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搭纸桥》课堂实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搭纸桥》课堂实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搭纸桥》课堂实录充分预设灵活生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搭纸桥》课堂实录设计、执教:昆山市实验小学张荣整理、点评: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燕萍【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与桥相关的知识,了解“跨度”、“承重”、“桥面剖面形状”等概念。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手脑结合,通过改变桥面剖面形状尝试提高纸桥承重能力。

3. 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尝试。

4.以“搭纸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结构力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即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改变材料的剖面形状会使材料的物理强度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效运用。

【活动主体】小学六年级学生【活动流程】一、课题导入师:水乡小桥多,人家尽枕河。

苏州是江南水乡,桥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你们平日可曾留意,都见过哪些形状的桥呢?生(略):一折一折的九曲桥、弯弯的石桥、平平的石板桥、像彩虹一样架在空中的高架桥……师:(出示桥的图片)这是老师家乡昆山周庄的双桥。

这两座桥中,一座呈半圆形,这是——?(生:石拱桥)旁边还有一座桥,它是由几块石梁铺成的,这是一座——?(生:平桥)这两座桥,一圆一方,跟古代的钥匙很相象,所以又叫钥匙桥,这就是昆山著名的“双桥”。

(课件出示一系列古今名桥,如南京长江大桥、独木桥、赵州桥、宝带桥、上海南浦大桥等)师:看了刚才的图片,再联系我们生活中的桥,想想哪些材料可以用来造桥?生(略):木头、竹子;石头;水泥,钢铁……师:你们可见过用纸造的桥?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用纸造桥。

(课件显示“搭纸桥”字样)〖点评:借助学生生活中的直接经验,重点以苏州的标志性建筑“双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桥面的形状以及造桥的材料。

“课题导入”环节直观、自然,行云流水,学生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二、提出任务师:老师先来搭一座纸桥。

我拿两个纸盒当作桥墩(板书:桥墩),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叫作跨度(板书:跨度),注意啊,这是指桥墩相对一侧的距离(演示指出)。

好了,现在桥墩做好了,我们把跨度定在15厘米,请一位同学上来帮我测量一下。

今天,我搭桥用的材料是一张白色的卡纸,用它做桥面(板书:桥面)。

看,桥造好了,这桥怎么样?生(略):这桥不结实;桥会塌掉的……师:好,我们一起来用钩码测测这座桥到底结不结实?(出示并板书:钩码)每个钩码重50克!(把一个钩码放到桥面上,桥面瞬即塌陷。

)哈!原来这是一项“劣质工程”。

它能承受的重量太小了,这就是“承重”的太小!(板书:承重)。

顾名思义,谁来说说什么是“承重”?生:承受的重量。

师:再试一遍,说完整,谁承受的重量?生:是桥承受的重量。

师:对!它通常是指桥面能够承受的最大重量。

同学们,你知道吗?重庆有一条大江叫“綦江”,原来江面上横跨一座大桥叫“虹桥”,几年前的一天,当人们正常行走在桥上的时候,突然!“轰”的一声,桥塌了!很多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这是“豆腐渣工程”,它的“承重”不合标准!这样的桥我们不能造,今天我们要做造纸桥的优秀工程师,动脑动手造出承重能力强的纸桥,大家有没有信心?!(出示制作要求)搭纸桥比赛规则1.跨度:15厘米;2.桥面宽度:不大于10厘米;3.桥面使用材料:一张白卡纸,可以对它进行任意的折、剪、裁、粘、贴,努力充分利用;师:桥墩的跨度是15厘米,每造一座桥你只能用一张卡纸,这些是我们的规定。

这张白纸你可以折、裁、剪、粘、贴,甚至连剪裁下来的边角料也可以用上,这就叫充分利用!可以使用辅助材料双面胶或透明胶,我们要比比谁造的桥承重更大?〖点评:在活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相关概念,既注重知识传授的科学性,也有助于学生将来对活动成果的科学表述;教师富有情感地讲述“綦江虹桥崩塌”事例,制造出了极强的现场感,学生屏气凝神地体验当时的惨状,更激发了“要造出承重大的纸桥来”的决心,为下一环节的曲折探索做好心理铺垫。

〗三、过程指导1.自由尝试(学生活动一)学生分组进行尝试,大部分采用了单层或双层平板桥结构,也有采用了拱桥结构,但初次尝试,大部分学生的作品承重太小,失败者居多。

(集体交流一)师:同学们,在刚才的自由尝试中,你成功了吗?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有解决问题的想法吗?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1:我们搭了一座拱桥,可放钩码不太顺利,要么一放上去就滑下来,要么一放上去桥就塌了。

接下来,我想做做其他形状的桥。

生1:我们搭的是平板桥,开始用了一层纸,一个钩码都无法承受,后来我用两层纸,可以放上一个钩码了,但放第二个时,桥就塌了。

我想再加厚几层试试看。

生3:我们小组做的桥面形状有点像两座“小山”,已经可以承重12个钩码了!师:哦,在刚才的操作中,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失败了。

没关系!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下面还有机会,我们会越做越好的!只是,大家要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失败的找原因,想办法改进,成功的要总结经验,扩大成果。

〖点评: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教师注意鼓励弱者、激励强者,不仅即时调控学生情绪,而且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经验介绍,学会思考。

〗2.成功交流(学生活动二)学生分组合作,进行第二轮制作。

(集体交流二)师:你们的纸桥承重竟然这么棒!来,给大家看看(侧面展示学生作品)。

大家注意,从你们的角度侧看桥面,它的形状有个专门的名称,叫“桥面剖面形状”(板书)。

看一看,比一比,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组同学的“桥面剖面形状”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有何不同?生:我们大多是一条直线,而他们则是两座“小山”……师:那,大家有没有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呢?生(略):把剖面形状变成小山形可以提高承重;把剖面形状变成其他形状,也许可以提高承重……〖点评: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借鉴间接经验,分析成败原因”的科学探究方法,即同伴合作,相互学习,反思个人之短,博采众人之长。

〗3.深度探索师:你们的猜测很有价值。

来,在我们的操作要求里,老师再加一项“桥面剖面形状不限”,就请大家按自己改进后的想法作一个深度探索吧!(学生活动三)学生分组制作,教师流动指导。

(组一)师:你们两个都做了“小山”的剖面形状,你是三座小山,他是两座大一点的小山,你们的承重有差别吗?生:好象山峰高一点的桥面承重要大一些。

师:是“好象”吗?你能确定吗?你们准备怎样确定这个结论?生:我们再搭两座山峰不同的桥来比一比!师:你们可以试一试,等会请把结果告诉大家。

(组二)生:老师,老师,我们的纸桥可以放29个钩码啦!师:啊,你们是怎么做的桥面?生1:老师,我把纸卷成一个大的圆筒,用胶带把它粘住,纸筒里面可以放上两排钩码,再在外面放上钩码,我已经放不下啦!师:那你得出什么结论?你接下来,能不能向更大的承重挑战!生2:老师,我想卷几个细一点紧一点的纸筒,把他们用胶带纸粘起来,做成竹排的样子,不知道可不可以有更大的承重?师:哦,好主意!你赶快试一试吧!(组三)生1:老师,我们发现两层的小山结构要比单层的小山结构承重更大!原本单层的小山可以承受16个钩码,现在双层小山,有28个啦!生2:我看到他把两层小山重叠起来,我想能不能把其他形状组合起来……师:请你等一等,跟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集体交流三)师:(转向全体学生)请同学们停一停!这组同学在搭桥的过程中有了惊人的发现!我们来请他们讲讲!生:我看到我们组有两个同学,用纸折了把两层小山重叠起来,能够放许多钩码。

我想能不能把其他形状组合起来,我就折一个剖面为长方形的纸筒,再在里面塞了一个山形结构,这座纸桥可以承重38个钩码!师:同学们,他们这组采用的剖面结构不再是单纯的圆形、方形或小山形,而是将这几种形状中的某两个或三个结合起来,这称为复合结构,纸桥的承重能力大了许多。

在科学探索中,别人的成功经验,有时可以成为你成功的起点,大家可以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作进一步思考,也可以尝试一下复合结构。

〖点评: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合理指导。

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针对小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朦胧的感性认识,教师因势利导,在平等沟通和民主探讨中逐步将其引向理性思考,并提醒学生要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对重要的创新设计公开展示,将学生逐步推向深度探究。

〗4.榜上有名师:在接下来的探索中,请将你们搭的纸桥的最大承重填写在下面表格里!画出你们搭的纸桥的剖面形状,并写上发现人的大名!比一比,看谁的纸桥承重大!(学生活动四)桥面剖面形状承重(钩码50g/个)发现人………………(集体交流四)(略:教师简要总结探索过程。

)〖点评:教室无闲人,同学们你张嘴我动手,上上下下,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眼中无死角,不停地巡视、指导,方法引导、情感激励、要求合作互助、“直播”填表状况……现场气氛极其热烈。

不一会儿,黑板上就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名字。

当自己组的成绩被别组超过、名字被别人替代时,同学们焦急万分,赶紧改进造桥方案……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多重体验交织在一起,制作的紧张、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赶超的振奋、思索的艰辛……,真个体会了一场科学探究的酸甜苦辣。

〗5.组际比赛。

师:准备3分钟,各组重新做一座承重最大的桥,等会儿我们当众比赛!(学生活动五)(集体交流五)现场比拼!师:我们一起来数数,按节奏一个个往纸桥上放置钩码,看看哪一组的纸桥可以坚持到最后。

现在,比赛开始!一、二、三……全体学生大声整齐地数数:一、二、三…………………〖点评:现场整齐划一的数数声和接二连三爆发出的遗憾声,让所有的学生和观摩的老师都紧张得透不过气来,仿佛空气已经凝结!此时此刻,我们感受到的是学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对凝聚自己智慧的作品所寄予的无限期望。

〗四、理性反思师:在刚才的比赛中,这组同学采用了复合结构“小山加长方形”制造纸桥,最终放置了42个钩码,也就是——2100克(学生齐声报出)!一张白纸做成的纸桥竟有这么大的承重!同学的创造力真是非凡!结合刚才的比赛,再看看黑板上的表格,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用“我发现……”来说!生1:我发现,在表格里有不同桥面的剖面形状,它们的承重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大,有的小。

生2:我发现,原来我们造的平板桥只能承重两三个钩码,可是后来我们用了小山结构,承重大了许多!我发现了改变桥面剖面形状可以让承重变大。

生3:我补充,我发现,在剖面形状中,复合结构的纸桥比只用一种结构的承重大许多!我们原本的小山形钩码放多了,小山的山峰塌了,但如果在小山上再放一层纸,就又可以多放好多钩码,并且,桥面平了,钩码放起来方便多啦!生4:老师,老师,我通过和我旁边一组比较发现,我们的小山高,他们的小山低,高山的承重要比低山的承重大一些…………师: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啊!大家注意到了吗?在我们的活动中,拱桥一开始就被同学们尝试,可大多在承重方面表现不佳,就放弃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