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五四浪漫主义思潮

浅谈五四浪漫主义思潮

浅谈五四浪漫主义思潮
摘要:五四的新文学思潮,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文学革命的发难、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等因素而发展。

而文学革命的目标是要把文学从长期的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在文学革命之初,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相继发表文章呼唤我国的文学青春浪漫气息的到来。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五四是一个浪漫的时代,五四文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浪漫的文学,其中的各种环境条件培养了浪漫主义,这里就从社会背景、时代冲突、内在的因素来浅谈五四浪漫主义思潮。

关键词:五四浪漫主义思潮社会背景时代冲突昙花一现
1921年创造社的成立标志着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卷起来了,为新文学运动中的“浪漫主义”树立了一面旗帜,此时浪漫主义文学社团、流派、刊物作家等等接踵而来,占据了当时的整个社会,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那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怎么破土而出,绽放出鲜丽的奇葩呢?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一种文艺的美学特征,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国度里就存在着的了。

比如庄子、屈原、李白、汤显祖等都创作出了许多浪漫主义作品,但是这种浪漫主义思想是缺乏对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清醒认识的古典式浪漫主义。

而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却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

早在1907年鲁迅就写过一篇《摩罗诗力说》和之后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就有开始向人们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了,但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还处于使用“振大汉之先声”的梦幻中,许多的作家还缺乏现代世界意识和文化意识。

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时代的风雷下,激扬起来了。

纵观中国历代以来的文人在四书五经中过日子,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灵上都是禁锢在这三纲五常、孔孟之道中。

总之,人的意识和情感都是被压抑在这封建社会制度中,整个阶层都呈现出一种消沉、萎缩、毫无生命力的状态之中。

加上在20世纪初很多学者从国外归来,看到的中国现状之后感到痛苦、失望、无助。

此时的人们需要急切地以自己的声音为时代唱一曲哀歌,要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尽一份力,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在这一个文坛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1921年创造社在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下成立起来,其感情基调把人生视为艺术,把艺术奉为人生,为爱和美奏出赞歌;把文学从封建社会主义中解放出来,而其目的也是为了打破现实主义大旗的文学主义研究会而占据社会主力,引领人们前进。

那五四这种时代的冲突下她是有什么特点的呢?它是在五四落潮时开展起来的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高扬了狂飙突进的革命精神,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打开了
脸孔。

在当时除了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新月社等外,就连以提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著名作家,也无不或多或少地显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自我抒情小说。

在这一个时期,作家们的思想倾向多是突出主观的,在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作家对于情感的强调和对于理性的厌恶的感情倾向是很明显的,一直强调突出为艺术而艺术否的创作就是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如在郭沫若的《女神》、成仿吾的流浪汉小说中就洋溢着作者的真挚的感情,书写心中的苦闷和压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在《创造》季刊、《创造日》的风行中进入全盛期的,可在四一二大革命之后,国内的形势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创造社的成员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开始重新地审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文艺的关系。

这个时候虽然还有的团体继续坚持浪漫主义思想,但是总体上来说,作家们不再是创作那唯美的自己心目中需要的那种狭隘的浪漫主义思想了,不再把自己关在属于自己的象牙塔里面,这时候的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可为什么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只是这样昙花一现呢?为什么在大革命之后会急剧转弯呢?郁达夫曾经说过:“我们想以纯粹的学理和严正的言论来批评文艺政治经济,我们更想以唯美的精神来创作文学和介绍文学。

”但是纵观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的创造社在经济上经常是不充裕的,政治上更是孤立无援的,作家们想要以个性主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想要以此来长时间地占据着整个社会是不可能的。

在当时五四时期之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五四的历史开始过去了,人们面临的更多的是黑暗的社会现实。

在这时,这种浪漫式多的生活自然就不能再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了。

在20年代末,无产阶级的革命已经开始进入到政治和军事的斗争阶段,所以在这时,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理想和想象已经不可能再那么顺利的往下走了,它的陨落是必然的。

虽然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只是昙花一现,可是还是一直弥留着香味的,这种思潮还是依旧存在的。

只是在往后的时代中不断地往田园风味、个人抒情、漂泊者之歌等方向发展。

参考书目:
1:刘增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2: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3: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