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交响曲
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对命运的反抗和斗争,对 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对贵族的厌恶和唾弃,感受 着法国大革命的震撼和激荡,对未来的坚定和激 昂和对幸福的渴望等。
你们对贝多芬了解多少呢?
1、贝多芬是哪国人?
德国 2、他几岁开始登台演出? 8岁登台演出 3、几岁开始学琴师
0 X X X ┃X - ┃
B:请女同学唱副部主题,男同学用手模仿弦乐拉奏的情景。
柔和的 抒情的
聆听完整乐章思考: 和命运的斗争停止了吗?
以倍强的力度全奏命运动机, 音乐又回到了那种严峻与激动 不安之中,在主部结束时,双 簧管插入一段哀怨的宣叙调, 显得格外悲怆。结尾处命运主 题的进入又一次掀起了戏剧性 的高潮,最后音乐又回到最初 的陈述,表示斗争尚未胜利, 若想“扼住命运的咽喉”还应 继续搏击。进一步揭示了英雄 的内心世界,在斗争中锻炼了 性格的意志。
4、他几岁患了耳聋症? 26岁耳聋,晚年全聋 5、请你说出贝多芬的两部代表作品? 《月光》、《悲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作品 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末乐章的合唱根 据席勒的《欢乐颂》写成,作品第125号。这部交响乐是贝 多芬一生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它构思广阔,思想深刻, 在体裁上创造性地加入了合唱队和独唱、重唱,与交响乐 队一起构成一部英雄史诗般的颂歌。全曲长一个多小时。 最早的第九交响曲手稿是1817年写的,又过了七年才完成。 1824年2月,他做了最后的润色。到1824年5月7日第一次 在维也纳上演时,贝多芬耳朵已经聋得无法去考虑担任指 挥。首演获得巨大成功,雷鸣般的掌声达五次之多,贝多 芬却无法听到,直到女歌手把他转过身来,他才看到人们 在拍手。在座的人猛然意识到他刚才之所以未转过身是因 为没有听到,无不像触电似的感到震惊,接着,同情和仰 慕之情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2)、通过欣赏,我们可以听出两个乐章的音乐截然 不同 乐章 旋律 节奏 明亮 力度 强弱相间 情绪 惊慌不 安
第一乐章 短小、动 机明显
进行曲式、 第四乐章 富有歌唱 鲜明 性、歌舞 性
强壮有力
欢快、 活泼豪 迈
想一想
1、贝多芬的生平经历使与这部交响曲有着什么 样的关系?
不幸的生平使贝多芬的热情和冲动达到顶峰, 从而进发出了与命运抗争的创作乐思。 2、整个乐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段文字里的“他”是谁呢?
问题:
1、这段音乐是一种什么体裁的音乐?
2、你在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如何?这个命 运是好运,还是厄运? 3、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描写命运的?
0 X X X ┃X - ┃
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描写命运的?
用“命运”的四个音作为音乐的动机,用不同的 力度速度,不同的调,不同的乐器反复重复、 变化来塑造“命运的形象”这叫做“动机式“”创作 手法,这是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常用 的手法
作品分析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又名命运交响曲, 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 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创作的第五交响曲,构 建在四音的“命运动机”之上,作为整个交响曲的核心,
“命运动机”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并加以变形,一系
问题:
1、交响曲产生于什么年代?
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 2、有哪些音乐家对交响曲的发展做出过伟大的贡献?
谈谈副部主题与第一主题有什么不同?
第一主题:
副部主题:
力度变得柔和,速度缓慢,旋律更优美。我们把这个主题命名为“英 雄”。由“命运”动机蜕变出来的一段柔婉、优美的英雄主题。抒发了 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追求、幻想。但命运主导动机仍然不 时地在低声回想,提醒人们斗争将十分尖锐。
A:全体男同学唱主部主题,女同学用节奏表现主部节奏。
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在这个动机的衍生中展开,表达了 作曲家在战胜了个人情感挫折和生理疾病痛苦绝望情绪后 的决心——“我要同命运抗争,绝不能被它征服。”
连接部:
由圆号奏出“命运”音型的变形乐句。
副部主题:
这个主题用小提琴与木管组乐器(单簧管)来“对答”,具 有抒情、温柔、优美的风格,抒发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和追求,但“命运”的音型有时在底声部出现,表示斗争还 在继续。
听后讨论:
1、这个乐章的旋律有什么特征? 具有进行曲的特征,它更富于歌唱性,好像人们在歌唱着胜利,赞颂着英雄。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时。乐章 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 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 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问题:
1)、两个乐章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如:情绪变化、 旋律、节奏和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