这一课,在对课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掌握情况好,达标率高从评测练习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
全班32人,全部及格,32人优秀,及格率、优秀率均为100%、。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堂课我以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为话题倒入本节课,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开始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单式统计表为主导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上,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进行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善于分享的良好习惯,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有所进步。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简单回顾本节课探究知识的过程,给学生更清晰的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了解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观察、比较、归纳”及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要让学生觉得好玩,感觉到快乐,从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因此我们要放飞学生的快乐心灵,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
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些理念,,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上,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值得商榷的地方:1、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而是让学生去讨论去展示交流。
对于一些大家存在疑惑的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要把交流之球一次又一次的传递到学生手中,再交流再思考再解疑,真正的解决疑惑。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在相互的讨论与交流中总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用集体的智慧去发现比例的特点。
在课堂中,正确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的把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创建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2、健全的评价机制要贯穿课堂。
评价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有效的调控课堂。
作为教师要能够从每个学生的身上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出及时、合理、有效的评价。
评价不只是夸奖,还有建议和提醒,是针对于学生的回答最有效的反馈。
以前的课堂只有教师的评价,而在现在的课堂中我们也开始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及学会赏识、赞扬别人的能力。
在执教本节课时,我的课堂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还不能用具体、有针对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
如果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复式统计表》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对复式统计表结构的认识,数据的填写及分析。
教学难点:对复式统计表结构的认识,数据的填写及分析。
本节教学的地位、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单式统计表的深化和发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意义。
编写意图:1尽管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有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但是,统计方法和意义的体验,数据观念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多次的经历中不断积淀。
逐步内化,因此本单元教学时,切不可单纯的地将复试统计表的来设计教学过程。
2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调查研究,统计数据解读能力是新时代公民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素养。
这种素养,应该从小就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自然是一个主要载体。
《复式统计表》评测练习郯城县一、填空题某地区5月份和9月份天气情况统计表:1.复式统计表的表头有()、()和()三项内容。
2.5月份()天数最少,9月份()天数最多。
3.9月份阴天比5月份少( )天,5月份晴天比9月份多( )天。
4.5月份一共有()天,其中有()天下雨。
5.9月份一共有()天,其中有()天不下雨。
考查目的:会观察复式统计表,并会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1.天气,天数,月份。
2.雨天,多云。
3.2,3。
4.31,6。
5.30,22。
解析:要仔细审题,读懂统计表,抓住关键词,如“最少”“最多”,并根据统计表计算回答。
二、选择题某校三(2)班全班同学喜欢吃蔬菜的情况,统计如下表:(每人限选一种)1.全班有()人。
A.48 B.49 C.50 D.512.全班喜欢吃()的人数最多。
A.茄子 B.西红柿 C.青菜 D.黄瓜3.喜欢吃青菜的男生比女生多()人。
A.1 B.2 C.3 D.44.这个班男生比女生多()人。
A.4 B.3 C.2 D.15.喜欢吃黄瓜的人数比喜欢吃西红柿的少()人。
A.6 B.7 C.8 D.9考查目的:对复式统计表的解读能力。
答案: 1.C。
2.B。
3.B。
4.C。
5.A。
解析:观察复式统计表后,对数据进行比较、计算。
《复式统计表》课后反思《复式统计表》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帮助学生继续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