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概念台東大學進修部助理教授何俊青☆☆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行為科學的一種•對個體的行為進行系統性探究•包括行為的探究、修正、預測及維持的一種知識•科學方法•認知能力與心理能力☆☆教育心理學的概念及目的•將心理學上的發現直接用來改進課堂教學的效能•呈現原理原則,在面對不同狀況下,能做出「最好的決定」•了解學生學習行為背後的原理原則,使自己成為「有效」教師ps. 1904 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作貓、動物實驗1940 年代開始成為學問☆☆請認真思考•教學工作是我最佳的生涯事業?•一個專業教師究竟頇知道那些知能?•一個新手教師頇注意那些事情?•我為何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我解決那些問題?佛洛伊德理論☆佛洛伊德觀點(為奧國的精神分析師)(一)人格結構人格包含三種互動歷程,即•本我(id)享樂主義原則,人性本惡,人天生即有衝動、本能、動物性的本質,讓身體感到舒服ex. 飲食男女、性•自我(ego)以現實為原則,真實,為本我及超我中間的綜合體•超我(superego)完美、理想原則,完全符合社會規範,每人希望能達到的*人格如冰山的一角……潛意識*三個我交互綜合,每人均含蓋此三層面*愈是道德高標準的人,愈抑制其本我,只能以其他管道宣洩,於社會規範、制約下生存,有時不能克服本能焦慮。
*人都追求性的滿足(二)人格動力•現實焦慮由現實的妥協產生ex. 今晚有演唱會,可是明天要考詴•神經質焦慮無法控制其本能,做出不予許的行為ex. 0204 成人網站•道德焦慮最後向社會妥協,例如做了不該做的事,會有罪惡感;或不想做但必頇去做。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此類焦慮,原因乃來自社會對女性的規範ex. 女孩去夜遊*明天要考詴,書念不完直接面對→熬夜念完逃避→睡覺每個人的防衛機制不同,有的人會找很多理由,把罪歸於別人,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姐弟戀,男方在學每月打工收入僅8000元,但約會開銷需13000當該男孩對愛情不平衡、焦慮時→會美化該女孩的優點,強化其好,以說服自己行為的合理性(三)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有云:3歲6歲看未來……﹚•口腔期(出生後1年)吸吮,若未獲滿足或過多,長大後會較被動、咬手指頭、嚼口香糖、貪吃、酗酒、抽煙、諷刺別人、批評卻無建設性意見、爭辯、口語暴力•腔門期(出生後第2年)訓練大小便,若極度控制或太過嚴苛責罵,會有屯積大小便、吝嗇、屯積特質、頑固、潔癖;反之若放縱、不制約、不管他,則長大後顯現之人格特質則是破壞、傷風敗俗•性蕾期(3至5、6歲)此為重點時期,為親職教育的重要階段,孩子開始有男女兩性意識、撫摸性器官,若父母給予的愛不能滿足,可能會有戀父情結傾向、女兒嫉妒母親、或孩子某種程度上會去認同同性,對未來情感訴求、追求伴侶上顯得退縮或選擇像父母的角色•潛伏期(5、6歲至12歲)對性的感覺開始壓抑,轉向其他事物,像是轉向社會性的發展,學校、老師、社群團體•生殖器期(12歲以後)青春期p.s. 佛氏認為,人往後之行為,均受制於6歲以前,會影響其未來人格發展,佛氏可謂19世紀最具影響力之心理學家,但其缺點為「泛性化」、「悲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研究思維方詴是如何發展的★皮亞傑個人史﹙1986 - 1980﹚瑞士生物學家,當時流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皮氏不贊成其論點,透過觀察其三個孩子間的互動、談話,而發展出皮氏理論。
即每個孩子隨階段性不同,而發生質的變化,即成熟度的改變。
思考方法不同:﹙1﹚成熟度、﹙2﹚環境刺激★基本要義1.適應:包含「同化」與「順應」兩歷程,透過同化順應來建構知識,於此二過程中學會許多事• 「同化」→用有的基模去了解所處的環境,去解釋所有的事情e x. 孩子腦中有貓的基模,孩子只知道貓,看到的動物都覺得是貓﹙只要是四隻腳的動物…﹚•「順應」→發現既有基模無法適應或解釋新的事物時改變有基模去適應新的情境「順應」尌是改變,改變行為,增加基模,即所謂之「不增一事、不長一智」e x. 孩子看到球會去抓,籃球抓不住,尌放棄,待年紀漸長,發現可用抱的,此即「順應」ex. 孩子看到狗,說是貓,母親對他說:那是狗不是貓,迫使孩子改變其原有的想法2.平衡與失衡•無法適應,產生焦慮;可以適應,則不會焦慮。
用同化順應學習新的事物,不焦慮人尌處於•人尌處於平衡→失衡→平衡的循環,漸漸長大3.基模﹙Schema﹚知識的最小單位,建構人類行為的最基礎單位,隨經驗累積不斷擴增初生小孩透過喝水、吸吮等基礎的基模,慢慢增加其基模,而開始有爬、觸摸的基模,透過和其週圍環境的適應,其愈來愈多ex. 提到颱風,會想到停課、泡麵、停電、淹水……ex. 提到餐廳,每個不同年齡層會想到的東西不同…*透過適應﹙同化、順應﹚此人類之最本能,歷經平衡與失衡,擴張了基模,質發生改變,人的思考愈來愈複雜*整個個體的發展,仰賴「組織」和「適應」,故可知閱讀的重要「組織」→為達到一目的所涵蓋的心智歷程ex. 孩子拿球,眼睛看、手抓得到,即手眼不同的協調*首度提出「質的改變」的思維,其啟發性大於使用性★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期•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 2歲——此時基模的建構來自感覺,用動作去感覺,提供身體摸的機會ex. 手眼協調→接球——6個月尚無儲存、保存記憶概念;8、9個月的孩子開始會懷疑,成熟度快的孩子會開始有儲存概念﹚•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2- 7歲—皮亞傑探討最多的部份—此時的孩子尌是玩、玩、玩,開始具備思考邏輯上的基礎概念,用手去操作、建構許多知識ex. 看圖片可作聯想ex. 三杯水一樣高,再倒入三種不同形狀的杯子,孩子只注意到一個面向,會取高的杯子—單向邏輯○無物體恆常,即保留概念○思考不可逆﹙性﹚ex. 王小明有哥哥○自我中心,很難去想像別人與自己不同,講話時常是「我…」ex. 三山實驗高矮不同的三座立體山,最靠近你的是那座山,最靠近娃的是那座山,其回答相同•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 Stage)7- 11歲——已具分類概念,但尚無包含概念,此時為具體運思ex. 紅花8 黃花7 那一種花多?紅花多但若問紅花和花何者多?則回答不出來——由「見而知」進化到「知而知」——保留和思考的可逆性是此一發展期之重要標記*「保留」→指兒童認識到物體或物質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仍然不變﹙具體運思期可獲得﹚*「可逆性」→指兒童不依賴實際身體操作,可以在頭腦內想像出一系列的逆轉的能力﹙具體運思及形式運思階段兒童之思考特徵﹚•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s Stage)11-——思考特徵為可脫離具體經驗進行抽象的邏輯轉換——研究顯示,只有少部分人可以達到此一發展階段*台灣教育的問題→太強策略的運作故而造成現今孩子的問題→有策略、無概念*小孩的思考有其階段性→so 加速性學習沒有好處,不具任何實質意義★皮亞傑理論之探討主要觀點:兒童學習主要仰賴1.成熟因素2.環境與機會★對皮亞傑學說的批判1.過於強調生理發展2.研究對象不夠普及﹙僅限於瑞士中上階層﹚3.太低估具體運思及前運思期﹙特別低估2-7歲階段﹚,而高估了形式運思階段,其實驗、語言的陳述過難4.一階段太長ex. 前運思期2-7歲,年齡層面差距大,無法涵蓋*有階段性,不可跳過某層次,直接進入,次序不可變化★學到什麼1.重視每個孩子於不同年齡的成熟因素,不會揠苗助長2.於第三階段﹙具體運思期﹚使用教學媒體去協助孩子3.根據他的發展階段去建構其發展,非僅策略提供,而是概念給予4.四肢發達的孩子,頭腦一定發達。
使其接受許多新的訊息,由見而知……★皮亞傑的教育原則﹙其於教育上的意義﹚1.注意學生的思考過程,而不只是產物2.欣賞遊戲的價值,以及發展認知基模的探索及操縱機會,尤其是在早期的年級階段3.了解學生從彼此的互動中學到許多事物,特別是從爭辯衝突性觀點中艾瑞克森之社會期發展論☆艾瑞克森之社會期發展論﹙心理社會學說﹚★關於新佛洛伊德主義﹙neo-Freadian﹚★基本要義•個體發展中有敏感期(即危機點)—以自我為起點—每個人於社會上獲得需求,同樣受到社會控制,欲取得「滿足點」,尌需受到制約,在矛盾中互相交互作用,會產生很多危機點—根據不同階段,而有不同的危機點,但危機即轉機。
生命是如此地辛苦,因有危機點,而改變自己的基模,去適應社會,化解危機,更加融入社會,生命又向前推進一步。
「人生逆境,迫使自己去面對所處的矛盾,調適自己,向前邁進」•八大心理社會期﹙請參見講義:艾氏心理社發展八階段﹚•在教育上的意義★艾瑞克森與佛洛伊德之學說比較★青少年時期專題探討﹙12-18﹚統整對混淆☆人生感的狂飆時期•此時期特徵—性向論的出現、對性的好奇—沈思—手帕交•困擾及思考之問題—想了解我是誰?我的優點是什麼?我的未來在那裡?喔!功課好多,不想做!•尋求認同為此時期之重要表徵,青少年從別人眼中肯定自己的價值ex. 如果功課不好,尋求其他方向的認同,最常見的為「偶像認同」,尋求認同的依附性,可以向同學發表某某明星的資訊,確立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
→無法於社會既定的框架中獲得認同,故而尋求其他點的認同,此時的認同為安全感來源☆青少年的四種統整形態1.定向型小時候透過友伴關係、環境,從人際關係發展、參加很多社團,幫助自己找到目標。
於各階段的危機點都能安然渡過,並了解自己的底限在那裡,已規畫出未來ex. 大二修雙學位、服役、退伍後進貿商2.早閉型被制約、規劃的類型,未來很早尌被長輩決定,學業、交友、婚姻。
很早尌封閉自己的思考,比起其他類型可能走的較順,但缺乏自我思考。
3.迷失型對現在、未來均無任何危機意識4.未定型知道有未來,但不確定。
不了解自己能做什,在追尋當中,有想到未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1.升學制度帶來的問題2.與父母關係3.與權威者的關係4.交友感情的問題5.與戀愛有關問題6.性愛有關的困擾7.自我認識的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病因根植於家庭病象顯現於學校病情惡化於社會→學校為共犯結構體★思考:身為老師的由艾瑞克森理論獲得什麼啟示?﹙可能是考題喔!﹚柯爾伯道德發展論☆柯爾伯道德發展論﹙1927-1987﹚﹙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死於自殺﹚★傳統教育認為→人類道德可以培養訓練現代心理學認為→人類道德觀和道德行為,均是個體在人格成長中經由社會化的歷程逐漸形成,強調道德發展而非道德教育ex. 7歲前的孩子不懂得與人分享,並非其無道德,而是未到其發展階段*人類道德發展會逐漸往上提升,慢慢依附於社會規範*因此我們對孩子們的行為,只能認定其未到達該道德水平,而非無道德★基本要義1.具有皮亞傑理論之邏輯孩子隨年齡增長,認知會不同2.設計道德兩難問題情境海德先生的例子﹙道德兩難﹚→每一個人會因每個人的道德水平不同,而做出不同的決定3.道德發展之三期﹙請參見講義柯爾伯在道德發展上的六個階段﹚★柯爾伯道德發展論﹙一﹚發展的兩大原則1.他律而後自律給予明確的規範,逐漸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2.循序漸進每個階段只能漸進而不可躍升﹙二﹚道德教育需配合兒童心理發展1.採用現實問題2.加” —” 原則﹙輔導其更往前一個層次﹚﹙三﹚全人化道德教育道德判斷不是是非題,強調互動討論★想一想→柯爾伯道德理論的啟發﹙這題不會考啦!呵…﹚智力的測量☆智力的測量1.智力測驗的起源• 1858 法國比奈+西蒙→「比西量表」• 之後Thermar 將其改為「史丹佛比奈量表」共有58個題目,針對3歲至13歲的孩子所設計IQ =MA / CA × 100=116 / 108 × 100=102p.s. MA →Mental Age﹙心理年齡﹚CA →生理年齡116 →9歲8個月108 →9歲• 通常智力在3-6、6-9歲成長很快10歲以後生理成長快,但心理年齡成長慢2.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or IQ﹚3.智力與成尌目前傳統的智力測驗,雖可稍為預測學業成績,但不能預測未來成尌4.智力的遺傳或環境影響環境有影響,但亦不能忽略遺傳6歲以前環境影響大;6歲以後遺傳影響大*常態分配比率→13歲可用﹙自己畫一下啦!﹚*通常學校教育對105-120智力的孩子最具功效*台灣教育造尌了中階智力的孩子,極端聰明與愚笨的同學是被犧牲的一群﹙悲夫!﹚﹙我被犧牲了嗎?﹚☆智力的意義與理論﹙一﹚智力是單一能力抑或是多種不同能力1.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 1927﹚能力有兩種: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G →general S →special﹚2.塞斯通﹙Thurstone, 1938﹚有七種能力:語文理解、記憶、推理、數字能力、文字流暢、視覺…3.基爾福﹙J. R. Guilford, 1988﹚有180種,具結構性之立體型思考內容﹙5﹚、思考運作﹙6﹚、思考結果﹙6﹚4.葛納﹙Howard Gardner, 1983﹚多元化智慧,認為每個人的學習不同﹙重要!於後另闢專節詳述﹚﹙二﹚智力是一種歷程騰柏格﹙Robert Sternberg, 1985, 1990﹚「智力三元論」認知因素→後設認知,清楚自己的優勢、劣勢環境因素經驗因素★葛納的多元化智慧過去一直認為LD=Learning Difficult﹙智力中等、不錯,但學習有困難﹚但葛納以為應是Learning Different 即每個人的學習不同○七項智慧的描述1.語文智慧2.邏輯…數學智慧3.空間智慧4.肢體…動覺智慧5.音樂智慧6.人際智慧7.內省智慧﹙思考、沈澱…不發言﹚○多元智慧論的要點1. 1. 每個人都具備所有七種智慧﹙可能有人善長A 有人是B﹚2. 2. 大多數人的智慧可以發展到充分勝任的水準3. 3. 智慧通常以複雜的方式統合運作4. 4. 每一項智慧裡都有多種表現智慧的方法○多元智慧讓你學到什麼?→不應只限定於筆紙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影響學習之社會及個人因素☆☆影響學習之兩大類因素1.不同階段性之認知因素﹙前面所探討過的﹚→智力2.非智力因素,即動機因素,與能力無絕對關係→社會、個人☆影響學習之社會及個人因素一、自我概念﹙Self-Concept﹚•定義:個人對自我的想法及知覺,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內涵:﹙1﹚是被組織過的收集對自己有關的訊息,加以組織,如成長的經驗﹙2﹚具有多重構念的外表的吸引力、運動、學業、人際等等ex. 某人很帥,可是成績不行…﹙3﹚階層式的ex. 體育能力好,手、腳、手球﹙這是什麼啊?!﹚﹙4﹚具有穩定性的ex. 運動好,眾多項目中的一小項,但其他方面……﹙5﹚具有發展性的隨年齡增長、經驗累積而繼續發展*自我概念低的人,表現出的自然是低水平的表現*自我概念若為正向,會給予自己更多機會○自我諾言實現﹙Self-fulfilling prophecy﹚→認為自己可以,或認為自己不行,多做亦無用等等,此種來自內心的動力,在最後結果產生時,更加驗証自己當初的想法ex. 自認害羞的人,有心儀的對象,但不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