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潘天寿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浅谈潘天寿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编号0705619毕业论文(2011 届本科)题目:浅谈潘天寿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系(部)院:美术学院专业:绘画作者姓名:杨小文指导教师:黄建职称:讲师完成日期:二零一一年五月二十日二○一一年五月目录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1)论文任务书 (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论文 (6)注释与参考文献 (11)致谢信 (12)附录 (13)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 (16)毕业论文情况登记表 (17)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审批表 (18)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 (19)封底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杨小文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河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试析潘天寿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杨小文(河西学院美术学院07级6班甘肃张掖 734000)内容摘要:潘天寿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国画大师。

先生的写意花鸟画强烈的表现了壮美的艺术基调,构图推陈出新,笔墨凝练老辣,画中“诗、书、画、印”的巧妙结合,独具特色的指头画,把指画的艺术发展推向了高峰,给后人极为珍贵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潘天寿写意花鸟画构图笔墨指画写意花鸟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起步晚,后经过众多绘画艺术家提炼加工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潘天寿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写意花鸟画大师,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一生中创造了大量写意花鸟画。

潘先生在写意花鸟画中所创造出的奇迹和成就在中国写意花鸟画领域里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他的绘画之所以有很高的成就,与先生作品壮美的艺术基调;构图推陈出新;笔墨凝练老辣;“诗、书、画、印”的巧妙结合分不开。

一.壮美的艺术基调1.“大、重、奇、工”是潘天寿写意花鸟画的主要风格壮美的艺术基调是潘天寿写意花鸟画突出的特点之一,潘先生写意花鸟的主要风格特点可以用“大、重、奇、工四字来概括。

大,指大气磅礴,不是小手小脚的;重,是指有分量,不轻浮;奇,指奇特,但奇而不怪;工,指工夫深,谨严精微而没有雕琢的痕迹。

”[1]见画如见其人,潘先生为人朴实刚直,不拘小节,而这“大”字正体现了他的性格。

他的每一幅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和重,显得特别的有分量感,同时在“大”和“重”的基础上又突破了“奇”和“工”。

比如作品《小憩》(见图1—1)一画上两只庞大的秃鹫目光闪闪,雄踞石上,有睥睨一切之概,这幅画无论是从用墨还是构图上来讲,把“大”、“重”、“奇”、“工”表现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此画是证明以上四大特点的最大有力证据,此外,像作品《松鹰》、《雄视》、《鹫石》等也可以说明这点。

2.高风俊骨是潘天寿写意花鸟画的壮美风格用“高风峻骨”四字似乎更能恰当地概括潘天寿先生绘画的壮美基调,潘天寿绘画的这一艺术基调,可以说是传统绘画重骨气的实体,而刚劲的实体中到处贯通着生命力和对人的强大作用。

潘先生画中的“骨”坚强无比,浩大而刚正,于是就形成了其作品的高风峻骨的壮美艺术基调。

潘天寿绘画的高风峻骨、壮美风格,从画材的选择上就表现出来了。

在潘先生的绘画中既有描绘朱荷、翠鸟、红桃、绿柳、蜻蜓、蝴蝶等情趣清新秀逸的册页小品,又有塑造雄鹰、水牛、苍松、古梅、危岩、巨石等形象粗狂、浑厚、古朴、老辣的宏篇巨作。

这在作品《墨竹》、《下塘水牛》、《梅竹图》、《雄视》中一一得到证实。

如在选材上,潘先生往往选取那些能体现顽强生命力的特性加以刻画和表现,他画树,往往是画多年与风霜雪雨搏斗以致树干盘曲倾斜、枝丫残折但没有倒下的老树。

作品《松树图》(见图1—2)、《墨梅》中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这一点。

他画石,往往是画经过亿万年风霜电袭击而仍然坚硬如铁、棱角分明、十分平板、接近方形的磐石。

当然他的画里有流淌在山坳里的涓涓细流,更有腾空而下、声震山谷的飞瀑。

梅兰菊竹,他固然多次描绘,而山谷那些自然生长、不大惹人注意的野草闲花,在他的绘画中更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作品《暮色劲松》、《铁石帆运图》、《春酣》等对以上论点更有说服力3.用墨、造型基调又是潘天涛花鸟画的又一风格潘天寿用墨厚重而富有变化,在大块墨团中也似乎有一股力量在涌动。

线条在他的画上具有果断、强悍、雄健、老辣、稚拙、生涩等特点。

在造型上,任何形象在潘天寿的画上都以方正、厚重、刚硬为主,一出场就大大方方、堂堂正正,连癞蛤蟆和蜗牛也无卑微、猥琐之态。

评论家一致认为,潘天寿的绘画艺术是力的化身、力的象征、力的变现。

潘天寿所创作的艺术形象是美的、标致的,是力中见美,美中有力,力与美的结合。

二.写意花鸟画的构图推陈出新潘天寿先生的写意花鸟画构图很讲究推陈出新,所谓推陈出新也就是借古开今,“推陈”是手段,“出新”是目的[1]。

“新”必须是从“陈”中推出,就是在抛弃陈旧的东西同时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有所创新和发展。

“推陈”与“出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推陈”要求发扬优秀传统,“出新”要求创造与时俱进的新艺术。

潘天寿先生的花鸟画在构图时不落俗套,常常给人出其不意、推陈出新的感觉,这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1.山水与花鸟巧妙地融合山水画与花鸟画的结合是潘天涛创新的一个新路子。

他的画山水与花鸟结合,在取近景时配上远景以增加画中的材料,以近景为主体,远景为客体,使之更加丰富热闹,又突出层次变化。

如画鹰和鹭,远处配些峥嵘的岩石和倾泻的瀑布,如作品《欲雪》(见图1—3)就是一幅典型的山水与花鸟结合的画,在这幅画里,作者以竹子为前景,在竹子后边画了一座巨大的石山,石山上又画了几簇很有力度的兰草,又在石山顶上画了几只好像怕冷而缩着脖子的八哥,与前面的竹子相互呼应,相互衬托。

这样花鸟与山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但使作品显得创意新颖,而且使画面相得益彰,很有感染力。

山水、花鸟基本上是分家的,是独立的画种,而潘天寿意把他们融合一起,在花鸟画领域里开拓了一个新局面,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造。

2.构图新奇、壮阔新奇、壮阔是潘天寿绘画作品构图的主要特点。

吴弗之先生评析其画:“不论画幅大小,都从高处、远处、大处和最新处立意。

”在其作品《小龙湫下一角》(见图1—4)中,潘先生只取湫下一角,通过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表现自然环境的幽深静穆,创造出“空山无人,水流花放”优美新奇的意境。

再如作品《暮色劲松》(见图1—5),画面的最前面有一棵参天的大古松,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给人紧张厚重之感,但先生又在古松后面加了几座小山,画面的左下角画了一道瀑布,顿时整个画面显得松动、空旷、富有神秘感。

3.构图倾向于奇险一路潘先生画的构图也倾向于奇险,经常采用“造险”和“破险”的手法构图。

如先生在作画时,他一出手喜欢写出一块巨大的磐石,使之几乎填塞了整个画面,让他自己陷入一个险境,也给自己出了个难题,这就是所谓的“设险”。

但先生胸有成竹,提笔四顾,临见妙裁,在某些地方点缀些山花野草或禽鸟虫畜,顿感整个画面柳暗花明,通过画面上物象的位置变换、获得与众不同的新奇意境,这就是所谓的“破险”了。

通过“造险”和“破险”使得整副画充满生机和活力。

4.画石的平面分割潘先生对画石是非常讲究的,因为“平面分割的均匀,各块面的差距较弱,往往给人以平易、轻松的感觉,宜于表现江南景色。

平面分割的差距较大、对比强,则往往给人以强烈、紧张、严肃、惊险的感觉。

”[1]潘画的平面分割属于后一类型,如《雄视》(见图1—7)一画,有以近似不等边三角形的巨石倒立在画幅中间偏右处,且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其余的物象或空白占的面积,都无法跟它相比。

因此,这一巨石就给人以惊险、强大、威力无比的感觉,加上巨石上巍然屹立着两只秃鹫,皆向不同方向虎视眈眈,韵味深刻,主题鲜明。

5.对画面四边、四角的安排新颖、别致在画面四边、四角的安排上潘先生也很讲究。

画的四边及四角与全幅画承转合互相关联,因此对画的四边及四角的处理,是不能马虎的。

如《微风燕子斜》(见图1—8)一画,先生在画面上安排了三种题材,即柳树、梅和燕子。

上下两枝梅花都从画面的右边斜出,而上面的一枝梅花和柳树伸出了画外,给人以无限遐想,同时在画面的左上角添加两只燕子弥补空白,左上角的燕子和右下角的梅花形成了呼应之势,让人觉得很舒服。

6.运用对立、统一辩证法去安排、处理构图潘先生的画哲学意味极强。

如他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

”“艺术之常,源于人心之常,艺术之变,发于人心之变,常其不能不常,变其不能不变,是为有识,常变之到,终归于自然也。

”[2]他主张常与变的对立统一,所以潘先生主张运用辩证法去安排画面,也就是说画画必须要有变化,要有节奏感。

而作画所说的对立统一是具象的指“大小搭配”、“疏密组织”、“粗细交错”、“左右平衡”、“上下掩映”、“干湿浓淡”等等,用“对立统一”辩证法安排和处理构图,才能使绘画表现的更自然、和谐。

三.凝练老辣、雄浑奇崛的笔墨技巧1.潘先生的写意花鸟画以墨线为主要手段潘先生的笔墨与其他大家相比,显得凝练老辣、雄浑奇崛、劲道有力。

先生喜欢用墨线为主要手段去创作,就笔与墨来说,先生称说过:“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

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具毁”。

[2]比如他画的《雁荡山花》(见图1—9)几乎是白描着色,即使用淡墨,也会留下用笔的痕迹。

所以绘画过程中,用笔是非常重要的,用笔就相当于人的骨架,而墨则就是人的血肉,色乃是饰物,没有了骨架,何谈血肉和饰物。

2.用笔功力多来自他的书法潘天寿先生绘画上的用笔功力,多来自书法的功力。

他曾说过:“我国绘画用线的好坏与书法用线的好坏可说是完全一致的。

”他甚至说:“画好画,先的书法好。

”[2]潘天寿先生不但在绘画方面造诣很高,而且在书法上工夫也很深。

先生经常临摹碑帖,兼通各种书体,尤其是行书和隶书。

对于各种不同的书体他吸收融合,这对他后来的画画有了很大的帮助。

先生的《行书赴广州诗卷》,气势磅礴,遒劲有力,富有震撼力。

3.用墨丰富多变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这在潘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里运用得特别到位,在做画时,先生很注重墨色的变化,画到干笔时就想到湿笔,由浓想到淡,由黑想到白,时刻注意对立统一的变化,所以他的每一幅作品墨色丰富多变,耐人寻味。

作品《秋酣》(见图1—10)很灵活地表现了用墨丰富多变的特点,先生先用淡墨画出大片的叶子,最后用焦墨勾叶筋,远处用淡墨加了几笔篱笆,使整个画面显得有精神和韵味。

四.潘天寿先生写意花鸟画中“诗、书、画、印”四者巧妙的融合1.诗与画的巧妙结合潘先生的大多数画里把“诗”、“书”、“画”、“印”四者巧妙的融为一起。

相关主题