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4-08-13T11:17:56.6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5期供稿作者:何金玲[导读] 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病情凶险、危急、变化快,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死亡率极高。
何金玲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510180) 【摘要】目的探讨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措施,从而为临床相关病例的诊治提供借鉴参考。
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8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8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成功治愈46例,死亡2例,治愈率达到95.92%。
结论积极的去除病因,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止血有效,并快速建立起静脉输液通道给予补液,精心的护理,能有效提高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抢救质量,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低血容量休克急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340-02 低血容量休克是由于创伤、烧伤、失血等因素引发的组织微循环严重不足,早期表现为全身乏力、皮肤苍白、呼吸过速等典型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全身重要脏器发生功能障碍,以致造成不可逆损伤。
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病情凶险、危急、变化快,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死亡率极高。
本文对我院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8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均来自于我院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救治的病例,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43.9±8.5岁。
失血原因:消化道出血8例,肝脾破裂5例,异位妊娠破裂19例,外伤13例,其他3例。
2 急救和护理措施
2.1迅速安置危重病室
患者入院时,立即通知医生,将患者安置于危重病房,取凹卧位或平卧位,这样有利于呼吸,增加回心血量和改善脑血流量。
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因各种休克均存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快速扩充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护理人员可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2~3条静脉通路,补充大量晶体液和适量胶体液,早期输液速度可为2000~3000mL/h,以维持有效循环,同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3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患者口、鼻内异物,防止因异物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及早给氧,氧浓度在40%左右,严重呼吸困难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使用呼吸机给予高浓度吸氧。
2.4及早去除病因,控制出血
配合医生及早消除导致休克的病因,对于出血较多的患者,要立即采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可适当使用止痛药减轻疼痛,防止疼痛性休克的发生;如异位妊娠破裂、肝脾破裂导致的休克需立即进行手术,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5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呼吸、血压、脉搏变化,随时做好记录,如遇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告知医生。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尿量和体温的观察。
尿量是肾脏灌注状态的反映,也是判断休克的重要指标,可根据尿量来调整输液速度,确保肾功能正常;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通常体温较低,易发生凝血,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可使用棉被、羊毛毯来保暖,提高患者体温,禁忌使用热水袋。
2.6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严格遵医嘱使用抢救药物,保持高度的责任心,熟练掌握每种药物的使用方法,避免用错药的事故发生;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7心理护理
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病情凶险、危急、变化快,且随着抢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患者易产生恐惧、紧张、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而家属也面临着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易情绪失控。
因此,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对于提高救护效率尤为关键。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安抚患者情绪,让他们保持镇静;同时与患者家属保持必要的沟通与联系,向他们详细阐述院方的救治和护理方案,以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全力支持医务人员的工作。
2.8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需保持病房的清洁、干净,定期进行消毒,避免感染;定时通风透气,保证空气的流通;注意饮食,根据患者病情、生命特征、饮食习惯等针对性的制定食谱,促进营养的吸收;待患者病情好转,可适当进行一些恢复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利于及早出院;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向患者详细讲解出院后的生活、饮食等注意事项,强调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如遇到异常情况,嘱患者及早就医,避免低血容量休克的再次发生。
3 结果
本组48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中,45例接受了手术治疗,3例烧烫伤、消化道出血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
48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成功治愈46例,死亡2例,治愈率达到95.92%。
4 讨论
患者出血量超过代偿功能时,容易引起休克综合病症。
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与否除与失血的量相关外,还和失血的速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常来说,成人的血量约占总体重的7%,而休克往往是大量、快速失血而又无法得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
因此,足量的液体快速输入可使休克迅速纠正,是降低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同时,由于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早期症状比较典型,无法准确判断病因,这对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就要密切注意损伤部位,详细询问病史,并通过科学、有效的血管造影、CT、X线、B超等严格检查,积极的去除病因,以减少误诊、漏诊的现象发生。
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死亡率高达10%~40%,而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5.92%,死亡率仅为4.08%。
由此可见,积极的去除病因,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止血有效,并快速建立起静脉输液通道给予补液,精心的护理,能有效提高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抢救质量,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段德芬.低血容量休克26例输液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 12,18(24):63~64.
[2]孙玉芹,袁相秋,周静.低血容量休克的急救与护理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188~189.
[3]林春华,向美荣.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 14,22(4):306~307.
[4]顾琴.56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 11,15(14):18~20.
[5]尹红梅.浅谈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J].中国中医药资讯,20 10,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