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五: 浅说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的思想是清静无为,崇尚自然(就是道法自然)。
世界观是道生万物,万物相对相补(万物负阴而抱阳)循环不息,万物都是平等的; 人生观是顺势而为,不让妄念伤害已身; 治国是这样(治大国若烹小鲜),养身也是这样(少思寡欲),不妄为。
不妄为,治国是,治人是,做事是,动作越多,越偏向坏的方向。
俗一点就是,饿了吃,累了歇,困了睡,醒了起,有事了就做,不斤斤计较,心态平常,知足常乐。
道家思想传承至今,它不仅在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它仍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家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其深刻的哲学意义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依然能从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一些解决之道。
因此,道家思想不仅在过去具有深刻的意义,其现代意义也不容忽视。
一、现代社会中的道家思想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人类进入了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找到了一些规律,并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从而提高了生活水平,可以说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的发生,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有很多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自生的生存,这一切都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使然。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做到持续的生存,才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同样,道家还主张“和谐”,这一思想深深地渗透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道家的这一表述深刻而富含哲学意味,“道法自然”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顺其自然发展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整体的和谐在于各自都按照自己的状况自然而然的发展,而不是靠外力的强迫。
不仅如此,“道家反之动”强调矛盾是一种建立在柔弱、渐进的基础上的“和谐辩证法”,它有利于缓解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与对峙,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符,当今世界,和平不断受到种族歧视、资源争夺、霸权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威胁和破坏,我们重新对道家思想所主张的“和谐”的领会,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参与到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中,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
二、现代科学中蕴含的道家思想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类一步一步的靠近了真理,并通过这些发现的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成为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推动了我们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这一点,在道家思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的热爱自然,探索自然与当代人类在科学上的追求有着惊人的相似。
比如在医学上,现代人也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 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1它所提倡的形神兼养,正好符合现代医学上对于健康的定义,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启示科学的研究。
同时,道家思想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朝的“罢黜百家”,发展到魏晋玄学,起起伏伏,但都经受住了考研,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延续至今,当代人们对它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三、现代经济规律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论述,这里就体现出一种“无为”的哲学思想,“自然无为”即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要强制去干涉、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这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为政者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不能过度的去干涉一些正常的经济活动,能够让经济体在市场中合理的竞争,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从而避免扰乱经济活动的规律,促进经济的繁荣。
同样,对于企业来说,“无为”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一一“软性管理”,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道家提倡“为而不争”、“少私寡利”等思想,对这些思想的领会,有利于在市场经济下各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弊病的防治。
这对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有借鉴意义。
四、个人修养与道家思想有人说,道家思想强调的“无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我们从它的发展历史中来看,在道家思想的传承过程中,我们无疑会看到这种消极的影响。
然而,它对于我们个人修养上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道法自然”,强调的是万物都遵循自然地法则,透出一种万物平等、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为而不争”、“少私寡利”的主张就有利于我们培养一种超越名利的境界,这些都能使我们的自身修养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因此,道家思想对于我们的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
“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二、老子道家学说可以参照的现实意义(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天之道,利而不害; 从之道,为而不争。
” (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
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
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2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
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
“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
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三)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
“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 “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
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
知足常乐,能忍恒安;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老子?四十四章》指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说: 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 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 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 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
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
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 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在道家哲人庄子看来,社会上出现的人为物役,包括“以物易性”、“以身殉利”“去性从心”等等社会乱象,关键是没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财货、名利”等有形或无形之“物”的关系。
人生有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正是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赖以繁衍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为此人类产生许多欲望,比如食欲、物欲、占有欲,并由此派生出诸如金钱、名利、地位、权力、美色,等等。
而且当某种欲望实现了,又会产生新欲望,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是无止境的。
在《庄子?在宥》篇中指出: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这里,庄子以治国作喻,认为能够支配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的统治者,就能统治天下。
人、物之辨在区分人与物的同时,明确地拒斥了人的物化,它的内在意蕴在于肯定人自身的存在价值。
可见,庄子“物而不物”的思想强调的是“人”对“物”的主导性和主体性,身虽处于“物”3 中,却不为“物”役,以此启示人们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不能本末倒置,不应把功名、利禄等外在之“物”,当做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载体。
唯此,才能真正做到“人”与“物”的和谐,也才能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五)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在《庄子?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礼者,世俗之所为也; 真者,所以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庄子认为,法天,就是法自然,自然是真实的存在,它从不说谎,人要法天,就是要真诚地坦露自身的真性情,真性情的敞开就具有感人的力量,反之则不然,不真不诚则不能动人。
庄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关乎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问题。
内心情感激越,既使表面平静,人们也能感受得到; 相反,内心毫无波澜,愈是假装,愈是让人反感。
“法天贵真”是道家哲人用来揭示生命与生存内涵的思想主张。
在一个人性被世俗的情欲、名利、财货所牵引,以致于物欲横流、虚伪丛生的社会里,如何安顿生命和生存,是道家哲人思考与关注的重心。
现代人往往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他们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行事完全背离了自已的真性情,所谓“法自然”在如今的时代成了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