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看法
浅谈对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看法
英国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家——简。
奥斯汀内容提要:处于过渡时期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她的流派归属问题一直备受争论,我个人认为她的作品虽然富有理性的光辉却更多的与浪漫主义的文风所契合,所以我认为她是英国积极的浪漫主义女作家。
关键词:不乏理智的浪漫主义
托。
巴。
麦考莱曾毫不夸张地这样赞扬道:“莎士比亚是空前绝后的,不过,就我们所谈到的那一点来说,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这位大师的,无疑要数简。
奥斯汀了,这位女性堪称英国之骄傲。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伟大的女作家是如何包裹着她看似现实主义的外衣来诠释她的浪漫主义情怀的。
一、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奥斯汀在世时,英国由摄政王统治,据说摄政王十分喜欢她的书甚至随身带着她的小说,更是命手下向奥斯汀暗示可以写一些更加宏大的传奇类小说,这样她的成就将远远不止如此,并希望得到她的新作。
奥斯汀当然是拒绝了,她知道如果她不再写这样的小题材,那么她也将毫无成就可言。
实际上,奥斯汀看起来是只会描写英国的绅士和淑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却是通过英国中产阶级中的一个个普通家庭,来折射出当时的青年男女是如何背负着社会地位、名声等各种复杂的因素,在爱情和金钱的紧张关系中挣扎努力着。
更是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妇女地位问题。
真是由于女性在当时除了依靠丈夫之外没有继承权,除了当女家庭教师外没有工作的权利,所以攀上一门“好”的婚姻无疑是从对方的家庭地位出发的。
在《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为了在丈夫死后自己和五个女儿不被继承人柯林斯先生赶出家门,拼命劝说二女儿伊丽莎白不要幻想所谓的爱情,嫁给柯林斯先生才可以保证姐妹不被为衣食之忧和整日提心吊胆。
而在《理智与情感》中达希伍德先生去世后,依据法律规定他的财产被他和前妻的儿子继承,而照顾他到最后的现任妻子和三个女儿则被赶出了家门。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作者更是将讽刺的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几户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
所以说奥斯汀无疑是对当时的统治制度,特别是对待妇女的各种观念态度上提出大大的质疑。
二、回归田园自然
奥斯汀的作品带着乡村田园质朴的气息,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虽然没有过多详细地描述乡村的各处景色,但是通过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行程,我们不难在眼前描绘出一幅恬静舒适的田园风景画。
在《劝导》一书中,更是出现了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以及一种明显带有浪漫色调的细腻情感,这看出她并非像大家抱怨的那样对大自然毫无兴趣。
凯。
史密斯小姐也确实提到,《劝导》所描写的“气候和景致带有一股弥漫全书的感情力量。
这里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有这样一段对达西的庄园——庞波里的描述为“那府邸座落在山谷那边,谷中有一条起伏的小道蜿蜒曲折向外伸展。
那是一座气势磅礴、美丽多姿的石头建筑,屹立在一片高地上,背靠一道树木葱茏的山岗。
那石头房子的门前,流淌着一条水势逐渐变大的小河。
这是一股颇具自然情趣的湍流,显不出一丝一毫矫揉造作的痕迹。
”这是湖区的美景,在05版的电影里参天的大树根藤明晰,鹿群奔腾起尘雾,鸟儿欢畅地飞翔,这些都
是奥斯汀想要传达出的自然气息。
奥斯汀曾对自己的侄女写的那部小说有如下看法:“你现在令人高兴地把你的‘人’聚集起来,使他们真切进入了我视为生活乐趣的那种现场——一个村镇上的三、四家人正合适”这是她所熟悉的圈子,她依然可以巧妙地揭露出资本主义自私的丑恶嘴脸,她正是倡导了“回归自然”的。
三、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
多数人认为奥斯汀很受“古典主义”的影响,认为她冷静略带讥讽的笔调是对古典主义的崇拜与模仿,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
勃朗特更是毫不客气地批判奥斯汀是“没有诗情”的,是“毫无热情可言”的。
然而“古典主义”主要是尽可能地将现实生活呈现出来,“浪漫主义”则是将现实升华到理想的高度,将理想的表现出来。
无论奥斯汀多么精巧细腻地描述婚姻、爱情、地位之间的关系,最终的结局都是尽如人意的,年轻男女既拥有了面包又拥有了爱情,而她自己却几经感情波折,经历过心爱的人离世的打击,又再三拒绝了追求者,仅仅41便离开人世的她终身未嫁。
理想的婚姻,不能不考虑经济地位,然而经济地位不是一切,她让有情人都终成眷属,哪怕是《劝导》中,和男主人公温特沃斯上校分手八年后的再次相见,女主人公安妮已经大不如曾经的年轻貌美,却依然在故事的最后两人再次相爱并最终结婚。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把简描写得最为完美,比起妹妹伊丽莎白她更加的恬静,温柔,她对任何人都能真诚以待,并且同样渴望真爱,简直像是天使的化身,她和宾利先生的婚姻虽然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以及一些误会有了波折,却堪称得上完美的婚姻。
一见钟情的上流社会绅士,一年又五千英镑的收入,为人又善良正直,这样完美的婚姻是奥斯汀浪漫主义情怀的真实流露。
如果是简是完美的,那么有个性的伊丽莎白无疑是奥斯汀个人情感注入最多的人物,她深深地带着作者的影子,甚至和姐姐的姐妹情深都几近相同,她聪明,机警,伶牙俐齿,有个性有思想;她为自己的好友夏洛特嫁给虚伪的科林斯先生而感到不可理解;她认为婚姻应该是由自由的爱情发起的,金钱地位绝不能超过爱情的价值。
这也体现出奥斯汀崇尚美满幸福的婚姻的浪漫主义特点。
奥斯汀从来不再作品中以第一人称跳出来发表她的个人情感,难道这样就是“毫无热情可言“么?一位作家,要创作的前提是需要有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即便他(她)没有用热烈的字眼表达出来,他(她)也依然是抱有他(她)的主观情感的。
而奥斯汀的情感全都流露在字里行间对人物的塑造上。
如果说在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中作者强调了理智应该战胜情感才能获得幸福,那么《劝导》作为奥斯汀的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在这里她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思想发生了变化。
在《劝导》中奥斯汀描述了和温特沃斯上校分手的这八年里安妮因为对他依然恋恋不忘而饱受了思念的折磨,而分手的起因就是因为听了家人的劝导,将经济因素考虑进去并排在了首位,是“谨慎”和“理智”让她陷入了痛苦。
奥斯汀希望年轻人“充满信心,展望未来,而不要过分忧虑和谨慎”。
安妮正是“年轻的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年长以后才懂得什么是浪漫——这是畸形的开端所造成的必然后果”。
《劝导》人物的浪漫转化,也是奥斯汀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四、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有美就有丑,浪漫主义管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进行人物塑造,并且大量提倡想象。
《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先生拥有家族继承权,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他文盲父亲爱钱如命的思想主导下过来的,在父亲的严加管教下,他的性格中总有些唯唯诺诺的成分,然而又因为当了牧师有了凯瑟琳。
德包尔夫人的极大恩赐,他在外人面前难免飘飘然起来,这样里外的对应,从而养成了一种傲慢与温顺、自负与谦卑的双重脾气。
在外人面前柯林斯先生一直保持着他的自鸣得意,他认为不会有人拒绝像他条件这么好的一位牧师的求婚,实际上在伊丽莎白拒绝了他后他仍认为这是淑女小姐的矜持,只是为了更加博得他的好感。
当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和他结婚后他的这种自信满满更有膨胀的趋势。
在其他身份地位显赫的贵族面前,他的那副道貌岸然的嘴脸更是滑稽可笑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时常要恭维他的金主凯瑟琳。
德包尔夫人和她的千金,当在舞会上发现了凯瑟琳夫人的侄子达西先生后就立马锲而不舍地跑去巴结,和达西的绅士风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如《诺桑觉寺》中女主人公在巴斯的第一个朋友伊莎贝拉就是个爱慕虚荣朝三暮四的女人,她接触凯瑟琳的目的就是要与詹姆斯。
莫兰订婚,然而订婚后又为了金钱与蒂尔尼上尉调情,计划失败后居然仍厚颜无耻地要求凯瑟琳帮助她像詹姆斯解释并修补他们的感情。
又如《劝导》中门第观念十分强的没落阶级代表沃尔特爵士;《理智与情感》中相貌英俊但徒有其表,自私虚伪,对感情不负责任的阿伦哈姆庄园继承人约翰。
威洛比等。
这些脸谱化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奥斯汀略带夸张的手法下衬托出主人公的高尚美德,是浪漫主义的典型艺术手法。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以奥斯汀为立足点谈浪漫主义文艺观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