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部性读书报告

外部性读书报告

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失灵的探讨政法xxxxxxxxxxxxxxx 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企业)管理困境的探讨对于作者盖瑞.j.米勒(ler)知之甚少,只了解其为美国华盛顿大学这是一本由一位当代政治学家所撰写的“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是一本为学术界和管理界所撰写的非同于“管理经济学”的“企业经济学”。

这是一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科层(企业)之存在理由、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困境的理论性著作。

一、科层自从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以来,市场在经济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

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评论:“自由市场是无形的手”。

市场看似自由、杂乱,但是竞争性的市场会有效地地配置资源。

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

市场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自身缺陷和外在不足,它也有它自身难以弥补的缺点——那就是市场失灵。

(正文p37-39) 以下详细介绍市场失灵的原因:(正文p25-26,p39-49) 1、信息不对称。

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消费者与生产者难以达成互利的市场交易,这主要因为人是理性的,这也是导致科层管理的困境主要原因。

2、外部性。

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参加交易人的行为影响第三者,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生产力水平可能取决于其他人的努力水平,随意可能导致卸责。

3、市场垄断。

市场之所以会一起资源的高效率配置正源于他的自由竞争,但是,垄断的出现就会丧失自由竞争性,因此就难以造成高效率。

业’、‘组织’”。

在中文中我们理解成企业,总而言之是一种组织。

(译者的话p3,导言p16)同市场失灵一样,科层也不是万能的,科层也会失灵,科层也会遭遇它的管理困境。

二、科层管理困境著名的“囚犯困境”会给我们解释这个问题:(正文p30-37) 甲和乙是两个被捕的嫌疑罪犯(共犯),为了使他们承认犯罪,检察官实施一个计划,如下表:女检察官为了破案,将甲乙两人陷入“囚犯困境中。

假如甲乙两人为了自身利益,又在不同的房间中被审问(类似于信息不对称),为了更好的利益只好承认(即使两人是清白的),但是这正中了女检察官的心意。

而且这也不只是存在于学术上,在美国追捕女巫事件中切实发生。

三、科层管理困境的具体表现与分析(一)、集权与分权孰优当利己的行为和讨价还价导致低效率时,科层是一种解决机制。

但是,一旦科层的行政权威建立,制度问题仍然存在:谁应该为企业做权威决策?1、集权局限1943年老福特去世后,亨利?福特二世取得企业的完全控制权,但是他很快意识到:仅仅拥有对一群人的独裁权力是不够的。

正如他对助手所说:“很明显,我的知识不足我经营这个地方”。

(正文p106) 在早期的中世纪管理思想家中,马基雅维利在其《君主论》中所设想的领导具有绝对权力,类似一个独裁者。

然而,他仍认为,即使具有绝对权力的君主也需要得到准确的信息与建议。

(正文p109)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解释市场失灵,为设立科层提供了貌似有理的理由。

但是,信息不对称不会因为科层的设立而消失。

一个人难以得到所有的信息,尤其在信息不对称时。

因此在科层中,独裁是行不通的,所以下放权力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2、分权不当。

在决策中,如果让每个对结果有影响的人有“任意决断权”,我们就抑或放弃帕累托最优,抑或进入一个无休止循环。

(正文p109)“如科层制企业内部的权力分散或分权能否解决问题?也不一定。

正如miller教授所见,果我们在科层中想要任何程度的分权,我们既不能保证稳定的选择是有效率的,也不能保证有效率的选择是稳定的”。

于是,任何科层制企业常常处在集体选择中“sen吊诡”(sen paradox)之中。

理论上是如此,在现实中也常常是如此。

每一个权力下放的科层一定违反帕累托最优原则、传递性、或者全域,每个可能性带有一系列令人不快的组织问题。

权力下放的科层,其组织设计必然涉及多种不愉快的权衡替代。

(正文p122-125) (二)、激励与守诺问题在泰勒看来,计件工资无疑是一个能够提高效率的激励模式,现在仍有许多组织借用这一激励制度来操纵个人偏好,从而提高效率。

这之间存在守诺问题:当雇主的激励手段能够守诺时且雇员也守诺,会达到理想状态,但是当雇员不守诺时,难以达到所向目标。

(正文p144,p148)在某企业,雇主所定计件工资制的标准为a,管理者往往会发现,雇员往往只比a高一点,即使他们还有充分时间,但是他们却已说笑打发时间。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雇员凭借以往经验发现,如果他们的工作普遍超过a时,管理者认为他们还有能力超过这一标准所以会把a调为b(b>a),因此雇员们要多工作。

雇员与雇主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所以往往保持理性,彼此不信任。

(正文p143-166) (三)、团队卸责正如市场失灵的外部性一样,科层失灵也存在外部性因素。

在某个团队,一个人卸责,就会导致整个团队的卸责。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担水河、三个和尚没水喝。

(正文p177-181) 张五常谈论中国纤夫的事情也证明这个理论:当一个纤夫在卸责时,其他的纤夫理所当然的想到自己也应该卸责。

(p81)在了上世纪中国搞人民公社化时也充分反映这个问题。

上面的计件工资制的不守诺也会导致团队卸责。

四、如何解决科层管理困境总的来说,解决科层管理困境——即科层失灵问题,主要策略要靠“制序”。

这是一个新概念,所谓制序就是指在制度管理下的秩序。

(译者的话p5-7,导言p6-8,p12-16) 此制度并非所谓的规章制度,是一系列的管理模式:包括合作、领导艺术。

(一)、合作就再次以纤夫为例,当他们都卸责时,运河上的船还会行驶吗?理性会使得他们再次重新工作起来,而且会更能够提高效率。

而且当一个企业能够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就会一定程度的提高合作的可能性。

一旦公司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凝聚力就会提高,合作的观念就会增强。

(正文p271-272) (二)、领导一个恰当的领导者他的作用是强大的。

1、守诺。

在上面已谈到激励与守诺问题,只有当领导者守诺时,才能尽可能的得到员工的信任。

所以才有可能使得两者之间矛盾扩缩小。

(正文p296-300)2、交流一个有效率的管理者做好的一件事是加强交流。

虽然通过交流无法解决问题。

但是会有效的弥补缺陷。

(正文p300-306) 3、制度约束。

中古有句古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稳定的制度约束,使得守诺才尽可能的不被个人理性所影响。

(正文p306-315)五、小思总结经过阅读和深思,我发现是无法彻底解决科层失灵问题的。

但是我们寻求方法解决科层管理困境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追求效率,虽然难以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对于提高效率仍然是有效果的,所以这个研究仍是有用的,不然哪会有那么多的学者专家篇二: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城市规划原理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重要关键词——外部空间。

外部空间——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不同于无限伸展的自然环境。

进而提出了积极空间(p)与消极空间(n),前者满足人的意图,从确定外部边框并向内侧整顿秩序;后者是自然发生的,具有扩散性。

在一些概念相对明了之后,作者开始对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进行了探讨。

一、尺度关键的设计公式:d/h 可以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与高度,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脸部高度同距离,还可以是广场的宽度与主体建筑的高度之比,人与墙体高度或宽度之比,对于这些比例的掌握与理解,可以让我们从一个理性的角度来创造一个适宜的,充满活力的空间,使空间成为一种节奏。

卡米洛·希泰(camillo sitte)做了有关广场大小的阐述,按照他的说法,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

这里更多的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从人的视线角度,人的体型特性(身高,体宽等),人与人之间不同距离产生的影响说起,进而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两个假说:1、十分之一理论: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

2、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可以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是我们在设计外部空间是有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二、质感这里涉及的是人与感知物间的不同距离产生的不同质感, 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例如以直径约3厘米的连接模板的锥体的圆痕为中心,从距离60厘米处开始观察。

在大约2.4米距离,模板的圆痕清晰可见,有效果。

再远一些,超过相当前述一行程的20~25米,现浇混凝土那种质感的妙处就逐渐看不到了。

当距离在30米以外时,质感就完全看不到了。

距离60米以上时,与其说质感成问题勿宁说作为面的存在开始成问题了。

在第三部分,作者理所当然的谈到了设计手法,其实就是空间的营造方法。

依次谈到了空间的布局,空间的围合,空间的层次,与空间的序列及其他一些相应的手法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

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它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

外部空间的层次在外部空间构成当中,都要考虑顺序。

建立秩序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

外部空间的序列外部空间设计中,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一个是有控制地一点一点给人看到。

当设计外部空间时,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这是一种方法;而有节制地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置,这也是一种方法。

如果进一步把两者并用,一方面带来强烈印象,一方面又能创造充实丰富的空间,又有什么不好呢?其他手法a.有效地利用地面的高差。

这里想谈一谈联系高差的室外踏步及斜道。

外部空间的踏步最好宽度较大,人们能充裕地交错通过,而且,踏步高度与室内相同或是根据情况低一些较好,踏面则希望做得比室内宽些。

b.关于物体的边缘。

在外部空间中,因为往往比内部空间有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必须特别注意线的“通畅”。

1.材料:用于边缘的材料,应当是比用于中间铺装面更加高级的材料,希望比用于中间的材料或是更规整,或更坚硬,或吸水性更小,总之在材料上更高级。

2.铺装:在外部空间构成上,应当是等间隔的,或是在一条直线上整整齐齐排列的。

c.外部空间中水的处理:静水可产生倒影,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

动水有流水及喷水。

流水低浅地使用,可在视觉上保持空间的联系,同时又能划定空间与空间的界线。

水的有趣的用法,就是在空间布局使说过的那种不希望人进入的地方,以水面来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