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联

对联

对联一、什么是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贴”“联语”俗称“对子”。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

新蕾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联是我国特有的、由对偶句构成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

分上下两联,上联和下联内容要相关或相反,字数和结构要相同,而且字的平仄要相对。

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理解: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既有文学的成份,也有艺术的成份,关于对联的艺术,下面还要详细地讲。

二、对联史话。

对联源于对偶,对偶很早就有了。

吟诗答对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文字游戏,是文人墨客陶情、言志、抒怀的载体。

从它的形式和发展的历史看:1、对偶这种传统而且古老的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

为什么主“传统”和“古老”呢?因为对联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偶。

而对偶这种子修辞技巧,在我国诗文中,很早就为人们所运用,可以追逆到两千多年以前。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周易.乾文言》:水流湿,火就燥。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但是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偶手法运用得并不是很普遍,诗经、楚辞著作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开式。

随着汉赋的发展,对偶这一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对联”也不断发展起来。

唐代文代的繁荣发展为对联的产生打下了基础,使对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从唐诗中的七律和五律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对偶句,这些对偶句不仅用于诗中面为某首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独立出来表达某一完整的意思。

如王勃: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禹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对遇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说它孕育了对联,但对偶是对偶,对联是对联,不能等同。

对联真正自立门户,源于五代后蜀主王孟昶所题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副春联。

这副春联被公认为第一副春联。

我国古代有悬挂“桃符”的民俗。

到了春节前一日,人们用“桃木板”写了“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

或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缀、嵌挂或张贴于门旁,以压邪驱鬼,祈福天灾。

这二神即许仲琳《封神演义》的桃山二鬼“高明”“高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挂桃符的习俗出发生变化。

桃符上书写的文字由二神逐步变为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为两句对偶句《宋史。

蜀世家》载:“孟昶命学士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有人把对偶修辞手法孕育对联比做“十月怀胎”,把桃符促成对联比做“一朝分娩”,非常形象。

到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

像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大家都有不少佳作传世。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在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添加春联一副”。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朱元璋“设春联”。

清代的皇帝们也多数倡导对联创作,时而卖弄风骚,有时与大臣闲游时戏对作乐,如康熙南巡到镇江金山时,在七峰阁上题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副集联,出自唐人许浑,乾隆曾在颐和园是题联“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

在皇帝们的倡导下,对联非常受到文人们的重视。

明代的解缙,六七岁时便能吟诗作对,被人称为神童。

这里讲一下“解缙巧对曹尚书”的趣话。

解缙家住在曹尚书府的竹园对面,便在大门上写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看后很不悦,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竟然为他所用,命家人把竹子全部砍去。

解缙见了,在对联下加上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看后更加气愤,命家人把竹子全部砍去。

解缙又在对联下面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拿他没办法,后来邀请府中叙话,又有一番斗对。

清代的纪晓岚、翁方纲、袁枚、郑板桥,近代的谭嗣同、王壬秋、林琴南、章太炎、梁启超、康有为等都是撰联高手,历代文人雅士传下不少对联趣闻佳话。

可惜文革时期,对联曾被视为“四旧”予以扫除,粉碎四人帮后,对联又活跃起来。

三、对联的发展与应用。

从上面的史话我人可以得知,对联是从诗歌特别是唐代格律诗以及汉魏的骈体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

对联自后蜀主孟昶好那副春联一朝分娩之后,在逐步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受到格律诗词曲的影响。

因为对偶是在汉赋及魏晋的骈体文出现之后,这种独特艺术手法才得以精工、完善和普及。

而且对联注重文字修饰和用典等,都与赋、骈文非常相似。

而格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仗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代、系统化和理论化。

所以有一些研究家认为,对联律诗的演变。

还有人把对联叫做“对联诗”“诗联”。

至于词,对联受其影响之后在对仗方面军突破律诗的局限。

具体表现在:1、有时在句脚上不拘形式。

“冬去高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派生机”。

上联的“苏”和“机”都是平声。

又如《红楼梦》贾氏宗祠有:“肝胆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平起仄收)还有平对平,仄对仄的。

如:苏轼《江城子》“左牵黄,右擎苍”柳永《满江红》“波似染,山如削”。

2、同字相对。

这是对联修辞和用字技巧之一,而在律诗中却是不允许的。

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些长联的上下联,与一些词的上下阕字数、句式相同的词,形式上很接近。

有些对联简直是没有词牌的词。

元曲则在叠字,复字方面影响着对联,清以后的对联,谐趣叠字以及口语、俚语、成语入联情形日增。

如“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中山公园对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联这一文体的起源、发展,对联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也是随着其它文学体裁的产生、发展,吸取、借鉴其它文体的精华和技巧的过程。

对联虽然从文学界史上看,其体式、作用及地位比其它文体小,但它兼有各种文体珠某些优点和特点,更显得形式别致,新鲜优美,灵活自由,短小精悍,艺术性强,适应范围广。

目前,对联广泛应用于婚丧喜庆,各行各业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无论名胜古迹、殿堂署廨、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商场工肆,甚至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框、车辕、高栏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已发展成为一种能应事、写景、抒情、寄怀、言志、述史、宣传、鼓动、褒扬、贬斥、概叹、呐喊、讽刺、鞑挞、娱乐、游戏的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四、对联鉴赏。

既然对联有这么广的应用范围,双说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那么一副对联上手,你如何欣赏,如何鉴别呢?鉴赏对联可以从四个字来研究,即特点和技巧。

特点有艺术特点、结构和形式特点。

技巧有修辞技巧和用字技巧。

一、特点。

艺术特点,对联有六个艺术特点。

(1)文学艺术。

上面说过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写对联时讲究炼字、用典、平仄同于诗。

可任意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同于散文。

所以对联具有文学性。

(2)民族艺术。

对联是利用汉字这种既表音又表义,同时表形的独特的语言载体加以艺术化而成,这和灯谜一样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也就是说,对联迷中国中华民族所独有,严格来说是汉语语言才有的,汉语、汉字为对联能形成方正正、整整齐齐、双双对对的对偶字数、对偶音节、句式、声调等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因此对联有独特的民族性,换句话说,对联是一种民族艺术。

(3)民间艺术。

对联艺术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

因此,它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可以说,对联既是诗坛文艺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广大劳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还可以说是一种民俗文化,有民间性。

(4)、应用艺术。

对联是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工作与学习的实践出现的。

人们用某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需要才用到才联,对联又总是能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服务,所以说它是一种子应用艺术。

(5)、文字艺术。

对联是以汉字为依托产生出来的艺术,表现在一是用字灵活,整齐优美。

字数可多可少,一般情况下,对联电少的八个字,即上下联各四个解晋对的“容易”对明成祖的“色难”。

这是最短的对联,据说钟云舫撰写了一副对联最长达一千多字,但至今未曾见书载。

据有书载,最长的对联是屈原湘妃祠联,共400字。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末洋务派主要人物张之洞所撰。

但这副对联中间缺漏了四句16个字。

最负盛名的对联是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全联共180字,上下联各90字,为孙冉翁先生所撰。

该联文词华丽,对仗工整,气势磅礴。

上联写景,下联叙史兼议论抒情,为古今名联之列: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草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扬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有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二是以汉字本身的某些特色构成对联艺术。

汉字具有象形、象声、会意、偏旁、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等特点,人们在创作对联时巧妙地运用汉字这些特点,采用嵌字、拆字、析字、叠字、数字,正看,反看都有是字,倒读顺读都成句等多种技巧,把汉字艺术与对偶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如苏小妹与佛印戏对: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小妹)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佛印)三是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互相增辉。

(6)、声律艺术。

对联与诗词一样讲究平仄,上承和下联内部平仄交替,上联与下联之间平仄相对,这就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跌宕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致。

同晨,常用的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技巧,从而能产生声律上的艺术效果。

在这里顺便讲一下平仄。

对联的平仄讲究与格律诗一样,以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为基准,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

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读时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去——去声分明哀远道,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现代汉语语音尤其是汉语拼音已把入声字分别到平、上、去中,形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潮洲人在区分平仄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保留入声字,潮音分八个调。

八个声调中读1、5者即上平、下平为平,其余六个音为仄。

结构特点。

对联的结构特点是指对联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常见的对联上下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1)并列关系。

上联欢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苏州拙政园联)并列关系的对联上下联语气一致,关列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但不足的是稍显一淡、单调、生气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